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腧穴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ystem of main meridians with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腧穴又称穴位(acupuncture points),是中国传统医学在人体分布体表的脏腑经络循环路线中,对气血汇聚、转输与出入之所的特定处所给定的名称,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等医学临床的刺激点。腧穴在《黄帝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经穴是指十二正经任督二脉的腧穴。前者共计309穴,后者共计52穴,两者合计361穴。

经脉的国际代码见于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出版的《标准针灸命名法》[1]。 例如,ST36是胃经的第36号穴位——足三里。

十二正经名称 国际代码 穴位数 穴位名称及序号
手太阴肺经 LU 11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 LI 20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谿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禾髎 20.迎香
足阳明胃经 ST 45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谿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足太阴脾经 SP 21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谿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手少阴心经 HT 9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SI 19 1.少泽 2.前谷 3.后谿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髎 19.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BL 67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肓 44.神堂 45.譩譆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申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阴
足少阴肾经 KI 27 1.涌泉 2.然谷 3.太谿 4.大锺 5.水泉 6.照海 7.复溜 8.交信 9.筑宾 10.阴谷 11.横骨 12.大赫 13.气穴 14.四满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关 19.阴都 20.腹通谷 21.幽门 22.步廊 23.神封 24.灵墟 25.神藏 26.彧中 27.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 PC 9 1.天池 2.天泉 3.曲泽 4.郄门 5.间使 6.内关 7.大陵 8.劳宫 9.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 TE 23 1.关冲 2.液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会宗 8.三阳络 9.四渎 10.天井 11.清冷渊 12.消泺 13.臑会 14.肩髎 15.天髎 16.天牖 17.翳风 18.瘈脉 19.颅息 20.角孙 21.耳门 22.耳和髎 23.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 GB 44 1.童子髎 2.听会 3.上关(客主人) 4.颔厌 5.悬颅 6.悬釐 7.曲鬓 8.率谷 9.天冲 10.浮白 11.头窍阴 12.完骨 13.本神 14.阳白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风池 21.肩井 22.渊腋 23.辄筋 24.日月 25.京门 26.带脉 27.五枢 28.维道 29.居髎 30.环跳 31.风市 32.中渎 33.膝阳关 34.阳陵泉 35.阳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阳辅 39.悬钟 40.丘墟 41.足临泣 42.地五会 43.侠谿 44.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 LR 14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膝关 8.曲泉 9.阴包 10.足五里 11.阴廉 12.急脉 13.章门 14.期门

(注:上表中的十二正经与子午流注的顺序相同,但起始点有别。)

奇经八脉名称 国际代码 穴位数 穴位名称及序号
督脉 GV 28 1.长强 2.腰俞 3.腰阳关 4.命门 5.悬枢 6.脊中 7.中枢 8.筋缩 9.至阳 10.灵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痖门 16.风府 17.脑户 18.强间 19.后顶 20.百会 21.前顶 22.顖会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髎 26.水沟(人中) 27.兑端 28.龈交
任脉 CV 24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神阙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宫 20.华盖 21.璇玑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浆
冲脉 TV 11 借道肾经: KI11.横骨 KI12.大赫 KI13.气穴 KI14.四满 KI15.中注 KI16.肓俞 KI17.商曲 KI18.石关 KI19.阴都 KI20.腹通谷 KI21.幽门
带脉 BV 5 借道胆经: GB26.带脉 GB27.五枢 GB28.维道 GB25.京门 GB29.居髎
阴维脉 YinLV 7 借道肾经、脾经、肝经,终于任脉: KI9.筑宾 SP13.府舍 SP15.大横 SP16.腹哀 LR14.期门 CV22.天突 CV23.廉泉
阳维脉 YangLV 12 借道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复回胆经,终于督脉: BL63.金门 SI10.臑俞 TE15.天髎 GB21.肩井 GB13.本神 GB14.阳白 GB15.头临泣 GB17.正营 GB19.脑空 GB20.风池 GV16.风府 GV15.哑门
阴𫏋脉 YinHV 4 借道肾经、膀胱经: KI2.然谷 KI6.照海 KI8.交信 BL1.睛明
阳𫏋脉 YangHV 11 借道膀胱经、胆经、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复回膀胱经: BL62.申脉 BL61.仆参 BL59.附阳 GB29.居髎 LI15.肩髃 LI16.巨骨 SI10.臑俞 ST4.地仓 ST3.巨髎 ST1.承泣 BL1.睛明

临床常用穴

[编辑]

临床常用穴为中医师临床常用之穴道,其配穴多有理论指导,也有一部分是经验效穴。

  1. 特定穴
  2. 五输穴:为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1. 井穴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2. 荥穴鱼际 二间 内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然古 劳宫 液门 侠谿 行间
    3. 输穴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谿 束骨 太谿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4. 经穴经渠 阳谿 解谿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支沟 阳辅 中封
    5. 合穴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3.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谿 大陵 阳池穴 丘墟 太冲
  4. 络穴络脉由经脉别出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列缺 偏历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锺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鸠尾 长强 大包
  5. 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厥阴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胆俞 膀胱俞 三焦俞 胃俞
  6. 募穴:为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中府 巨阙 章门 期门 中脘 天枢 关元 日月 京门 中极 石门 膻中
  7. 郄穴:为经脉之气深聚的腧穴。孔最 温溜 梁丘 地机 阴郄 养老 金门 水泉 郄门 会宗 外丘 中都 附阳 交信 阳交 筑宾
  8. 下合穴:为六腑经脉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上巨虚 足三里 下巨虚 委中 委阳 阳陵泉
  9. 八会穴:为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聚会的八个穴道。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10. 八脉交会穴:又称八脉八法穴。根据腧穴的主治特点,在四肢部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公孙 内关 足临泣 外关 后谿 申脉 列缺 照海
  11. 交会穴:为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三阴交
  12. 三才穴:天─百会,人─璇玑,地─涌泉
  13. 三部穴:上─大包。中─天枢,地─地机
  14. 四总穴足三里 委中 列缺 合谷
  15. 四关穴:左右合谷 左右太冲
  16. 四弯穴:左右曲泽 左右委中
  17. 五柱穴巨阙 中脘 下脘 左右梁门
  18. 十总穴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求 腰背委中求 内关心胸胃 胁肋寻支沟 妇科三阴交 安胎公孙求 外伤阳陵泉 阿是不可缺
  19. 回阳九针穴郄门 劳宫 三阴交 涌泉 太谿 中脘 环跳 足三里 合谷
  20.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列缺
  21. 孙真人十三鬼穴:一针鬼宫,次针鬼信,三针鬼垒,四针鬼心,五针鬼路,六针鬼枕,七针鬼床,八针鬼市,九针鬼窟,十针鬼堂,十一鬼藏,十二鬼臣,十三鬼封

其他理论

[编辑]
  1. 董氏奇穴
  2. 经外奇穴
  3. 头针穴位
  4. 耳针穴位

外部链接

[编辑]
  1. ^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HO. 1993.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2nd ed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Februar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