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聽障

(deafness)又称耳聋失聪聋症[1],或听觉障碍(听障),是一种听力学疾病、听力障碍,通常是指无法听到声音或听力受损的人。具重度听力损失使人无法理解口语[2]。“失聪”一词近似“失听”[3],但为更严重的听力减退,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听力[4]

聋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疾病药物毒性、伤害、龄等。聋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听力水平来分类,从轻度听损到深度聋都有可能。有些聋患者可能可以透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辅助性听力设备恢复听力,但有些聋患者可能需要学习手语或使用其他沟通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聋人的地位和权利也有所不同。在一些国家,聋人可以享受与非聋人相同的权利和机会,包括教育就业旅游等。一些聋人也活跃于艺术运动社区服务等领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贡献。

为了促进聋人权益和社会融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聋人组织和社群,提供支持、培训和社交活动等。此外,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致力于推广手语、聋人文化和聋人教育等领域,增进公众对聋人的理解和尊重。

汉字中,聋是一种形声字,是指无法听到声音的状态。《说文解字.耳部》:“聋,无闻也。”、“从耳龙声”。[5]《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6]

英语世界中,deaf的派生词deafness,在文化和医学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定义。其词根“deaf”(形容词),在作听觉状况标示时,字母d为小写;“Deaf”(名词)用在聋人文化,则用来说明主要靠着手语沟通的人士,不论其听力如何,首字母D为大写,并在言语手势上称为“大D Deaf”[7]。因此,英语 Deaf 可包括文化性聋者(使用手语的健听人),如聋人子女。

医学层面

[编辑]
耳聋与听力减退的国际标志

医学层面的聋定义为即使在音量有放大的情形下,仍无法理解其他人说话的情形[8]。若是严重的耳聋,即使用测量听力用的听力计英语audiometer以最大音量产生声音,也无法听到。若是完全耳聋,不管用什么方式产生声音,声音是否有放大,都无法听到声音。

以神经学的观点,脑部处理语言的部位不会随听力有无而改变,大脑的左脑半球可以处理语言,包括手语以及口说的语言[9]

耳聋可以分为四类:传导性耳聋感觉神经性耳聋、混合型耳聋和听神经病变谱系异常。这些疾病都会影响人的听觉,使其无法正确的听到声音。这四类疾病的差异是在耳部受损的部位不同。若要再进一步区分:听力减退有几种不同的程度:依CDC的定义,第一级是轻度听力减退,是指可以听到噪音,但不容易听到较柔和的声音。第二级是中度听力减退,几乎听不到其他人在面前,以正常音量所说的话。第三级是重度听力减退,若用正常音量说话,完全听不到,若用较大声的音量说话,只能听到一点声音。最后一种极重度听力减退,只能听到非常大的声音,其他的声音都听不到[10]

全世界有上百万人有听力减退的问题。收入和计划参与调查(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SIPP)指出,美国听障的人大于5%[11]。对于听障的人,有许多可以辅助其生活的方案,例如将其电话、闹钟的提示由声音改为闪光,以达到警示作用。人工耳蜗是听障者的另一选项[12],其为需要手术植入的装置,可以刺激耳蜗神经以帮助患者听清楚。此外,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者,助听器已无效,必须植入人工耳蜗以帮助那些理解语言有困难的听障者[13]

文化层面

[编辑]
Arnaud Balard设计的聋人社群旗帜

聋人文化是以手语为母语,关系紧密的文化认同群体,而且其实践社会规范和文化规范的方式不同于有一般听力的人(听人)。不是所有在医学上或法律上耳聋的人就自动纳入此一群体,有一般听力的人也有可能算在此一群体内。依照Baker和Padden的定义,聋人文化包括“所有自认为属于大D Deaf社群,且社群也接受此人成为成员的人”[14],像是有正常听力,但可以用手语沟通的聋人子女英语Child of deaf adult。聋人文化包括了因为耳聋而影响,或是以手语为主要沟通媒介的社会信念、行为、艺术、文学传统、历史、价值观和社群惯例[7]。大D Deaf社群的成员会将耳聋视为是人类体验的差异,而不是身心障碍疾病[15][16]

世界上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已设立计划,希望缩小发展中国家的聋人和一般听力人士之间的差距。Quota国际组织的总部在美国,在菲律宾有许多的教育计划,已开始在莱加内斯聋人资源中心为聋人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Sounds Seekers British组织提供听力维持的技术,目的是要协助一些难以到达地区的聋人。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支持高立德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及美国聋人科技学院英语N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for the Deaf的学生,提供国际学生的奖学金计划,鼓励学生成为未来聋人社群的领袖[7]。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是1887年(光绪十三年)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的“启喑学馆”,经费由美国长老教会提供。[17]

历史

[编辑]

在许多古代文化中,聋人被视为弱势群体,通常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然而,在某些文化中,聋人也被尊重并受到礼遇。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描述过一个聋人社区的存在,这个社区的聋人们在学习语言和哲学方面都很有才华。

目前已知最早的手语记录英语History of sign language出自柏拉图在公元前5世纪所著的《克拉底鲁篇》。柏拉图在correctness of names的对话中提到:“若我们没有声音或是言语,但还是要和其他人沟通,我们不是应该要和聋哑者一样,用手、头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来示意吗?”[18]。柏拉图认为聋人先天即有语言的智慧,这想法和他的学生亚理斯多德不同,亚理斯多德认为:“天生没有听觉的人最后会没有知觉,也无法理解。”并且他认为:“没有听力的人不可能有能力理解。”

柏拉图的论点在不同时代引发讨论。在聋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是手语的发展,17世纪,手语拼写法开始出现。也出现许多聋人教育英语deaf education论述,例如Juan Pablo Bonet 1620年在马德里所著的《为教育聋人说话而精简字母》(Reducción de las letras y arte para enseñar a hablar a los mudos,英文为Reduction of letters and art for teaching mute people to speak),以及George Dalgarno在1680年所著的《聋哑人导师》(Didascalocophus, or, The deaf and dumb mans tutor)。手语是聋人社区中主要的沟通工具,并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出不同的手语系统。手语的发展也推动了聋人社区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互相交流和理解。然而,聋人社区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缺乏适当的教育和职业机会,以及面对主流社会的歧视和误解。

法国慈善教育家夏尔-米歇尔·德·欧佩英语Charles-Michel de l'Épée开设了Institut National de Jeunes Sourds de Paris英语Institut National de Jeunes Sourds de Paris,是全世界第一个免费的聋人学校。学校在1791年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名称改为Institution Nationale des Sourds-Muets à Paris[19]。此一学校引发了美国成立美国聋人学校英语American School for the Deaf,是美国最古老的聋人永久学校,也间接的促成高立德大学,全世界第一个为听障及听力减退学生所办的高等学校,目前为止,此校也是唯一所有课程及服务都为听障及听力减退学生特别设计的学校。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2. ^ Elzouki AY. Textbook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 Berlin: Springer. 2012: 602. ISBN 978364202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4). 
  3. ^ 存档副本.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4. ^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Fact sheet N°300. March 2015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6). 
  5. ^ 聾 [耳部-16畫-共22畫].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March 2015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6. ^ 聾 [耳部-16畫-共22畫].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March 2015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7. ^ 7.0 7.1 7.2 Padden, Carol A.; Humphries, Tom (Tom L.). Inside Deaf Cultur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 [2015-07-15]. ISBN 0-674-0150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8. ^ Elzouki AY. Textbook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 Berlin: Springer. 2012: 602. ISBN 978364202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4). 
  9. ^ Campbell, Ruth; et al. Sign Language and the Brain: A Review.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9 June 2007, 13: 3–20 [14 Dec 2020]. PMID 17602162. doi:10.1093/deafed/enm035. 
  10. ^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21 June 2021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1). 
  11. ^ Mitchell, R. E. How Many Deaf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Estimates From the 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5-10-12, 11 (1): 112–119 [2023-02-23]. ISSN 1081-4159. PMID 16177267. doi:10.1093/deafed/enj004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英语). 
  12. ^ Know-the-ADA.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13. ^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 18 July 2022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14. ^ Baker, Charlotte; Carol Padde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 Look at Its Story,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1978. 
  15. ^ Ladd, Paddy. Understanding Deaf Culture: In Search of Deafhood.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 502 [2023-02-25]. ISBN 978-1-85359-54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16. ^ Lane, Harlan L.; Richard Pillard; University Press. The People of the Eye: Deaf Ethnicity and Ancestry. 2011: 269 [2023-02-25]. ISBN 978-0-19-9759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17. ^ 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中国残疾人网站. March 2015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18. ^ Cratylus, by Plato. www.gutenberg.org. [202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 
  19. ^ Institut National de Jeunes Sourds de Paris (PDF). [2023-0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