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猴族
外观
(重定向自猴猴社)
猴猴族 Qauqaut | |
---|---|
总人口 | |
不详 | |
分布地区 | |
宜兰县苏澳龙德里一带 | |
语言 | |
猴猴语 | |
宗教信仰 | |
泛灵信仰 |
猴猴族(猴猴语:Qauqaut,泰雅语:Mek-qaolin[1])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群之一。聚居于宜兰县苏澳镇龙德里一带。[2] 根据伊能嘉矩的调查,猴猴族是被噶玛兰族所同化消失。目前位于苏澳镇北方,新城溪北岸的龙德、顶寮,旧名猴猴,为龙德工业区所在地,此为宜兰县内最大的工业区。
历史
[编辑]猴猴族首次出现于马偕日记。马偕在1892年5月14日的日记中,记载了这个族群。
猴猴族起源不详,不属现有的高山原住民族、亦不属平埔原住民族。马偕牧师根据当地人的传说,推测他们是来自东南海域的马来人后代,经航海来到台湾。最初他们与泰雅族混居,后因发生纠纷,猴猴族迁移到南方澳地区,又遭逢疟疾。在马偕牧师时代,只剩下11户。
台湾语言学家李壬癸主张猴猴族在公元前200年从东南亚迁移到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并在公元1000年左右到达台湾东海岸。
文化
[编辑]丧葬
[编辑]葬亡故者的方式是在地上挖洞,亡者坐着,旁边放着他的器具、烟草和烟斗。当墓穴快要盖满时,所有家属要立刻奔跑回去家中哭泣。
猎首
[编辑]猴猴族在1870年代仍有出草行为,他们会将30 天左右遭杀害的人头放置在敌首棚上,用青叶盛饭祭祀;受到敌对部落攻击时会将头骨装上金饰挂在门上,以警示部落老妇勿进入近旁的山中。
服饰
[编辑]猴猴族会穿着开襟短丈无袖上衣和披肩, 大致上与噶玛兰族相差无异。不同的是,直到1860年代,猴猴族不分男女,夏季仍习于赤裸上身,仅围一条遮阴布。[来源请求]
传说
[编辑]月亮上的黑点:有个 6 岁的孩子被原住民砍头(另有一说,是一位 66 岁名叫 A-pi Lu-kit 的年老妇人),于是这个少年就此消逝。他的双亲就请求月亮(Ku-lan)降下来带走这个没有头的孩子的衣服,于是他们都飞上天成为神仙,全天下的人都能够看到并了解他们的烦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