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牛背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牛背鹭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 鹭科 Ardeidae
属: 牛背鹭属 Bubulcus
种:
牛背鹭 B. coromandus
双名法
Bubulcus coromandus
(Linnaeus, 1758)
Range of Bubulcus coromandus
  繁殖区
  全年停留区
  越冬区
异名
  • Ardea coromandus
  • Bubulcus ibis coromandus

牛背鹭学名Bubulcus coromandus,台湾作黄头鹭),或称东方黄头鹭东方牛背鹭,是鹈形目鹭科的一种鸟类。[2]分布于南亚和东亚至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分布于热带、副热带和温暖的温带地区。大多数的分类学权威将此物种和西方牛背鹭归为牛背鹭的亚种,但有些(包括国际鸟盟)将它们分为独立种。尽管在羽毛上与白鹭属(Egretta)的白鹭类似,但它与苍鹭属 (Ardea)的鹭类有更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分布于南亚、东亚和澳大拉西亚。

这是一种在繁殖季节有着黄褐色羽冠的白色鸟类。它们在鸟类群体中筑巢,通常靠近水体,并且经常与其他涉禽一起筑巢。是由树枝在树上或灌木丛中搭建的平台。牛背鹭比其他鹭类更能利用干燥和开阔的栖地。它们的觅食栖地包括季节性淹水的草地、牧场、农田、湿地和稻田。它们经常伴随牛或其他大型哺乳动物,捕捉这些动物惊动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昆虫。部分牛背鹭种群是迁徙性的,另一些则在繁殖后期向外散布

成年牛背鹭几乎没有掠食者,但鸟类或哺乳动物可能会掠夺其巢穴,幼鸟可能会因饥饿、缺钙或其他大型鸟类的干扰而死亡。这种物种与保持着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延伸至其他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更广泛的人类农业活动被认为是它们突然扩展分布范围的主要原因。牛背鹭会从牛身上去除苍蝇并食用它们。这对两种物种都有利,但也被认为与某些由蜱传播的动物疾病有关。

分类

[编辑]

其属名Bubulcus拉丁语中是牧人的意思,与英语名称一样,指的是这种鸟类与牛的关联。[4]

牛背鹭由Pieter Boddaert于1783年描述,繁殖于东亚和南亚及澳大拉西亚。

尽管外观上有些相似,牛背鹭与包括大鹭或典型鹭类和大白鹭A. alba)的苍鹭属 (Ardea)属有更密切的关系,而非大多数被称为白鹭的白鹭属(Egretta)物种。

描述

[编辑]
栖息在一头水牛上,摄于 阿索拉巴蒂野生动物保护区, 国家首都区, 德里, 印度

牛背鹭是一种矮壮的,展翅宽度约88—96 cm(35—38英寸),身长约46—56 cm(18—22英寸),体重约270—512 g(9.5—18.1 oz)。嘴峰长约63.3毫米,喙宽度约8.6毫米,喙厚度约11.5毫米,跗跖长约76.8毫米,尾长约90.9毫米。[5] 它的脖子较短且粗壮,喙坚固,姿态蜷缩。非繁殖期的成鸟主要是白色羽毛,喙为黄色,腿呈灰黄色。

牛背鹭在繁殖季节与西方物种不同,其头部的黄褐色延伸至面颊和喉部,羽冠颜色更金黄。喙和跗骨平均较长。它也较小,翅膀较短。面颊和喉部为白色,但繁殖羽为金黄色。牛背鹭的眼睛位置使其在觅食时具有双眼视觉,生理研究表明这种物种可能具有曙暮性活动或夜间活动的能力。适应于陆地觅食,它们失去了湿地亲戚们能准确校正水光折射的能力。

这种鸟在繁殖群体中发出低沉的rick-rack声,但通常大多数时间是安静的。

分布与栖地

[编辑]

在澳大利亚,牛背鹭的出现始于1940年代,该物种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建立了栖地。它在1960年代开始定期迁徙到新西兰

牛背鹭分布范围的扩展是由于它与人类及其家畜的关系。最初适应于与大型草食和食草动物的共栖附生关系,它很容易转向与家养的牛和马共生。随着牲畜饲养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牛背鹭能够占据其他生态栖位空缺的地方。许多牛背鹭种群高度迁徙和扩散,这帮助了其分布范围的扩展。

虽然牛背鹭有时会在浅水中觅食,但与大多数鹭类不同,它通常在田野和干燥的草地栖息,这反映了它更依赖陆地昆虫而非水生猎物的饮食。

迁徙和移动

[编辑]

一些牛背鹭的种群是迁徙性的候鸟,另一些则是留鸟扩散的,区分这两者对于这种物种来说可能有点困难。在许多地区,种群既可以是留鸟,也可以是迁徙的候鸟。在北半球,迁徙是从较冷的气候区到较温暖的地区,但在澳大利亚筑巢的牛背鹭在冬季迁徙到较冷的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春天回来。南印度的种群似乎随着季风而进行局部迁徙。它们在九月后从喀拉拉向北迁徙。冬季期间,许多鸟被观察到与印度池鹭Ardeola grayii)群一起在印度东南沿海夜间飞行,并且在斯里兰卡也有冬季涌入的记录。

繁殖

[编辑]

牛背鹭在鸟类聚落中筑巢,这些群体通常围绕着水体,但也常有例外。这些群体通常位于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林地、沼泽或小的内陆或沿海岛屿上,有时与其他湿地鸟类如白鹭朱鹮普通鸬鹚共享。繁殖季节在南亚各地有所不同。北印度的筑巢始于五月的季风来临时。澳大利亚的繁殖季节是从十一月到次年一月初,每季产一窝。

雄鸟在群体中的树上展示,使用一系列仪式化行为,如摇晃树枝和向天空指点(垂直举起喙),配对在三到四天内形成。每季选择一个新伴侣,在筑巢失败后会重新筑巢。巢是一个由树枝在树上或灌木丛中构筑的小而凌乱的平台,由雌雄共同建造。树枝由雄鸟收集并由雌鸟排列,偷树枝的情况很常见。的数量从一到五个不等,但三到四个最为常见。淡蓝白色的卵是椭圆形的,大小约45 mm × 53 mm(1.8英寸 × 2.1英寸)。孵卵大约持续23天,雌雄共同承担孵卵任务。雏鸟在孵化时部分覆盖着绒毛,完全依赖父母;它们在9-12天时开始体温调节,在13-21天内完全长出羽毛。它们在2周时开始离巢并爬行,在30天时离巢,并在大约45天时变得独立。

在澳大利亚,澳洲鸦楔尾雕白腹海雕会捕食卵或幼鸟,蜱虫感染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死亡原因。

觅食

[编辑]
嘴中的老鼠

牛背鹭捕食各种猎物,特别是昆虫,尤其是蚱蜢蟋蟀苍蝇(成虫和蛆)和,以及蜘蛛青蛙蚯蚓。在罕见的情况下,它们曾被观察到在榕树的树枝上觅食成熟的无花果。该物种通常与和其他大型草食动物一起出现,捕捉被哺乳动物惊动的小生物。研究表明,牛背鹭在靠近大型动物觅食时的成功率远高于单独觅食时的成功率。当与牛一起觅食时,它捕捉猎物的成功率比单独觅食高出3.6倍。当跟随农机时,其表现相似,但需要移动更多。在城市环境中,牛背鹭也被观察到在如铁路线等特殊情况下觅食。

牛背鹭会在大草食动物周围弱弱地防御其领域,抵御同类,但如果该地区被大量牛背鹭淹没,它会放弃并在其他地方继续觅食。在有大量大型动物的地方,牛背鹭会选择在每分钟移动5-15步的动物周围觅食,避免速度快或慢的群体。

牛背鹭在饮食上也可能显示出多样性。在有海鸟群落的岛屿上,它会捕食普通燕鸥和其他海鸟的卵和雏鸟。在迁徙期间,也有报导称它们会捕食精疲力竭的迁徙陆鸟。

与人类的关系

[编辑]

牛背鹭是一种显眼的物种,吸引了许多俗名。这些名称大多与它跟随牛和其他大型动物的习性有关。

牛背鹭因其在生物防治中对牛寄生虫蜱虫苍蝇的控制作用而受到养牛牧场主的欢迎。一项在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牛背鹭通过直接从牛的皮肤上啄食苍蝇,减少了困扰牛的苍蝇数量。

并非所有牛背鹭与人类的互动都是有益的。由于其习惯于在机场的草地边缘成群觅食,牛背鹭可能对飞机构成安全隐患,并且它已被认为是水心病传染性华氏囊病及可能的新城病等动物感染的传播者。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HBW and BirdLife Taxonomic Checklist. 6.0b. 2022 [202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2. ^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IOC World Bird List 12.1 (Multilingual Version). [2022-08-19]. doi:10.14344/ioc.ml.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英语). 
  3. ^ Clements, J. F.; Schulenberg, T. S.; Iliff, M. J.; Billerman, S. M.; Fredericks, T. A.; Gerbracht, J. A.; Lepage, D.; Sullivan, B. L.; Wood, C. L. The eBird/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2021.. 2021 [202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4.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01. ISBN 978-1-4081-2501-4. 
  5. ^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Sayol, F.; Neate‐Clegg, M. H. C.; Alioravainen, N.; Weeks, T. L.; Barber, R. A.; Walkden, P. A.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2022-08-19]. ISSN 1461-023X.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