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效应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5月18日) |
灰姑娘效应(英语:Cinderella effect)是一个演化心理学术语,指继子或继女受到其继父母虐打、性虐待、忽视、谋杀等其他虐待的比率明显高于亲生父母亲子关系的现象。灰姑娘效应一词来源于童话《灰姑娘》,在故事中灰姑娘受到了其继母和继姐们的残酷虐待。
背景
[编辑]在1970年代早期,继父母与虐待儿童之间关系的理论就已经出现。 法医精神病学家P. D. Scott发布了与愤怒有关的“致命婴儿病例”样本资讯,其中29名凶手中有15名是继父,占52%[1]。虽然最初并没有针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但已有来自官方记录、报告和人口普查所收集的数据证实存在所谓的灰姑娘效应。
至今多年来收集了许多关于灰姑娘效应有效性的数据,大量证据表明继亲关系和虐待存在直接关联。这些证据包含了各种关于儿童虐待和凶杀案的官方报告、临床数据、受害者报告和官方杀人数据[2]。研究并得出的结论:“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继子女确实较高几率的暴露在各种儿童虐待的风险中,特别是致命的殴打。[3]”
支持灰姑娘效应的有力证据指出:当虐待倾向的父母同时拥有继亲和血亲儿童时,他们通常会将血亲儿童与继亲儿童分开。在这样家庭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0次中的9次里,虐待目标为继亲儿童;而在另一次相同的研究中则记录到了22次中的19次[4]。除了对继子女有更高的几率表现出如虐待之类的负面行为之外,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正向行为比遗传上的父母更少。举例来说,继父母平均而言在教育方面对继子女的投资、与继子女一起玩耍、带继子女去看医生等的行为较少[4]。
与一般虐待行为的人口统计来看,这类因继子女歧视所造成的虐待是非常不同的,因为:(1)一般发现儿童遭受虐待时,家中所有儿童通常也都会成为受害者,但继子女却常被与亲子女分开;(2)而继子女几乎总是家里最年长的孩子,但一般家庭中出现的虐待事件较常发现在最年轻的孩子身上[3]。
研究
[编辑]对现象的解释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Daly, Martin; Wilson, Margo. The Truth about Cinderella: A Darwinian View of Parental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18-10-04]. ISBN 03000802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英语).
- ^ Daly & Wilson (2007) Is the "Cinderella Effect" controversi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chived May 16,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In Crawford & Krebs (Eds)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p. 383-400. Mahwah, NJ: Erlbaum.
- ^ 3.0 3.1 Daly, Martin; Wilson, Margo. An assessment of some proposed exceptions to the phenomenon of nepotistic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tepchildren. 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 2001, 38 (3/4): 287–296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 4.0 4.1 Crawford, Charles B.; Krebs, Dennis.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8. ISBN 9780805859577. OCLC 12353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