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牯岭街 (台北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牯嶺街 (台北市)
牯嶺街
Guling Street
◀ 南海路
水源路 ▶
牯岭街一景
类型区域道路
分段不分段
地点台湾
道路走向北-南
北端南海路
主要路口和平西路
南端水源路

牯岭街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一条街,昔日以吸引文人雅士前来淘书寻宝而闻名,素有“旧书摊街”、“旧书店街”及“旧书街”的美称。牯岭街其名取自中国大陆江西省九江市牯岭

沿革

[编辑]

清朝末年,一带原为龙匣口庄的一部分。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第二次市区改正计划”施行,正式开辟此街,所在地改称龙口街三丁目、四丁目。大正11年(1922年),又改称佐久间町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此街为古亭庄龙口庄之间的主要道路,称为“佐久间町通”[1][2]。当时街上建有日式建筑,住有不少高等文官,为台湾总督府宿舍区[3]

1946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台北市政府改正街道名称一览表”,改称龙津街[4]。1947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台北市新旧路名对照表”,正式定名为牯岭街,沿用至今[5]。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台日本人陆续被遣返日本,遂将一些难以携带的书籍、字画等物品随地摆摊求售,“旧书摊”因而聚集起来[6]。1949年,中华民国军公教人员陆续迁入,使得旧书来源更加充份,并以牯岭街为中心,扩大到邻近的福州街、厦门街及南海路一带[3]

牯岭街旧书摊总数在极盛期曾多达二百余家,其中部分旧书摊扩大营业成为旧书店;例如牯岭街17号的松林书局,是牯岭街的第一家旧书店,也是以摆旧书摊起家的[6]

2000年每年冬起,由当地龙福里长郑珍珍与台北教育大学文创系教授黄海鸣合作,举行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除让四散的老书摊回来摆摊,也引进文创及独立出版[7]。2000年11月26日首次活动时,就摆设了近百处的书摊,吸引人潮[8]

采购

[编辑]

过去欧美的东亚图书馆都曾派人来台湾大笔搜购文史书籍,其中亦不乏一些珍贵的书籍[9]。除了旧书之外,旧照片也曾是牯岭街的一大特色。以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为例,过去所搜集的旧照片中,以牯岭街的数量是最多的[10]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專論】不只有舊書──牯嶺街. [2023-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2. ^ 龙应台主编.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2000年: 页254–255. ISBN 9789570130195. 
  3. ^ 3.0 3.1 陈威任. 特色化經營 買書像挖寶. 联合报. 2012-04-10: A12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 
  4. ^ 臺北市政府改正街道名稱一覽表.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 1946-06-28: 页820. [失效链接]
  5. ^ 臺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續).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 1947-01-17: 页176. [失效链接]
  6. ^ 6.0 6.1 黄淑清、刘剑寒编. 臺北市路街史.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85年: 页133–134. 
  7. ^ 锺泓良. 牯嶺街70年書店萌退意 萬卷藏書恐當廢紙. 自由时报. 2016-12-05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中文(台湾)). 
  8. ^ 蔡惠萍. 買書人潮絡繹不絕 牯嶺街舊書市 再展風貌. 联合报. 2000-11-27 (中文(台湾)). 
  9. ^ 傅月庵. 台北舊書街滄桑. 远流博识网.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10. ^ 卞凤奎.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徵集舊照片之途徑. 国家图书馆馆刊. 2002年12月: 页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