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
外观
(重定向自編鐘)
编钟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始于青铜器时代。编钟由青铜铸成,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
种类及结构
[编辑]外部图片链接 | |
---|---|
甬钟各部位名称说明图 |
编钟的顶端有柄的称为甬钟,顶端带钮的为钮钟。[1]《周礼·考工记》载“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攠谓之隧。”即其一为扁桶平顶为“舞”,扁桶正、背面中上部的直阔条称为“钲”,其两边突出的乳钉(隆包)称为“枚”或钟乳,“枚”的上下间隔部分称为“篆”。下部称为“鼓”,弯凹的下口称为“于 ”,尖锐的两侧称为“铣”。[2]
编钟的柄按甬钟或钮钟之类而分别称为“甬”或“钮”。其中“甬”的顶端称“衡”,“甬”中段一圈突凸的部分称“旋”,“旋”上用以悬挂钟钩的孔称“干”。甬钟的悬挂方式是倾斜的,钮钟是直悬的。一般认为,直悬的钮钟晚于斜悬的甬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