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约翰·麦凯恩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約翰.馬侃
约翰·麦凯恩
John McCain
A portrait photograph of a smiling white-haired elderly man wearing a dark business suit, with American flag in the background.
 美国联邦参议员
任期
1987年1月3日—2018年8月25日
前任巴里·戈德华特
继任琼·凯尔
选区亚利桑那州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
任期
2015年1月3日—2018年8月25日
前任卡尔·列文
继任吉姆·英霍夫
 美国参议院印第安人事务委员会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Indian Affairs主席
任期
2005年1月3日—2007年1月3日
前任本·奈特霍斯·坎贝尔英语Ben Nighthorse Campbell
继任拜伦·多甘
任期
1995年1月3日—1997年1月3日
前任丹尼尔·井上
继任本·奈特霍斯·坎贝尔英语Ben Nighthorse Campbell
 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
任期
2003年1月3日—2005年1月3日
前任厄内斯特·霍林斯英语Ernest Hollings
继任泰德·斯蒂芬
任期
2001年1月20日—2001年6月3日
前任厄内斯特·霍林斯英语Ernest Hollings
继任厄内斯特·霍林斯英语Ernest Hollings
任期
1997年1月3日—2001年1月3日
前任拉里·普莱斯勒英语Larry Pressler
继任厄内斯特·霍林斯英语Ernest Hollings
 美国联邦众议员
任期
1983年1月3日—1987年1月3日
前任约翰·罗德斯英语John Jacob Rhodes
继任约翰·罗德斯三世英语John Jacob Rhodes III
选区亚利桑那州第1选区
个人资料
出生约翰·席德尼·麦凯恩三世
John Sidney McCain III

(1936-08-29)1936年8月29日
 美属巴拿马运河区 科科索洛海空军基地英语Coco Solo
逝世2018年8月25日(2018岁—08—25)(81岁)
 美国亚利桑那州科恩维尔
死因脑肿瘤
国籍 美国
政党 共和党
配偶卡罗尔·谢普英语Carol McCain(1965–1980)
辛迪·亨斯利英语Cindy McCain(1980–2018)
儿女7人(包括梅根英语Meghan McCain
学历美国海军学院 B.S.
专业海军军官、政治人物
宗教信仰浸礼宗
(前为圣公会[1]
获奖 银星勋章
铜星勋章
紫心勋章
功勋勋章
飞行优异十字勋章
海军嘉奖奖章英语Commendation Medal (United States)
及其他
签名
网站参议院网站
军事背景
效忠 美利坚合众国
服役 美国海军
服役时间1958年–1981年
军衔 上校
参战越南战争(被俘)

约翰·席德尼·麦凯恩三世(英语:John Sidney McCain III,台湾常译作马侃麦肯,1936年8月29日—2018年8月25日),为美国军人政治人物共和党重量级人物、新保守主义者,生前代表亚利桑那州为该州的参议员,曾于2008年代表共和党参选美国总统。麦凯恩在过世前,是美国参议院仅有的几位越战老兵之一,其在战争前线的经历以及在战俘营内的抵抗表现,使他受到不分党派的尊崇。

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被视作美国非建制属地),父亲小约翰·席德尼·麦凯恩和祖父老约翰·席德尼·麦凯恩英语John S. McCain, Sr.皆曾晋阶至美国海军上将,而他们共同并列为编号DDG-56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约翰·S·麦凯恩号”(USS John S. McCain)的冠名缘由。

麦凯恩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圣公会中学和安那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接受教育。他接着担任海军的飞行员,在越战执行战斗任务。1967年,麦凯恩被俘并拘禁了长达五年半的时间。长时间的拘留造成了永久创伤,但也使他成为全国知名人物。

获释回国后,麦凯恩在1981年退役。他在翌年当选亚利桑那州第一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在1986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他成功连任五次,最后一次在2016年当选。他大致上跟随共和党的投票取向,但在此期间曾经偏离党内的主流意见。

麦凯恩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曾经角逐共和党的提名,但被得州州长小布什击败。2007年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在初选中击败党内对手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终在与民主党时任参议员奥巴马的对决中,以52.9%对45.7%的普选票、365票对173票的选举人票数落败。此后,麦凯恩继续活跃于参议院,不时批评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政策。2017年7月,麦凯恩确诊脑肿瘤,随后减少在参议院中的工作量而不再出席会议,不久后于2018年8月25日病逝,享寿81岁。

早年生活和军事生涯

[编辑]
就读美国海军学院的麦凯恩(1954年)

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一个名为可可索罗英语Coco Solo的美国海军基地的海军医院。尽管生于美国境外,他的双亲皆为美国公民、并且在出生时皆已取得公民籍,这代表麦凯恩有资格参选总统[2]。麦凯恩的父亲小约翰·麦凯恩和祖父老约翰·麦凯恩皆为知名的美国海军上将,当后来麦凯恩于越战中被俘虏时,他的父亲仍于越南战区指挥军队。他的祖父曾在1945年二战的冲绳岛战役中指挥海军飞行队。他的母亲为萝伯塔·莱特(1912年生)。麦凯恩就读了位于亚历山德里亚的圣公会中学(Episcopal High School)并且于1954年毕业。在那年秋天,如同祖父和父亲选择的道路,麦凯恩进入了美国海军学院就读,并且在1958年毕业。在1965年,麦凯恩与一名来自费城的女模特儿卡罗·西普结婚,期间多次有婚外情行为,1979年他猛烈追求Cindy,也就是他的现任妻子。女模车祸受伤养病期间,麦凯恩提出离婚,在1980年4月2日正式离婚[3]。他本人形容这短暂的婚姻时用了“我一生中最大的不道德行为”(my greatest moral failure.)

站在右边的是担任飞行教官的中尉约翰·麦凯恩,其他人是他的飞行中队成员。时值1965年。

在从安那波利斯毕业后,麦凯恩先后前往位于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以及得州的科珀斯克里斯蒂的海军飞行基地接受训练,在柯柏斯克里斯提的一次练习飞行中麦凯恩的飞机发生意外坠落至科珀斯克里斯蒂湾,但麦凯恩侥幸逃生只受到了轻伤[4]。最后他终于毕业,并且进入海军的轻型攻击部队。

越战

[编辑]

麦凯恩在1967年7月29日又一次死里逃生。当时美国海军的福莱斯特号正驶离越南海岸准备发起攻击行动,一架停在甲板上的F-4幽灵式战斗机挂载的火箭突然意外发射,击中了麦凯恩所驾驶、正准备起飞的A-4E天鹰式攻击机[5]。撞击力量击破了天鹰攻击机的油箱,造成燃油开始泄漏,两枚机载的炸弹也掉了下来。麦凯恩爬出了驾驶舱,跳离正在燃烧中的航空母舰甲板,紧接着就在意外发生的90秒后,掉落的炸弹在飞机底部爆炸。麦凯恩的腿部和胸部都被弹片击中,但仍侥幸逃过一劫。爆炸和接踵而来的大火造成舰上134名水手罹难,62人受伤,摧毁了至少20架飞机,并差点造成航舰沉没[6]。稍后麦凯恩自愿加入奥里斯卡尼号航空母舰的VA-163“圣徒”飞行中队,并进行23次轰炸任务。

在1967年10月26日,麦凯恩驾驶的A-4天鹰式攻击机被一枚北越的防空导弹击落,坠毁在竹帛湖附近,在弹射出飞机时他还摔断了双臂和一条腿。在他逐渐恢复意识后,发现自己已被一大群越共包围,不断对他吐口水和踢踹,还扯掉了麦凯恩的飞行员服装。他被北越士兵抓去拷问,拷问过程中还用刺刀戳击他的左脚和鼠蹊部,他的肩膀也被步枪枪托所击碎。接着麦凯恩被转移至火炉监禁所—也就是被美军俘虏们戏称为“河内希尔顿”的地方[7]

当麦凯恩抵达河内希尔顿后,他被监禁于一间小囚房里,并且每天都会被审讯。由于麦凯恩拒绝向北越提供任何情报,他经常被拷打至失去意识为止[8]

当北越人发现麦凯恩不但是飞行员,他的父亲还是美军太平洋指挥总部(CINCPAC)的总指挥官—所有美军在越南的部队的指挥官时,北越人给了麦凯恩被释放回国的机会,但他断然拒绝了交换条件[9]

1974年4月24日麦凯恩刚被释放回美国后接受访问的镜头。当时仅37岁的麦凯恩已满头白发,从此不能举起手臂。

有一次在经过严厉而残忍的拷打后,当麦凯恩的手臂已被打到抬不起来时,他被迫签下一份由越南文写成的反美宣传文件。依据麦凯恩的说法,误签这份文件是他身为战俘的数年里最感到后悔的一件事。不过在麦凯恩签下文件后,北越人觉得这份文件不够好而没有使用,试着强迫他签下第二份声明,这次麦凯恩拒绝了。由于不断拒绝北越的要求,麦凯恩每周固定都要被拷打两到三次[10]

麦凯恩在北越当了五年半的战俘,大多数时间都被拘禁于臭名昭彰的河内希尔顿,最后他终于在1973年被释放,而理查德·尼克松也准备撤军。由于最初拒绝北越提供的特殊释放的机会,麦凯恩被额外拘禁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在被释放后不久麦凯恩重新返回岗位,成为海军VA-174“地狱剃刀”飞行中队的指挥官:一支驻扎在东海岸、配备A-7海盗式攻击机的海军训练中队[11]。在1976年他成为美国海军在参议院的联络官[12]。他在1981年以上校的军衔自海军退役[13]。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总共取得一枚银星奖章、一枚铜星奖章、一枚功勋勋章(Legion of Merit)、一枚紫心勋章、以及一枚飞行优异十字勋章

政治生涯

[编辑]
1986年,参议员约翰·麦凯恩。

在1981年麦凯恩与辛蒂·亨丝莉结婚,并且迁徙至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他在那里替岳父经营的百威啤酒代理分销公司工作,在那里他也开始得到当地商业团体的政治支持[12]。当亚利桑那州任职最久的共和党众议员约翰·雅各·罗德(John Jacob Rhodes)宣布退休时,麦凯恩宣布将角逐以共和党籍参选1982年的众议员选举,最后成功当选[14]。在1986年,顺应共和党参议员贝利·高华德的退休,麦凯恩也成功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接替他的参议员职位。

2000年总统选举

[编辑]

在1997年,时代杂志将麦凯恩列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麦凯恩在1999年所写的回忆录《将门虎子》(Faith of My Fathers)成为了最畅销书,这也促涨了他的总统选举声势。麦凯恩跳过了在艾奥瓦州的共和党初选,专注于赢得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在访问至一个城镇时他发表了10分钟的演讲(主题为竞选改革议题),接着宣布他将会留在那里回答每一个人的问题。他在新罕布什尔州逗留了200多个地点,几乎走遍新罕布什尔州的每一个镇,试图以这种“零售政治”的宣传方式战胜布什的家族名声。最后他以49-30的票数赢得新罕布什尔州初选,瞬间成为时下知名人物。分析家预言若是麦凯恩在南卡罗来纳州获胜,他将会拥有无可抵挡的获胜气势。然而,麦凯恩输掉了南卡罗来纳州的初选,使得布什重振选举气势。分析将麦凯恩在南卡罗来纳州落败归咎于布什动员了该州的福音派选民,同时麦凯恩的选战策略有失误,将布什的诚实与时任总统克林顿做比较的竞选广告给选民的感觉过于负面[15]。双方均指责对方有攻讦行为。据传布什阵营还发起了一次虚假的电话民意调查以抹黑麦凯恩,锁定南方的保守派共和党选民为目标,在电话中质问选民是否支持麦凯恩,如果他与黑人妇女有混血私生女。麦凯恩实际上的确从孟加拉领养了一个女儿。这种抹黑论调在布什的选战助手卡尔·洛夫(Karl Rove)所著的Bush's Brain一书里也出现过[16]。除此之外,保守派的评论家Rush Limbaugh也表态支持布什的选战。

在南卡罗来纳州被击败后,麦凯恩再也没有恢复最初的气势,虽然他后来仍赢得了密歇根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初选。不过,麦凯恩在弗吉尼亚州的一次演讲中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在演讲中麦凯恩批评了基督教右派福音派名人如Pat Robertson和Jerry Falwell,这个错误最终使他失去了赢得密歇根州初选所能带来的气势。麦凯恩接着在弗吉尼亚州的初选中落败,并在隔周密集的初选日里连续输掉13个州里的9个州。麦凯恩的失败被认为是因为他的错误发言所导致,尤其是他之前曾错误指控布什有反天主教倾向[17]。同时也是因为他错误的批评了右派宗教人士[18]。麦凯恩还被批评曾经称呼那些俘虏他的越南人为“gooks”(对亚裔人士的贬称)[19],最初麦凯恩坚持使用这一词是正确的[20],在遭遇沉重批评后,麦凯恩才终于愿意对此道歉。由于道歉的迟缓,这起事件也激起了亚裔美国人的愤怒。麦凯恩之后仍赢得了几个州的初选(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乃迪克州和佛蒙特州),但最后仍无法与布什相较量。

2004年总统选举

[编辑]
麦凯恩和布什总统在2004年12月4日。

麦凯恩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里公开支持布什。自从2001年911袭击事件以来,他经常赞美布什在反恐战争中的领导能力,并坚定支持布什。麦凯恩的老友和同僚、也是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约翰·凯利据传还曾邀请麦凯恩担任他的竞选搭档[21]。不过,麦凯恩在选战中一直站在布什阵营一边,但在快艇老兵事件中,他说对凯利的服役纪录的攻击是“不诚实而且可耻的。”[22]

2008年总统选举

[编辑]

在2006年的期中选举后,麦凯恩组成了一个由特雷·华克和杰森·斯玛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考察2008年参选总统的可能性[23]。2007年2月28日他宣布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职位。

如果麦凯恩在2008年的选举中获胜,他将成为美国史上依据就任时间计算第二年长的总统,72岁的年纪超过了1980年以69岁高龄就任总统的罗纳德·里根。麦凯恩也否认了有关他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疑虑(2000年罹患皮肤癌),在2005年时宣称他的健康状况“非常良好”[24][25]

麦凯恩在2008年的选举中占有的许多优势[26],包括他是全国知名的政治人物、曾发起许多主要的游说案和竞选资金改革法案、并且带头揭发了阿布拉莫夫丑闻[27]、服役记录(包括了曾经身为战俘的纪录)、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也曾大显锋头(赢得了共和党新罕布什尔州初选)、广泛的募款管道和能力、2004年的总统选举里大力协助了布什总统、及对中间选民的巨大感召力。麦凯恩对民主党选民也有一定吸引力,例如有报道约翰·凯利曾邀请他担任2004年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在2007年1月进行的一次民调中,他的支持度仅落后希拉里·克林顿一个百分点[28]。在2006年的期中选举里,麦凯恩参与了共和党的346场竞选集会、募集超过$1050万元选举资金。他还捐出了其中的$150万元给联邦、州、和地方共和党人士。

在2006年5月,麦凯恩在基督教福音派牧师Jerry Falwell所创立的自由大学发表开学演讲。在2000年选战中他批评Falwell是“狭隘的特工”,媒体对此进行大幅报导,麦凯恩宣称他永远不会收回这个指称。在大学开幕典礼上他也解释了参与2008年总统选举的可能性、以及他与Falwell之间的关系,称他们两人已经讨论过相同的价值观了[29]

不过,在2006年12月,麦凯恩推行了一项名为“停止在线上剥削我们孩子”的法案[30],将会规定上百万个商业网站和个人部落格必须申报他们所刊载的违法图片或影片,否则将会被处以$300,000元的罚款。这个法案将会影响所有大量的社交网站,而且并没有明确定义审查的范围和程度。一般推测这样的法案将会激起许多线上网站用户的反弹,并且对麦凯恩的2008年选战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选战过程

[编辑]

麦凯恩于超级星期二中大获全胜,确立了其在共和党内领先的地位,朝总统候选人提名近了一步。[31] 经过了2008年2月5日超级星期二后,罗姆尼宣布退出角逐选,选票人数距离第二名的麦克·赫卡比则在3月4日的“迷你星期二”后承认败选,确定由麦凯恩代表共和党竞逐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美国总统布什正式表态支持麦凯恩,布什在白宫接见了麦凯恩和他的妻子辛迪,并相信麦凯恩会取得总统大选的胜利;麦凯恩在共和党内一直受到保守派的质疑(尽管他有保守派的投票纪录,超过70%的时间均跟随共和党的立场投票),认为他的立场不够保守。[32]麦凯恩其后选择莎拉·佩林成为共和党第一位女性副总统候选人,后者其后成为共和党茶党运动的代表。

最终麦凯恩于2008年11月4日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以较大落差败给民主党的贝拉克·奥巴马(得到173张选举人票,奥巴马得到365张选举人票;普选票以46%对53%被击败[33]),无缘入主白宫

2008年大选后

[编辑]

在选举后,麦凯恩回复过去的参议员工作。他一改过去的温和保守立场,转为采取强硬的保守路线。他一直反对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尤其是批评其在外交方面的软弱。

2010年及2016年,他成功连任参议员。

麦凯恩和共和党的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一直关系不睦。特朗普早于2015年参选不久便反讽道,认为麦凯恩不是真正的战争英雄,因为他在越战期间曾沦为越共战俘。麦凯恩反对特朗普具反对移民右翼民粹主义的政策,亦反对他主张改善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他和其他反对共和党的政治人物一样,没有出席共和党在7月举行的党大会,有关党大会提名特朗普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0月,因不满共和党的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被指歧视和侮辱女性的言论,宣布不支持他参选总统(事实上麦凯恩从未表态支持特朗普,只曾表示会支持共和党的提名人)。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和麦凯恩的关系并未有所改善,特朗普亦没有与其进行通话。

在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后,麦凯恩即使投票支持其提名的大部分政府部长人选,但其与特朗普仍一直是关系不睦。他一直强烈批评特朗普主张改善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

2018年5月,麦凯恩反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吉娜·哈斯佩尔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当时麦凯恩已经确诊脑癌,白宫联络室特别助理凯利·沙德勒因而在一次内部会议中对麦凯恩的反对表示“没关系,反正他快死了”,该言论遭到美国各界批评,事后白宫未就此正面回应,但提到“我们尊重麦凯恩参议员对我们国家的服务,在这个困难时期,我们为他和他的家人祈祷”[34][35]

去世

[编辑]

麦凯恩晚年在2017年罹患脑癌,他的家人在2018年8月24日宣布,麦凯恩将停止接受癌症治疗。[36]在当地时间8月25日下午4时28分,麦凯恩在妻子和家人的陪伴下,在亚利桑那库恩维尔家中逝世,享寿81岁。[37][38][39][40]

政治观点

[编辑]

麦凯恩一生都是共和党人,并且被美国保守派联盟列为参议院里保守程度第83名的参议员[41]。不过,麦凯恩也支持了一些共和党所反对、但被不少民主党人支持的社会议题(如认同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造成、支持干细胞研究等),并被美国媒体称为共和党里的“异议份子”(他不会完全跟随共和党的立场投票),惟总体上他是共和党的保守派中坚,尤其在外交及国防议题上[42]

外交政策

[编辑]

麦凯恩认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基于自由、公义与道德责任等核心价值,不能退回到孤立主义自外于世界。[43]

麦凯恩在五角大楼发表演说,1997年9月19日。

麦凯恩一直表现出他在外交政策上的鹰派立场。他支持2003的伊拉克战争、支持美国推翻海珊政权的决定、支持在伊拉克维持长久的驻军、并且支持大多数布什总统的外交政策[44]。他在2004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便是以外交政策为主轴。尽管支持战争,麦凯恩也曾建议布什政府改变对伊拉克的政策、但同时也要“维持既有路线”。他批评了五角大楼好几次,认为他们在伊拉克的驻军数量过低[45],并且还主张应该吸纳不同种族群体的人员参与伊拉克国民军,以表现多族群的面貌。他认为美国政府应该更努力维持公众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强调道:“在海珊被推翻并遭囚禁之后,美国、伊拉克、以及全世界都因此变的更好了…为了纪念美军的奉献,我们必须将这场战争视为是一场迈向胜利的任务。”

麦凯恩也曾表达他对前国防部长唐纳·拉姆斯菲尔德的“不信任态度”,但拒绝以他的名义要求他辞职,他解释道:“是总统挑选了这支团队,只要总统愿意,他有权利选择维持这支团队。”[46]

中东

[编辑]

麦凯恩坚定地支持以色列。在2002年5月23日出席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他便明确表达了这样的立场。在2006年以黎冲突中麦凯恩表示以色列军方对于伊斯兰游击队所采取的反击行动是正当的:“试想如果某个家伙跨越我们的国界、杀害或绑架我们的士兵,我们会作出什么回应?”他并且说“你觉得我们会表现彻底自制的态度吗?那样的自制要求应该施加在真主党和那些支持它的国家身上——尤其是伊朗。”每当麦凯恩谈及外交事务时便会变得相当畅谈并且无所节制,尤其是当他谈及自己对朝鲜伊拉克、以及美国反恐战争的观点时[47]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中麦凯恩曾企图游说FIFA禁止伊朗参赛[48],以惩罚之前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说出犹太人大屠杀从未发生过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在比赛的举行地德国是违法的)。

乌克兰

[编辑]

自2014年乌克兰亲欧盟示威以来,麦凯恩坚定地公开支持亲欧盟及亲西方的反对派,并与民主党及共和党参议员一同参与基辅的集会,其后他和国会其他民主党及共和党领袖一同被俄罗斯制裁,被禁止入境,麦凯恩则先调侃了一番制裁措施,“我猜这意味着我在西伯利亚的春假要泡汤,手上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股票要丢了,我在莫斯科的秘密银行账户也要被冻结”,他对被制裁感到“自豪”,表示不会停止对乌克兰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支持[49]

麦凯恩还批评了当时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绥靖政策,并预言了俄罗斯将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麦凯恩说:“俄国不会允许一个自由、富足而民主的乌克兰存在。因为若是那样,俄国人民就会想要一样的东西”[50]。麦凯恩还主张帮助全面武装乌克兰以对抗俄国入侵。

越南

[编辑]

尽管麦凯恩曾经因为在越战被俘虏囚禁,在参政期间,麦凯恩一直支持美国与越南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在比尔·克林顿总统任期内,他支持这项跨党派的议案重新与战争时期曾经俘虏他的敌国——越南在1995年建立外交关系。[43]

台湾

[编辑]

在20世纪的东亚冷战时代,他与其父亲小麦肯都是美国军方与政坛里罕见积极的“台湾之友”,是坚定的反共者。[51] [52]

环保议题

[编辑]

与其他不承认全球暖化的共和党人不同的是,麦凯恩也关注全球暖化和其他的环保议题[53]。他也表示反对在北极圈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石油探测,他在国会的投票纪录也显示了这一倾向[54][55]。不过,他也曾经投票赞成允许石油探测的法案[56]

麦凯恩反对政府向乙醇燃料业界的补贴。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他放弃了艾奥瓦州的初选,便是因为了解到他对乙醇燃料业的长期反对使他没有机会在这样一个乙醇汽油业盛行的州份获胜,其能源政策也使他在初选败给小布什。

麦凯恩也是共和党内环境保护联盟英语Republica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成员。

社会议题

[编辑]

麦凯恩于1996年投票支持捍卫婚姻法案,但于2004年投票反对了把禁止同性婚姻纳入美国宪法为目标的联邦婚姻修正案英语Federal Marriage Amendment。他主张每个州应该有权利选择是否承认同性婚姻[57] [58]。他也支持在亚利桑那州禁止同性婚姻的提案,虽然提案最后在2006年闯关失败[59]。不过他在2010年投票废除禁止同性恋者公开从军的不问,不说政策。

麦凯恩是支持生命(pro-life),反对堕胎,1984年6月26日,麦凯恩投票支持编号H.R.5490的反堕胎修正案,将“人”定义为包括尚未出生的婴儿,从怀孕开始便算在内。他支持的类似法案还包括了H.R. 552生命权利法案,这个法案在2005年2月2日被提出,目的是要“对于每个出生和未出生的人类提供相同的生命权利保护”。

麦凯恩与其他民主党人一样,支持干细胞研究,尽管他之前曾经反对过[60]

移民议题

[编辑]

麦凯恩投票支持了一项移民法案,赋予部分非法移民取得合法居留权的途径,并且创设替移民设计的就业计划。他也支持了一些放松美国移民政策的法案[61],包括了对H-1B签证计划的扩展(虽然那并非正式的移民签证)。在2005年,他与民主党参议员泰德·肯尼迪一同发起了一项以扩展工作签证为目标的法案[62]。不过,他也投票支持禁止所有带有艾滋病的人取得移民资格[63]。在谈及2006年对美国移民改革法案的抗议活动时,麦凯恩对西裔美国人社群提出警告,指出若是太多西裔国家色彩的旗帜飘扬在抗议会场,恐怕会引起美国公众的反弹[64]。在一次接受访问中,麦凯恩在被问到对由移民法案的看法时(包括了在美墨边界兴建围栏)这样说道:“以短期间来看,那或许会保护我们的土地”但他继续说道“以长期来看,如果你疏离那些西裔美国人,你将会付出很沉重的代价。除此之外,我认为围栏是最没有效率的做法,但如果人们真的想要,我还是会建立这道该死的围墙。”[2]

教育议题

[编辑]

麦凯恩曾表示他支持将智能设计论包括在学校的教材里[65]。在2005年麦凯恩告诉亚利桑那日报:他相信“所有的观点”都应该让学生知道[65]

反对参议院议事阻挠

[编辑]

在2005年5月23日,麦凯恩与其他13名参议员达成了一个跨党派协议,阻止当时是少数党的民主党继续使用议事阻挠手段干扰国会运作,同时也阻止了共和党人继续实行所谓的“核子手段”(以多数派优势快速通过法案)的僵局。在这个协议之下,参议员们仍会保有对法官提名的议事阻挠权力,但民主党同意只会在“极端的情况下”才会以此阻挠布什的提名人选,而参与协议的共和党人则必须反制同僚的核子手段投票。由于这个协议,最后布什对上诉法院所提名的最受争议的三名法官都被参议院所通过了。

对非常规囚犯的拘禁和拷问

[编辑]

身为曾经沦为战俘的越战老兵,麦凯恩原本一直对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对非常规战俘的拘禁和待遇议题讳忌如深。但到了2005年10月3日,麦凯恩主动发起了一项被称为“麦凯恩拘禁修正案”的法案,这项法案在2005年10月5日被参议院以90-9的票数通过[66]。这项法案禁止对战俘实行不人道的待遇,包括了那些在关塔那摩湾的战俘在内。

在2005年12月15日,布什总统宣布他会接受麦凯恩的意见,并且会“让全世界知道,这个政府(美国)并不会对囚犯实行拷问,同时也会遵守国际的人道协议,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67]布什总统在2005年12月30日再度声明了他的看法,并且签下一份署名的声明,但仍保留了身为总统的法案解读权限,以在必要时避免恐怖攻击发生[68]

麦凯恩认为美国的军事和情报人员在未来的声誉会因为2006年的虐囚丑闻而蒙上一层阴影,他担心政府的政策最终会导致美国囚犯也蒙受拷问的危险,草率执行死刑和其他酷刑,而没有考虑到日内瓦公约的约束。他主张他提出的法案能使囚犯们得知审判中的重要情报,并且会避免刑求逼供的现象。他也主张这项法案能使中央情报局免于遭受虐待囚犯的指责。麦凯恩坚持这项法案的重要性是超乎政治考量的。

拥有在越南遭受囚禁达6年的战俘经验,麦凯恩也在2006年9月于参议院促成了一项协议,通过2006年的“军事委员会法”(Military Commissions Act),禁止执政部门以人身保护令条款为由拘押那些所谓的“非法战斗人员”,并且使囚犯有机会在法院上对自己的拘禁提出抗辩(麦凯恩曾于1968年遭北越俘虏时被迫签下一份假的投降声明)。麦凯恩的协议案也赦免了所有在2005年12月30日之前9年曾经对军事囚犯从事刑求逼供以取得虚假口供的美国官员[69]。这则法案最后终于在2006年10月17日由布什总统签署颁布。

竞选筹款管制

[编辑]

麦凯恩主张透过政府管制选举中的竞选募款和资金流动,他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便将竞选筹款改革作为选战的重要议题之一。与威斯康星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拉斯·费高德一同提出2002年的两党竞选改革法案(Bipartisan Campaign Reform Act),禁止对全国性政党进行毫无限制的捐款,并且限制在特定议题上进行过度宣传[70]

预算

[编辑]

在经济政策上,麦凯恩通常强调减少预算赤字,而非共和党一般主张的减税措施。这与布什总统在2000年总统选举时以减税作为主要政见形成强烈对比[71],在布什成为总统后,麦凯恩仍然反对布什所提出的减税措施[72]。麦凯恩也是参议院里最常批评政治分肥现象的参议员之一[73]

争议

[编辑]

基廷五人事件

[编辑]

被称为“基廷五人”(基廷五人)的事件指的是一起在1980年代末期与大量信贷机构破产有关的国会丑闻。麦凯恩与其他几名国会议员在1987年曾与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Federal Home Loan Banks Board)主席Edwin J. Gray至少见两次面,商讨如何阻止政府接管林肯储蓄信贷英语Lincoln Savings and Loan银行,当时这间银行是查理斯·基廷英语Charles Keating美洲大陆公司英语American Continental Corporation旗下机构。在1982年至1987年之间,麦凯恩从基廷和其幕僚那里取得了大约$112,000元的政治捐款,此外麦凯恩的妻子和岳父在1986年4月投资了$359,100元至基廷拥有的一间购物中心。麦凯恩家人和保姆还从基廷处报销至少九次旅行费用,有时候免费搭乘大陆航空的班机。在得知基廷的林肯储蓄信贷银行发生问题后,麦凯恩赶紧支付了所有的空中航程费用,一共高达$13,433元[74]。联邦政府最后对基廷提出了高达$11亿元的诉讼,指控他掏空林肯银行的储蓄挪作私用和投入政治捐款。麦凯恩由于为基廷出面干预联邦管制机构和行为失察,遭到参议院风纪委员会的谴责。在谈到基廷五人事件时,麦凯恩说:“这件事带给人一种错误的形象。一群参议员与一群联邦政府人员会面是不应该的,因为那会带给人施加不当影响的印象,这样做也是错误的事情。”

与极端分子合影

[编辑]

2013年5月,麦凯恩前往叙利亚,与叙利亚自由军温和派首领Salim Idris将军会谈并合影留念,然而当时的合影者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为极端分子,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2014年,这张合影照被传到网上引发争议[75]

其他

[编辑]

据传麦凯恩曾在1998年一场共和党的募款集会上,拿当时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开了个不雅笑话:“切尔西·克林顿为什么长得那么丑?因为她的父亲其实是珍妮特·雷诺。”(珍妮特·雷诺,当时美国司法部长)麦凯恩后来对此向克林顿总统道歉,克林顿也接受了道歉。[76]

麦凯恩承认曾在从越南返国后不久有过一段婚外情。当他还在越南时,他的妻子卡罗遇上一场车祸而严重受伤。在1973年回到美国后,麦凯恩发现妻子已经与两人结婚时变得大不相同了。由于这场车祸,她的身高矮了四英寸,身材也臃肿了起来,并且必须使用拐杖才能走路。到了1979年时麦凯恩认识了另一名女子辛蒂·亨丝莉,两人逐渐发展出了婚外情。一年之后麦凯恩决定要与妻子离婚,并且在离婚后一个月与辛蒂结婚。麦凯恩依然与卡罗保持良好的关系,卡罗在2000年曾对此说道:“我仍然深恋着麦凯恩,而且我爱他直到心坎里。”[77]

几名来自“911受难者家属美国国家安全促进会”的成员指称有一次与麦凯恩相会时,他们批评麦凯恩提出的移民改革法案不够严格、无法有效阻止恐怖份子跨越南部边境,结果麦凯恩对他们“大吼大叫”。[78]

麦凯恩是国际共和协会(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的理事会主席,一名美国曾派驻海地的前外交官指控这个组织曾经在2000年海地总统选举之后暗地破坏总统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与反对党之间的协商[79]

在一次谈论到越战经验时,麦凯恩曾公开使用带有强烈种族歧视意味的“gook”一词来形容越南人。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他曾拒绝对此道歉、并且继续使用这一词长达好一段时间,宣称这一词只是为称呼那些俘虏他的北越人[80]。后来在初选阶段中,由于越来越多亚裔社区的抗议,为了赢得亚裔族群数量庞大的加州初选,麦凯恩才宣布不再公开使用这一词。[81]

在2013年8月访问日本期间,麦凯恩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面后,对媒体称并多次强调存在领土争议的尖阁列岛为日本领土,表示中国侵犯了日本主权[82],并称此为美国国会与美国政府的立场。[83]不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在此后的记者会见中否认了这个观点。[84]此外,他还认为在南海及东海与中国政府存在领土纷争的国家应站到同一阵线。[82]此言论引起中国政府的不满。[85]

广播・电视・电影演出

[编辑]

麦凯恩曾在各式各样的媒体节目上出现。他在2005年的夏季电影《婚礼傲客》(冒牌伴郎生擒姊妹团)里客串演出,扮演他自己。这使他被一些评论家指称为伪善,因为他本人之前曾经批评好莱坞善于捏造这样风格的电影[86]。知名的网络记者Matt Drudge评论麦凯恩的演出和整部电影是“一场笨蛋的聚会”。麦凯恩则在接受电视谈话节目“The Tonight Show”访问时对此作出回复,称他其实“平常都在华府与一堆笨蛋工作”[87]

麦凯恩也参与了电视谈话节目《周六夜现场》在2002年10月12日的演出,使他成为第二位参与这个节目的美国参议员

在2005年由Eugene Jarecki执导的纪录片Why We Fight中,麦凯恩也接受了访问。

麦凯恩在电视剧《24》里作了短暂的客串演出[88]

麦凯恩也曾在2005年接受了电视谈话节目《柯南-欧布莱恩深夜秀英语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的采访[89]

一部在2005年制作于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将门虎子英语Faith of My Fathers (film)》是由麦凯恩所撰写的越战回忆录为蓝本拍摄的[90]

私人生活

[编辑]

麦凯恩信仰基督教圣公会[91][92]

1965年7月3日,28岁的麦凯恩与他的第一任妻子Carol Shepp结婚,[93]并收养了她与前夫的两个儿子Douglas(Doug)和Andrew(Andy),[94][95]并育有一个女儿Sidney。[96][97] 两人于1980年2月离婚。

麦凯恩与他的第二任妻子辛蒂·亨丝莉·麦凯恩结婚后一同居住在费城。辛蒂本人也是大型啤酒公司安海斯-布什产品分销商Hansley公司的董事长,这个公司是由她父亲创立的[98][99]。辛蒂在2004年4月时曾经因高血压而中风,但目前显然已经康复了[100]

麦凯恩因战争的经历,长年来曾接受多次医疗以治疗身上的皮肤癌胎记瘤,但病症仍一再复发,最近的几次包括1993年、2000年、和2002年[13]。2017年7月,麦凯恩接受手术切除右眼附近的一个血块,随后确诊患有脑瘤中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101]。2018年8月24日,即麦凯恩逝世前一日,麦凯恩的家人发出声明,指麦凯恩决定不继续接受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102]

麦凯恩育有七名子女以及四名孙子女。麦凯恩收养了第一任妻子Carol Shepp和她前夫的两名儿子道格(Doug)和安迪(Andy),以及一名女儿西妮(Sidney)。麦凯恩与第二任妻子辛蒂生下了三名子女—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2007)的梅根(Meghan)、就读于美国海军学院(2009)的杰克(Jack)、以及就读于布罗菲大学预备学校英语Brophy College Preparatory的詹姆斯(Jimmy)。除此之外,他与辛蒂多年前曾从一间位于孟加拉德蕾莎修女经营的孤儿院中认养了一名小女儿布丽姬特(Bridget)。麦凯恩的儿子詹姆斯在2006年被海军陆战队征召入伍,并且在2006年9月开始新兵训练[103],于2008年初结束第一次派赴伊拉克战场任务。

荣誉

[编辑]

外国勋章奖章

[编辑]

荣誉头衔和奖项

[编辑]
  • 2004年12月,麦凯恩成为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所属的哲学学会(Philosophical Society)荣誉会员[106]
  • 2005年9月28日,艾森豪威尔协会(The Eisenhower Institute)颁给了麦凯恩“艾森豪威尔领导奖”[107]。这个奖是为了表扬那些在生涯中达成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正直和领导能力成就的个人。
  • 2006年12月5日,美国犹太国家安全事务研究所(Jewish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颁给麦凯恩一枚“亨利·杰克逊杰出服务奖”。

著作

[编辑]
  • Character Is Destiny: Inspiring Stories Every Young Person Should Know and Every Adult Should Remember—《性格决定一切:青少年和每个成人必读的励志故事》,约翰·麦凯恩与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2005年11月) ISBN 978-1-4000-6412-0
  • Why Courage Matters: The Way to a Braver Life—《为何勇气重要:迈向勇敢生命之路》,约翰·麦凯恩与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2004年4月) ISBN 978-1-4000-6030-6
  • Odysseus in America—《奥德修斯在美国》,由Jonathan Shay、Max Cleland、约翰·麦凯恩合著。(Scribner, 2002年11月) ISBN 978-0-7432-1156-7
  • Worth the Fighting for: A Memoir—《值得奋斗的价值:回忆录》约翰·麦凯恩与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2002年9月) ISBN 978-0-375-50542-3
  • Unfinished Business: Afghanistan, the Middle East and Beyond—Defusing the Dangers That Threaten America's Security—《未完的任务:阿富汗、中东、和其他地方—如何去除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由Harlan Ullman与约翰·麦凯恩合著(Citadel Press, 2002年6月) ISBN 978-0-8065-2431-3
  • Faith of My Fathers—《将门虎子》,约翰·麦凯恩与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1999年8月) ISBN 978-0-375-50191-3
  • The Reminiscences of Admiral John S. McCain, Jr., U.S. Navy (retired)—《对美国海军上将(已退休的)老约翰·S·麦凯恩的回忆》由约翰·麦凯恩所著(U.S. Naval Institute, 1999年) ISBN B0006RY8ZK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cCain was christened and raised Episcopalian. See Nichols, Hans. "McCain Keeps His Faith to Himself, at Church and in Campaign"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y of Iceland存档,存档日期2010-03-12, Bloomberg (April 25, 2008). He now identifies as a Baptist, although he has not been baptized as an adult, and is not an official member of the church he attends. See Warner, Greg. "McCain's faith: Pastor describes senator as devout, but low-ke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3-18., Associated Baptist Press (April 8, 2008). Retrieved September 6, 2008. Also see Hornick, Ed. "McCain and Obama cite moral failure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8-18., CNN, (August 16, 2008): "McCain, who was raised an Episcopalian and now identifies himself as Baptist, rarely discusses his faith." Retrieved August 16, 2008. Also see Reston, Maeve and Mehta, Seema. "Barack Obama and John McCain to Meet at Saddleback Chu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s Angeles Times, (August 16, 2008): "McCain [is] an Episcopalian who attends a Baptist church in Phoenix..." Retrieved August 16, 2008.
  2. ^ Rudin, Ken. "Citizen McCain's Panama Prob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ashington Post. 1998-07-09. Retrieved on 2006-11-17.
  3. ^ Alexander, Paul. John McCain: Man of the People. John Wiley & Sons. 2002: pp. 92. ISBN 978-0-471-22829-5. 
  4. ^ Alexander (2002), pp. 32.
  5. ^ Alexander (2002), pp. 39-41.
  6. ^ FAITH OF MY FATHERS—THE JOHN McCAIN STORY. B-29s over Korea.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7. ^ Alexander (2002), pp. 49.
  8. ^ Alexander (2002), pp. 50.
  9. ^ Vietnam War - Senator John McCain of Arizona Biography. [200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10. ^ Alexander (2002), pp. 60.
  11. ^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Aviation Squadrons - Volume 1 (PDF).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8-08). 
  12. ^ 12.0 12.1 Frantz, Douglas, "THE 2000 CAMPAIGN: THE ARIZONA TIES; A Beer Baron and a Powerful Publisher Put McCain on a Political Path", The New York Times, pp. A14, February 21, 2000, URL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06.
  13. ^ 13.0 13.1 "Just the facts about McCain", The Arizona Republic. 2006-09-18. Retrieved on 2006-11-17.
  14. ^ Mary Thornton, "Arizona 1st District John McCain," Washington Post, Dec. 16, 1982
  15. ^ Corera, Gordon. McCain down, but not out. BBC News. 2000-02-21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4). 
  16. ^ Ferullo, Mike. 'Push polling' takes center stage in Bush-McCain South Carolina fight; Dems campaign in California. CNN. 2000-02-10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09). 
  17. ^ Freedman, Samuel G. Thanks, but no thanks. Politics2000 (Salon.com). 2000-03-10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07). 
  18. ^ Robinson, B.A. RELIGION AND THE U.S. PRESIDENTIAL PRIMARIES IN THE YEAR 2000. Ontario Consultan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2000-03-09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8). 
  19. ^ Nevius, C.W.; Sandalow, Marc; and Wildermuth, John. McCain Criticized for Slu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2-18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3). 
  20. ^ Tapper, Jack. Straight talk. Politics2000 (Salon.com). 2000-02-17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07). 
  21. ^ 存档副本. [200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22. ^ Coile, Zachary. Vets group attacks Kerry; McCain defends Democra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8-06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8). 
  23. ^ McCain General Election Campaign Organization, Virginia. p2008.org.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24. ^ McCain, John. Interview transcrip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et the Press. MSNBC. 2005-06-19. Retrieved 2006-11-14.
  25. ^ McCain, John. Interview transcrip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rry King Live. CNN. 2005-11-03. Retrieved 2006-11-14.
  26. ^ Balz, Dan. For Possible '08 Run, McCain Is Courting Bush Loyalists. Washington Post. 2006-02-12: A01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27. ^ Richard Cohen, "McCain's Day to Crow,"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5, 2006; Page A15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 存档副本. [200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8). 
  29. ^ VIDEO: McCain Says Jerry Falwell is No Longer an ‘Agent of Intolerance’. Think Progress. 2006-04-02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1). 
  30. ^ McCullagh, Declan. 'Senator: Illegal images must be reported'. net. 2006-12-13 [200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31. ^ 罗姆尼退出美国总统竞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中文网 2008年8月19日
  32. ^ 美国总统布什表态支持麦凯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中文网 2008年8月19日
  33. ^ 存档副本. [200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34. ^ White House aide mocks McCain's cancer: 'He's dying anyway'. NBC News.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英语). 
  35. ^ Fabian, Jonathan Easley and Jordan. White House official mocked ‘dying’ McCain at internal meeting. The Hill. 2018-05-10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美国英语). 
  36. ^ Fandos, Nicholas; Martin, Johnathan. John McCain Will No Longer Be Treated for Brain Cancer, Family Says.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8-24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website=) (帮助)
  37. ^ Chuck, Elizabeth. Sen. John McCain, independent voice of the GOP establishment, dies at 81. NBC News. [2018-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7). 
  38. ^ Sen. John McCain, American 'maverick' and Arizona political giant, dies at age 81. The Arizona Republic. [2018-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39. ^ McFadden, Robert. John McCain, War Hero, Senator, Presidential Contender, Dies at 81. 纽约时报. 2018-08-25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6). 
  40. ^ Burkitt, Bree; Vandell, Perry. Sen. John McCain updates: McCain dies at 81, daughter remembers 'hero'. The Arizona Republic. August 2018-08-25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41. ^ Joshua Green, "The Big Switch," Washington Monthly, May 2002.
  42. ^ Barone, Michael, et al. The Almanac of American Politics: 2006 (2005) pp 93-98
  43. ^ 43.0 43.1 Read the Full Transcript of Henry Kissinger's Eulogy for John McCain. Town & Country. 2018-09-01 [201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44. ^ York, Byron. America’s (second) most important hawk. The Hill. 2005-12-08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45. ^ McCain criticizes Pentagon on Iraq war. CNN. 2004-12-05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46. ^ Hardball's College Tour with John McCain. Hardball with Chris Matthews. 2006-10-19 [2006-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47. ^ McCain: Israel's response is appropria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6.
  48. ^ MaCain Introduces Resolution Calling On FIFA To Ban Iran From Soccer World Cup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1-28.
  49. ^ 美國多名官員對登上俄羅斯制裁榜感到自豪. [201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50. ^ McCain predicted all this in 2014, wanted to fully arm Ukraine. How many lives would have been saved if Obama wasn't so weak?. Twitter. [2022-12-28] (中文). 
  51. ^ 致意最后的美国“独行侠”:约翰.麦肯逝世(1936-20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转角国际 udn Global 2018-08-27
  52. ^ 美国独行侠的“战神母亲”:麦肯夫人逝世...与她的青天白日旗传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转角国际 udn Global 2020-10-13
  53. ^ Barone (2005)
  54. ^ 存档副本. [200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30). 
  55. ^ http://quiz.ontheissues.org/Celeb/John_McCain_Energy_+_Oil.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hn McCain on Energy & Oil
  56. ^ 存档副本. [200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7). 
  57. ^ McCain's Senate website, Statement on the Federal Marriage Amendment, July 13, 2004, accessed November 18, 200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11-14.
  58. ^ McCain's Senate website, Statement on the Marriage Protection Amendment, June 6, 2006, accessed November 18, 200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3-04.
  59. ^ Díaz, Elvia. Gay-marriage ban initiative wins support from McCain. Arizona Republic. 2005-08-26 [2006-11-18]. 
  60. ^ Allen, Jonathan. GOP hopefuls getting more time to weigh stem-cell vote. The Hill. 2005-10-25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0). 
  61. ^ John McCain Immigration-Reduction Report Card. Americans for Better Immigration.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8). 
  62. ^ Patterson, Crystal. Quick Guide to Kennedy-McCain Immigration Bill. Daily Kos. 2005-03-15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63. ^ The Body (1999-08-01). Election 2000 Presidential Candidate Repo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6-12-15.
  64. ^ Fournier, Ron. Ariz. at the Center of Immigration Debate. Forbes. 2006-03-31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3). 
  65. ^ 65.0 65.1 Karamargin, C.J. McCain sounds like presidential hopeful. Arizona Daily Star. 2005-08-24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0). 
  66. ^ Roll Call Votes 109th Congress - 1st Session on the Amendment (McCain Amdt. No. 1977). United States Senate. 2005-10-05 [200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06). 
  67. ^ McCain, Bush agree on torture ban. CNN. 2005-12-15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68. ^ White House (2005-12-30). President's Statement on Signing of H.R. 2863,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Emergency Supplemental Appropriations to Address Hurricanes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Pandemic Influenza Act, 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6-08-16.
  69. ^ William Neikirk, Andrew Zajac, Mark Silva. Tribunal bill OKd by Senate. Chicago Tribune. 2006-09-29 [2006-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 
  70. ^ Dan Balz, "In Long Battle, Small Victories Added Up," Washington Post, March 21, 2002
  71. ^ Eric Pianin and Albert B. Crenshaw, "GOP Fight Bares Schism on Taxes," Washington Post, Jan. 22, 2000.
  72. ^ Dana Milbank and Jim VandeHei, "Key GOP Senators Object to Bush Plan," Washington Post, Jan. 11, 2003.
  73. ^ Howard Kurtz, "McCain, Rising Up Against 'Spartacus'," Washington Post, May 13, 2002.
  74. ^ http://www.azcentral.com/specials/special39/articles/1003mccainbook5.html The Arizona Republic: The Keating Five
  75. ^ Rand Paul sparks firestorm with claim that John McCain posed with ISIS-linked jihadists in Syr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每日邮报
  76. ^ Corn, David. A joke too bad to print?. Salon.com. 1998-06-25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7). 
  77. ^ Our current howler (part II): To the good times. Daily Howler. 2000-03-09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78. ^ John McCain SCREAMS AT 9/11 FSA MEMBERS FOR OPPOSING HIS BILL TO GIVE AMNESTY FOR ILLEGALS. 9/11 Families for a Secure America.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30). 
  79. ^ Bogdanich, Walt and Nordberg, Jenny. Mixed U.S. Signals Helped Tilt Haiti Toward Chao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1-29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80. ^ 存档副本. [200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3). 
  81. ^ 存档副本. [2007-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11-02). 
  82. ^ 82.0 82.1 尖閣「中国が日本の基本的権利侵害」マケイン氏. YOMIURI ONLINE(読売新闻).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83. ^ 麦凯恩:钓鱼岛是日本领土 这是美政府立场. 新华网. [201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5). 
  84. ^ 美国回应麦凯恩“钓岛属日本”言论:对归属不持立场. 凤凰网. [201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85. ^ 外交部:奉劝麦凯恩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中新网. [201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86. ^ Sherwell, Philip. McCain attacked for cameo role in Wedding Crasher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5-07-31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7). 
  87. ^ Kovacs, Joe. McCain on sexy film: I work with boobs every day. World Net Daily. 2005-07-18 [200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3). 
  88. ^ Dufour, Jeff. McCain tortures no one in ‘24’ cameo. The Hill. 2006-02-02 [200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0). 
  89. ^ Celebrity secrets: McCain secrets. 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9). 
  90.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Faith of My Fathers》的资料(英文). Retrieved on 2006-08-01.
  91. ^ Candidate profile of John McCain. Election 2000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6). 
  92. ^ John McCain. OntheIssues.org. [200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93. ^ "John McCain", Iowa Caucuses '08, The Des Moines Register. Retrieved November 8, 2007.
  94. ^ Feinberg, Barbara. John McCain: Serving His Country, p. 18 (Millbrook Press 2000). ISBN 0-7613-1974-3.
  95. ^ Alexander, Man of the People, p. 92
  96. ^ Alexander, Man of the People, p. 33
  97. ^ Steinhauer, Jennifer. "Bridging 4 Decades, a Large, Close-Knit Br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7, 2007).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07.
  98. ^ "About Us: Our Peopl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0., Hensley & Company website, URL last accessed 2006-11-14.
  99. ^ "Hensley & Company company profil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1-12., Yahoo! Finance, URL last accessed 2006-11-14.
  100. ^ Villa, Judi. Cindy McCain goes home; full recovery is expected. Arizona Central. 2004-04-17 [2006-08-16]. 
  101. ^ John McCain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brain cancer, spokesman says. The Guardian. 2017-07-20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02. ^ 许懿安. 美國參議員麥凱恩患腦癌 搏鬥一年多 宣布放棄治療. 香港01. 2018-08-25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中文(香港)). 
  103. ^ Sen. McCain’s youngest son joins Marine Corps. Marine Corps Times (Associated Press). 2006-07-31 [2006-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8月1日). 
  104. ^ (乌克兰语)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УКРАЇНИ №340/2016. Президент України. 2016-08-22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105. ^ (日语)平成30年春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18-04-29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1). 
  106. ^ "Honourary Patrons". University Philosophical Society. Trinity College Dublin. 2006-10-21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4). 
  107. ^ The Eisenhower Institute (2005-08-24). "Senator John S. McCain to Receive 2005 Eisenhower Leadership Priz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6-11-14.

外部链接

[编辑]
美国众议院
前任者:
约翰·罗德斯英语John Jacob Rhodes
亚利桑那州第一国会选区
众议院议员英语List of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s from Arizona

1983年-1987年
继任者:
约翰·罗德斯(三世)英语John Jacob Rhodes III
政党职务
前任者:
贝利·高华德
美国参议员亚利桑那州英语List of United States Senators from Arizona共和党被提名人
第3类

1986年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election in Arizona, 19861992年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election in Arizona, 19921998年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election in Arizona, 1998
2004年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election in Arizona, 20042010年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election in Arizona, 20102016年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election in Arizona, 2016
继任者:
玛莎·麦克萨利
前任者:
乔治·W·布什
美国总统共和党被提名人英语List of United States Republican Party presidential tickets
2008年
继任者:
米特·罗姆尼
美国参议院
前任者:
法兰克·穆尔科斯基
亚利桑那州第3类参议员英语List of United States Senators from Arizona
1987年-2018年
丹尼斯·德孔西尼英语Dennis DeConcini琼·凯尔
杰夫·佛雷克
同时在任
继任者:
琼·凯尔
前任者:
丹尼尔·井上
印第安事务委员会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Indian Affairs主席
1995年-1997年
2005年-2007年
继任者:
本·奈特霍斯·坎贝尔英语Ben Nighthorse Campbell
前任者:
本·奈特霍斯·坎贝尔英语Ben Nighthorse Campbell
继任者:
拜伦·多根
前任者:
拉里·普莱斯勒英语Larry Pressler
参议院商务委员会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主席
1997年-2001年
继任者:
厄内斯特·霍林斯英语Ernest Hollings
前任者:
厄内斯特·霍林斯英语Ernest Hollings
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副主席
2001年-2003年
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
2003年-2005年
继任者:
特德·史蒂文斯
前任者:
卡尔·列文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13年-2015年
继任者:
吉姆·英霍夫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
2015年-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