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
外观
此条目已被提出存废讨论。请前往此处就该条目是否应该被删除进行讨论。? |
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四县客家话统称为南四县腔(苗栗则成为相对北方的北四县腔)。
字词
[编辑]南四县腔的字汇与北四县腔有一些差异,如:尽在北四县中有非常、最的意思,在南四县中却只能表示非常(而且非常用字),南四县的最直接作最[t͡suɪ˧˩]。
语音
[编辑]南四县在语音上也会有直接相异,如:你(北四县:[ȵi],南四县:[ŋ̍])。
音系
[编辑]声母
[编辑]双唇音 | 唇齿音 | 齿龈音 | 龈颚音 | 硬腭音 | 软腭音 | 声门音 | |||||||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
鼻音 | m | n | n̠ʲ[1] | ŋ | |||||||||
塞音 | 不送气 | p | t | k | |||||||||
送气 | pʰ | tʰ | kʰ | ||||||||||
塞擦音 | 不送气 | t͡s | dz(少数部分地区) | (t͡ɕ) | |||||||||
送气 | t͡sʰ | (t͡ɕʰ) | |||||||||||
擦音 | f | v | s | (ɕ) | h | ||||||||
近音 | j(高树)[2] | ||||||||||||
边音 | l |
韵母
[编辑]据台湾的教育部出版之《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将韵母分为三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发音均以国际音标表示。 [4]
阴声韵
[编辑]阴声韵即纯为单母音或复母音构成的韵母。
单母音
[编辑]四县客家话有六个元音[i, e, a, o, u, ɨ],其中[ɨ]实际为舌尖元音[ɿ]。美浓腔中,[u]在后方加置软腭鼻音或入声韵时音色会略微改变,更接近[ʊ]。
前元音 | 央元音 | 后元音 | |
---|---|---|---|
闭元音 | i | ɨ[5] | u |
中元音 | e | o | |
开元音 | a |
复母音
[编辑]a- | ai̯ | au̯ | ||||||||
---|---|---|---|---|---|---|---|---|---|---|
e- | eu̯ | |||||||||
i- | i̯a | i̯ai̯ | i̯au̯ | i̯e | i̯eu̯ | i̯o | i̯oi̯ | i̯u | i̯ui̯ | |
o- | oi̯ | |||||||||
u- | u̯a | u̯ai | u̯e | u̯i |
阳声韵
[编辑]阳声韵即为鼻音结尾的韵母。可为成音节鼻音、或单(复)元音加鼻音韵尾。
成音节鼻音
[编辑]m̩ | n̩ | ŋ̍ |
附鼻音韵元音
[编辑]-m | am | em | ɨm | im | i̯am | i̯em | ||||||
---|---|---|---|---|---|---|---|---|---|---|---|---|
-n | an | en | ɨn | in | i̯an[6] | i̯en | i̯on | i̯un | on | un | u̯an | u̯en |
-ŋ | aŋ | i̯aŋ | i̯oŋ | i̯uŋ | oŋ | uŋ | u̯aŋ |
入声韵
[编辑]入声韵即为以塞音(/p̚/、/t̚/、/k̚/)结尾的韵母,其前母音短促。
-p | ăp̚ | ĕp̚ | ɨ̆p̚ | ĭp̚ | i̯ăp̚ | i̯ĕp̚ | ||||||
---|---|---|---|---|---|---|---|---|---|---|---|---|
-t | ăt̚ | ĕt̚ | ɨ̆t̚ | ĭt̚ | i̯ăt̚[6] | i̯ĕt̚ | i̯ŏt̚ | i̯ŭt̚ | ŏt̚ | ŭt̚ | u̯ăt̚ | u̯ĕt̚ |
-k | ăk̚ | i̯ăk̚ | i̯ŏk̚ | i̯ŭk̚ | ŏk̚ | ŭk̚ | u̯ăk̚ |
音调
[编辑]以 [t͡sʰo]、[t͡sʰok] 为例:
声调 | 平声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
阴阳 | 阴平 | 阳平 | 阴入 | 阳入 | ||
调值 | 24/ 33(美浓)[7] | 11 | 31 | 55 | 2 | 5 |
IPA | t͡sʰo˨˦ / t͡sʰo˧˧ | t͡sʰo˩˩ | t͡sʰo˧˩ | t͡sʰo˥˥ | t͡sʰŏk̚˨ | t͡sʰŏk̚˥ |
变调
[编辑][9]南四县腔则是复词中的阳平调(调值11)之字,若不于词末,则改念阴平调(美浓腔为 33)。[10];大路关腔:大路关广福村地区二种腔调共七种变调规则,属于低调的阴平调和阳平调,且变调后的调值大多为中平调33或中升调35,因此当地的声调听起来比六堆其它地区来得高。
参考资料
[编辑]- ^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写作 [ȵ],台湾客拼以 ng(i)- 标之。
- ^ 部分南四县腔中,以 /i/ 为韵母或双韵母首个但无声母时,/i/的字会读成近音/j/。
- ^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5–6.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以 [ï] 表示。有些地方可能没有此音(如:新埤、佳冬、高树等)。
- ^ 6.0 6.1 见于南四县腔以软腭音(/k/、/kʰ/、/ŋ/)、/t͡ɕ/、/ȵ/、/h/、/j/ 为声母或零声母的字。
- ^ 南四县腔部分地区(如高雄市美浓区)调值为 33。
- ^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3.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 ^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 第六冊學生用書(南四縣腔) (PDF). 教育部: III. 2012/12 [2013-09-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4). 、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 第二冊教師手冊(四縣腔). 教育部. 2011/12: VI. ISBN 9789860286601.
- ^ 锺荣富.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 2004-01: 123–124. ISBN 95711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