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源于古希腊,是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它的比列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其柱身装饰著叶形装饰和卷轴的精致柱头,并附有多种变化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1]
科林斯柱式得名称来源于古希腊城市科林斯,该风格后在古罗马时期广泛使用[1],包括奥古斯都议事广场(约公元2年)的战神复仇者神庙就有使用科林斯柱式的先例。并高卢南部的方形神殿、尼姆和维埃纳的莉薇娅·奥古斯塔神庙都有引用[2] 。马克·威尔逊·琼斯曾指出的其他主要例子也包括乌尔比亚巴西利卡、安科纳的图拉真拱门、佛卡斯圆柱等。在古典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时,科林斯柱式增加了两个派生变种:托斯卡纳柱式和混合柱式。[3]
特征
[编辑]当柱子使用斑岩或花岗岩时,科林斯柱的柱身通常为光滑的,而当是大理石时,科林斯柱的柱身通常都刻有凹槽。凹槽的数量从二十到三十二个不等(通常是二十四个),具体取决于柱子的直径,由于凹槽应对应于柱头四个面的中间,因此样条数必须能被四整除。
科林斯柱式的特色,则是其柱头装饰著两排交替排列的叶形装饰,上面经常覆盖着四根茎或花椰菜。这些外壳在算盘的角度下卷起,顶板的四个面中,都会有一个叶形装饰埋在柱头里面。科林斯柱式采用的地基一般是离子-阁楼基础,有时是复合基础。底座有时也会使用树叶和交错装饰。
柱顶也是是科林斯柱式的特征。若是对于部分使用科林斯柱式建筑测量(如蒂沃利的灶神庙、罗马万神殿等)进行测量,可以发现原先柱子的高度约为柱子高度的五分之一。但是,柱顶可以提高到九分之二。使得楣梁和楣板的比例变化很大。
至于环绕科林斯柱顶的檐口,其比例和装饰差异很大。并设有以滴水罩饰为构成的科林斯式飞檐。
柯林斯柱的特征
[编辑]图库
[编辑]-
科林斯柱式上色后的重建版本
-
新圣亚坡理纳圣殿的科林斯柱式
-
《列维之家的盛宴》,保罗·委罗内塞,1573年。背景中出现了许多科林斯式的柱子
-
德国的科林斯壁柱插图,现存于纽约市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
-
荣军院的科林斯式壁柱
-
伦敦格林威治医院里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的科林斯式壁柱
-
美泉宫的人工罗马废墟,乔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对科林斯式和提图斯罗马神庙的描绘而设计
-
巴黎圣詹姆斯博达尔酒店
-
布加勒斯特的罗马尼亚复兴建筑使用的科林斯式
-
布加勒斯特的城市住宅,窗户上有科林斯式壁柱
-
天津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外檐建有8棵科林斯柱构成的开敞柱廊
-
朝鲜总督府厅舍上移除的科林斯柱式
参考文献
[编辑]- 书籍
- Lawrence, A. W, Greek Architecture, 1957, Penguin, Pelican history of art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科林斯柱式
- Classical orders and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