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耶稣受难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稣受难记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基本资料
导演梅尔·吉布森
监制布鲁斯·戴维英语Bruce Davey
梅尔·吉布森
史蒂芬·麦克威提英语Stephen McEveety
安佐·西斯蒂(Enzo Sisti)
编剧贝内迪克特·斐兹杰惹英语Benedict Fitzgerald
梅尔·吉布森
威廉·富尔科英语William Fulco(翻译)
原著新约圣经中的耶稣受难
主演吉姆·卡维佐
克劳蒂亚·洁里尼
莫妮卡·贝鲁奇
美亚·莫根丝坦英语Maia Morgenstern
赛吉奥·鲁比尼英语Sergio Rubini
配乐约翰·戴柏尼英语John Debney
摄影凯莱布·丹斯切尔英语Caleb Deschanel
剪辑约翰·怀特英语John Wright (film editor)
制片商艾肯影业英语Icon Productions
片长126分钟
产地美国
语言拉丁语
希伯来语
亚拉姆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2004年2月25日(美国)
发行商Icon Entertainment(英国、澳大利亚)
Newmarket Films(美国)
Equinox Films(加拿大)
二十世纪福斯(台湾、阿根廷、新加坡、巴西)
预算3000万美元
票房6.12亿美元
前作与续作
续作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Resurrection – Part I[*]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耶稣受难记
香港受难曲
台湾受难记:最后的激情

耶稣受难记》(英语: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新加坡译《耶稣受难史》,香港译《受难曲》,台湾译《受难记:最后的激情》),2004年发行的讲述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后十二个小时的独立制片电影。导演梅尔·吉布森筹措资金,根据《新约全书·四福音书》的内容而改编的剧本。影片中对话采用拉丁语(罗马帝国官方语言)、希伯来语亚拉姆语(耶稣的母语),配以字幕。许多基督徒和一些政治立场保守的犹太人对这部电影给予赞赏。

剧情

[编辑]

《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是讲述纳匝肋(拿撒勒)人耶稣受难前十二小时的痛苦经历。电影故事由革责玛尼庄园(客西马尼园)开始。耶稣与十二门徒吃完最后的晚餐后,门徒伯多禄(彼得)、雅各伯(雅各)、若望(约翰)三人跟随耶稣来到革责玛尼庄园祈祷。耶稣知道自己将要受死,非常难过,求父亲(天父)将这杯(上十字架受死)挪去,但是耶稣更愿意顺服天父的计划──上十字架受死,而魔鬼在旁边看好戏,自以为已得胜。耶稣如此祷告三次,并责怪门徒为何不能与祂同心祷告;祷告完后,耶稣被门徒犹达斯(犹大)出卖,耶稣被捕并被带回耶路撒冷城内,接受大司祭盖法(祭司长该亚法)的审判。大司祭指控耶稣自称天主之子(神的儿子;上帝之子),为异端,犯了亵渎神的行为,并应判死刑。

大祭司带耶稣到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总督府,并向罗马总督比拉多(彼拉多)道出耶稣的罪名。总督有一个惯例,每逢逾越节都会随群众要求,释放一名囚犯。比拉多给公众选择释放杀人犯巴辣巴(巴拉巴)抑或是耶稣。犹太群众选择释放巴辣巴,并要求处决耶稣。

比拉多于是判耶稣行鞭刑以作惩戒,但当罗马士兵鞭打耶稣后,亦未能平息群众,群众要求判耶稣钉十字架。比拉多见无济于事,恐群众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表示撇清责任,然后吩咐百夫长照犹太人所想的去做。

耶稣背着十字架,经过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到了哥耳哥达(各各他)。耶稣经历最后挣扎,明白祂的父亲(天父)为什么舍弃他,并在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马利亚)面前,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断气之时,地面震动,看守的罗马军队因害怕逃回城内,只留下在十架前的百夫长。殿里的幔子裂开为二,使该亚法和祭司都惶恐。最后,耶稣从死里复活,并走出墓穴。

演员

[编辑]
演员 角色(天主教译名) 角色(基督新教译名) 注解
吉姆·卡维佐 耶稣(Jesus) 耶稣 主角,基督
美亚·莫根丝坦英语Maia Morgenstern 圣母玛利亚(Mary) 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
莫妮卡·贝鲁奇 玛利亚·玛达肋纳(Magdalene) 抹大拉的马利亚 耶稣的女追随者。
克里斯多·夏帕夫英语Hristo Shopov 庞提乌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e) 本丢比拉多 罗马帝国犹太省总督;审问及判处耶稣。
克劳蒂亚·洁里尼 克劳迪娅英语Pontius Pilate's wife(Claudia Procula) 彼拉多的妻子,试图说服其丈夫释放耶稣。
马帝亚·史巴吉亚英语Mattia Sbragia 盖法(Caiaphas) 该亚法 犹太希律圣殿大祭司
卢克·德·多米尼斯英语Luca De Dominicis 黑落德·安提帕斯 (Herod Antipas) 希律·安提帕斯 “分封的王希律”,大希律王之子,代表罗马帝国统治加利利与比利亚两地区的分封王;审问耶稣。
罗莎琳达·塞隆坦英语Rosalinda Celentano 撒旦(Satan) 撒但 魔鬼
克里斯多·吉可夫英语Hristo Zhivkov 圣若望(John) 使徒约翰 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法兰西科·狄·维多英语Francesco De Vito 圣伯多禄(Peter) 使徒彼得 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卢卡·里奥奈洛英语Luca Lionello 犹达斯·依斯加略(Judas Iscariot) 加略人犹大 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后来出卖耶稣。
贾勒斯·J·默茨英语Jarreth J. Merz 古利奈人西门 (Simon of Cyrene) 古利奈人西门 在耶稣前往受刑途中,被罗马士兵强迫替耶稣背十字架的人。
贾钦托·费罗英语Giacinto Ferro 圣若瑟‧阿黎玛特雅(Joseph of Arimathaea) 亚利马太的约瑟 耶稣的秘密门徒,将耶稣遗体从十字架上取下主要由亚利马太人约瑟和尼哥底母负责。
皮埃特罗·萨鲁比英语Pietro Sarubbi 巴辣巴 (Barabbas) 巴拉巴 获省总督释放的罪犯/叛军。

外界反应

[编辑]

影片采用了《圣经新约》的观点。上映后这部电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关注和争论,主要争论包括和《圣经新约》细节的不吻合,画面过于血腥,和来自犹太人方面的不满。另外梅尔·吉布森之父,宗教活动家胡敦·吉勃逊否认犹太人曾经被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观点,对该片造成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猜测。

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犹太学者批评这部电影。有些认为它宣传反犹太主义,因为它以受难戏剧为依据,而这一直以来都触动到反犹太情绪。一些基督教学者批评这电影偏离《新约圣经》的原来故事。电影中很多场面和细节的意念都来自19世纪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书《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苦痛受难》(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问及电影会否冒犯了犹太人时,梅尔·吉布森回应:“没这个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实。我希望使它尽可能忠实。不过,当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钉死——是为所有人牺牲,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过错的人,要回想在耶稣被钉死中自己的份儿,回想自己的过犯。”与《纽约客》杂志的访问中,他说把电影中一段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的片段剪去了 (该亚法要求彼拉多在罪状牌上写“他称自己为犹太人的王”而不是“犹太人的王”,彼拉多回答我所写的已经写了),因为“他们会追赶我到我家,他们会来杀掉我。”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电影有反犹太主义。本身是犹太人的影评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电影的初剪接版本后说:“我看这电影显然没有任何反犹太的意图。”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来支持梅尔·吉布森,宣称传统天主教观点本身不是反犹太的,而且梅尔也从没有称族偏见的纪录。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师称赞电影忠于原文。电影也有映出耶稣教训群众要爱敌人,和耶稣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祷告的场面,这些都显示电影的讯息是爱和宽恕,和反犹太主义截然相反。

与传统故事不同处

[编辑]

电影中的一些描述并没有出现在有关耶稣受难的记载。电影开头的客西马尼园的一幕,撒旦出现并尝试引诱正在祷告的耶稣。耶稣接着把撒旦派出的蛇踏死,这印证了《创世记》第3章第15节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但四福音都没有记载耶稣这一个动作。此外,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上吊自杀前,被魔鬼化身的许多小孩折磨。电影也关注罗马皇帝提庇留·凯撒彼拉多的关系,透过彼拉多和他的妻子讲及提庇留皇帝的命令防止犹大地的骚乱。电影清楚指出古利奈人西门是一个犹太人,西门因为罗马士兵没有阻止围观者殴打耶稣时而和他们对峙,一位士兵以不屑的语气称他为犹太人,虽然符类福音只提及他的名字和出生地。

其他独有情节包括一个在十字架上嗤笑耶稣的强盗被乌鸦啄去一只眼,和插叙耶稣当木匠时替罗马人造桌子。耶稣受鞭打时,撒旦抱着魔鬼婴儿是在模仿传统的圣母玛利亚绘画,是要突显出魔鬼把原为美善的变为丑恶。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