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苏联科学院能量震级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联科学院能量震级又称K能量震级K震级,用字母K代表(即俄语单词класс)。能量震级是后苏联国家古巴蒙古国使用的,衡量当地或该地区地震大小或烈度的单位[1]

换算

[编辑]

K在数值上等于地震辐射的地震能量(焦耳)的对数,如公式K=log ES所示[2]。K震级中的12-15级大致对应其他震级中的4.5-6级[3]MW 6.0级震级大致对应K震级13-14.5级[4]

有许多对应区域网络的特定公式,可以将K震级转换为其他震级[5]。K震级(M(K))或其某些转化值,有时用于识别用K值推导出的量值[6]

历史

[编辑]

塔吉克地区跨学科地震勘探队的苏联地震学家们,在偏远的中亚加尔姆[7]地区(今塔吉克斯坦)发生了数次毁灭性的地震之后,于1954年提出了这个震级理论[8]。该地区在后苏联国家中,是地震活动最为剧烈的国家之一[9],每年发生超过5000次地震[10] 。当时所需处理的地震数量,以及当时地震学设备和方法的不发达状态,促使探险工作者开发出新的设备和方法[11]

V. I. Bune因发明了衡量地震能量的标准而著称[10],虽然他的贡献体现在多种方面[12]。(西方地震学家发明的“里氏”震级和其他震级标准,用地震波某些部分的振幅估计震级,是地震能量的间接衡量方法,与K震级相反。)

然而,当时可用的工具复杂度不足以正确估ES,而Bune的方法是不可行的[13]。T.G.Rautian在1958年和1960年提出了更实用的修订版本;到1961年,K震级在整个苏联开始应用[14] 。修订版本的关键变化是根据地震波的幅度峰值(特别是P波最大值和S波最大值的和)在地震发生后前三秒内估算ES[15]

结果是,K震级成为一种局部震级,可测量的地震只有强度等于或低于M 6.5(K 15)的局部和区域地震,超过上限即会出现饱和,即强于这个标准的地震其震级会被估计过低[16]

Rautian还制作了一个诺谟图来简化计算,并使用了一些适用于加尔姆地区的简化假设。[17]这个版本有时写作KR,以区分其他适用于库页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等远东地区的版本,如KFKSKFSKC[18]

注释

[编辑]
  1. ^ Rautian et al. 2007; IS 3.7 2012,第1, 6页.
  2. ^ NMSOP-2 Information Sheet IS 3.7 2012,第1页.
  3. ^ Bindi et al. 2011,第330页.
  4. ^ IS 3.7 2012,Figure 9.
  5. ^ See Table 1 in IS 3.7 (2012,第13页) for a list. See also Bormann, Wendt & Di Giacomo 2013,第75–76页 on the challenge of converting K values into magnitudes.
  6. ^ Rautian & Leith 2002,第160页.
  7. ^ 廖日升. 地震斷層與岩土力學.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396. 
  8. ^ Neresov & Riznichenko 1960,第1, 4, 6页; Rautian et al. 2007,第579页.
  9. ^ Neresov & Riznichenko 1960,第10页.
  10. ^ 10.0 10.1 Rautian et al. 2007,第579页.
  11. ^ Neresov & Riznichenko 1960,第7页; Rautian et al. 2007,第579页.
  12. ^ Solov'ev is mentioned in this regard in Rautian et al. 2007,第579页. Solov'ev's dissertation, "Energy Classification of Earthquakes of the USSR", and two other related works are cited in Bunz & Gzovskiy 1960,第519页.
  13. ^ Rautian et al. 2007,第580–581页 IS 3.7 2012,第2–3页
  14. ^ Rautian et al. 2007,第581页.
  15. ^ IS 3.7 2012,第2, 3页. See Rautian et al. (2007,第581页) for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16. ^ Bormann, Wendt & Di Giacomo 2013,第75页; IS 3.7 2012,第3, 7, 22页.
  17. ^ Rautian et al. 2007,第581-581页.
  18. ^ Rautian & Leith 2002,第160页, and map coordinates for regions in Table 3, pp. 162–163; Rautian et al. 2007,第583–584, 587页, map of regional networks on p. 580; IS 3.7 2012,§3.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