跳转到内容

苦 (味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苦味

(英语:Bitterness)是味觉的一种,食物中苦瓜是带有苦味的典型例子。苦是味觉中最敏锐的一种,经常被形容为一种令人无法入口、不舒服的感觉。人类先天抗拒苦味,但可以经由后天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接受某些苦味。

苦也被引伸为一种情绪反应,“辛苦”、“苦况”等指难以忍受的景况、纳闷的感觉,即是痛苦

现代医学的看法

[编辑]

苦是味觉的一种。

苦味不是由单纯的某一类化学物质所引起,但会造成苦味的几乎是有机物质,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含氮的长链有机化合物,二是生物碱。其中生物碱常被医学上用作药物,例如奎宁(Quinine)、番木鳖碱(Strychnine)、尼古丁咖啡因、藜芦素、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古柯碱吗啡等。

有些物质,例如糖精(Saccharin),尝起来先有一点甜味,后来却转变为苦味,因此受到部分人的排斥。

当味道太苦时,通常会使人或动物排斥这种食物。许多致命的植物所含的毒素属于生物碱,会引起强烈的苦味。因此,苦味无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保护生命的角色。以奎宁来说,引起苦味的最低浓度是0.000008M,因此人类对苦味味觉特别敏感,苦味的阈值如此低,在保护作用上是很重要[1]。人类能品尝到苦与TAS2R基因家族有关。[2]

中医的看法

[编辑]

苦是中药五味之一。

藏医的看法

[编辑]

藏医之中,苦是药物的六味之一。药物来源于五元,即。土是药物生长的本源,水是药物生长的汁液,火是药物生长的热源,风是药物生长的动力,空是药物生长的空间,五大元素缺一不可。由于五大元素的成分多寡不同,而产生了药物的六味,即、苦、。其中,水与风偏盛则生出苦味药,例如山豆根秦艽、唐古特乌头、兔耳草、小檗皮、獐牙菜等。

一般而言,具有苦味的药物,其功能有开胃、驱虫、止渴、清热、解毒、开窍、收敛等作用,主要医治食欲不振、虫病、口干烦渴、中毒、痳疯病、晕眩、瘟病、呕吐、赤巴病、乳房炎症、声音嘶哑等。然而,服用过量则会诱发体倦无力、隆病培根病等。

药物服后,与胃火相遇,会被三种胃火依次消化。首先被能碎培根磨碎,其次被能化赤巴消化,最后被伴火隆分离为精华与糟粕。其中,苦味、辛味、涩味的药物在后期消化后,转化为苦味,而能医治培根病与赤巴病[3]

注释

[编辑]
  1. ^ 林佑穗译,《Guyton新编盖统医用生理学》,p675~676,台北,合记图书出版社(2000年),ISBN 957-666-677-5
  2. ^ Davide Risso; Sergio Tofanelli; Gabriella Morini; Donata Luiselli & Dennis Drayna. Genetic variation in taste receptor pseudogene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 dynamic role in human evolution.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4, 14: 198. PMC 4172856可免费查阅. PMID 25216916. doi:10.1186/s12862-014-0198-8. 
  3. ^ 土旦次仁、强巴赤列、措如次朗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p191~19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ISBN 7-5323-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