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基督教会圣光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聖光堂
中华基督教会圣光堂
重修后的圣光堂

中华基督教会圣光堂(英语:Shing Kwong Church,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为中华基督教会的会堂,位于香港岛铜锣湾东院道7号,现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2007年是圣光堂“建堂八十周年”。

历史

[编辑]

圣光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70年左右。伦敦传道会在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太平山区建立了一所福音堂。堂址在今天西营盘普义街,土地由高露云夫人(Mrs. Caldwell)所捐赠。建立福音堂的目的是向附近的贫苦大众传福音,并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服务。福音堂的福音工作由西教士和华人传道主持,先后有湛约翰牧师(Rev. John Chalmers)、黄平甫、温清溪、冯拔臣等。免费女子学校则由雅治牧师(Rev. J. C. Edge)和卢姑娘(Miss Lowe)主持,学校教授女童中文读写和其他术科,学生不单需要学习圣经,背诵经句,更要经西教士考核及格,方可进阶。福音堂内的西医诊所在1881年开办;先由杨威廉医生(Dr. William Young)和谭臣医生(Dr. J. C. Thomson)为居民免费诊疗,后由华人传道黎福池负责诊症,医院负责派药。诊所开办不足半年,每天便有近百人就诊。西教士见居民对西医药的需求如此殷切,便计划兴建医院,服侍平民。建于1887年的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可说是因太平山福音堂而萌芽及建成。

1894年香港爆发大瘟疫,每月有过百人死亡,政府束手无策,当中疫情以福音堂所在的太平山区最为严重。政府在当年六月,下令将所有伦敦传道会的医院及诊所关闭,福音堂学校更须永久停办。最后政府更颁布《封闭不卫生屋宇条例》,迫令太平山区的居民迁出后,将全区包括福音堂在内的350间民房全部拆毁夷平,以隔离病源。太平山区的福音工作因疫病和政府收地而结束。

1897年,伦敦传道会牧师湛约翰及王煜初利用政府的收地赔偿,在今天怡和街渣甸街附近投得了一幅土地,并兴建了一所有三个课室和福音堂的建筑物,服务附近糖厂的工人。这所福音堂一直都是隶属伦敦传道会,到了1914年,福音堂的教友跟随“湾仔福音堂”,向伦敦传道会申请转到华人自理的“道济会堂”(即今合一堂),以求逐步自治,并改名为“道济会堂灯笼洲支堂”。初期灯笼洲支堂与湾仔支堂同由一个堂议会管理;至1919年左右,试行自立,组织堂会和选举值理,并接管伦敦传道会的男女学校。多间学校在教堂内开办,包括皮牧师(Rev. Pearce)办的圣经速成学校、妇人书室、男子及女子学校。学生人数合计约有八、九十人。圣光堂多位长执都是当时主日学校的学生,包括:潘柏年执事、孙得恩执事、孙智徒执事等。湾仔堂的首位按立牧师何心如更是圣经速成学校的毕业生。

1922年左右,政府欲收购教堂以开辟道路。西教士皮牧师和威牧师(Rev. H. R. Wells)代表堂会向政府磋商赔偿及换地等安排。经过数年磋商,政府终于以六万圆购买旧教堂,并赠送位于扫杆埔山岗上一幅约2,6000平方呎的土地予灯笼洲堂重建教堂。建筑工程由1926年三月开始,同年七月一日举行奠基礼,1927年六月竣工,六月十一日开幕。迁堂后众认为旧名不适合,堂会遂于1928年通过改名,称为“中华基督教会圣光堂”。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