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堑明志书院
竹堑明志书院,前身原为乾隆二十六(1763年)由胡焯猷捐于今日新北市泰山区的泰山明志书院,随着1781年淡水厅厅治在竹堑,本部迁至今日新竹市,1917年大火毁去。
沿革
[编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明志书院淡水厅设于厅治竹堑城,泰山书院仍保留但以新竹为校本部。
道光九年(1829年),郑用锡任院长,郑用锡曾考取道光三年三甲进士,号称开台进士,台湾第一名进士。
道光十四年(1834年),郑用锡赴京任官,郑用锡族弟郑用鉴接任院长;郑用鉴于道光五年考中“拔贡”,成为北台湾地区首位“拔元”。次年循例在礼部复试,保和殿朝考---御前殿试,经取录第七名( 台湾纪录保持人),宅第( 征士第 )位于中正路 北门街开台进士第对面。郑用鉴执掌新竹明志书院三十年,台北举人陈维英受业于郑用鉴, 后陈维英掌教台北及宜兰仰山书院,名震台北、宜兰,故北宜文风间接受新竹明志书院影响。
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帝颁赠御笔匾额的金匾“泽普瀛儒”,暨册封乡贤[2]。 有“淡兰文风冠全台”,称呼的“北台首学” 日治时期明治廿八年(1895年),新竹明志书院于市区改正时开辟道路(今西大路)而遭拆毁;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赠院长郑用鉴题有“学界山斗”的匾额。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高松丰次郎等人合资筑新竹第一家戏院“新竹座”于明志书院旧址,即今西门街与西大路交叉处,于大正六年(1917年)火灾焚毁。
明志书院建立后,淡北中举士子的数量增多,不仅逐年增加,甚至超过同时台湾其他地区的发展。中举士子以士绅身份投入地方各项活动,与教育相关的各项事功亦多,甚至于日治后负责汉文教育的机构是地方私塾、书房,使得竹堑地区的私塾数量冠于全台。
2001年(民国90年),于书院原址辟建之明志书院停车场落成,新竹市长蔡仁坚揭牌落成纪念,以书院自1781年至1895年事迹为题,作为书院创建220周年纪念[3];新竹市政府以书院之名创设竹堑明志奖,以表扬表现卓著的教师。
参考资料
[编辑]- 台湾通史/卷34.乡贤列传
- 明志书院沿革志,詹雅能编,新竹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