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澎湖县马公市各里沿革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公市行政区域图(引自澎湖县马公市公所)
今澎湖县马公市的位置与范围示意图

澎湖县马公市各里沿革列表,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地区,辖内村里行政区域自清领时期日治时期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名称变化,列表如下[1]

沿革

[编辑]
妈宫街井规划平面图,图上标示妈宫五个通称町名,分别为宫内町、北町、东町、南町、西町。(1912年1月1日)

当今澎湖县马公市地名一词源自日治时期的大正九年(1920年),马公地区位于澎湖本岛(大山屿)西部,古称“妈宫屿”,自古便是能遮风避雨的港湾所在。早于明、清朝代的文献,便有“娘宫”、“妈澳”、“妈祖台”、“祖妈宫”、“马祖澳”等等的记载,其中以“妈宫”最为常见。而探究“妈宫”名称的缘由,由于岛上在明朝万历年间便有祭祀妈祖的庙宇(澎湖天后宫),故“妈宫”此一地名的渊源被认为和妈祖海神信仰有所关联,随后也从地方庙宇扩大成当地地名概念。[1]:143

“妈宫”一名持续沿用至日治时期中期,直到大正九年(1920年)间,台湾总督府的第八任台湾总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1923)推动行政区域改制,原澎湖厅改组成澎湖郡,澎湖郡辖下的“妈宫”便仿其音字形,被简化成“马公”,并沿用迄今。[1]:143[2]:98-100

大正15年(1926年),行政区再度调整,澎湖自高雄州脱离,独立成澎湖厅,澎湖厅下辖“马公支厅”以及“望安支厅”,马公支厅下辖马公街、湖西庄白沙庄西屿庄,其中“马公街”延续高雄州澎湖郡时期的机关编制。[3][4]

二战结束治权转为中华民国后,澎湖县马公市的民间一直有复名的声浪,不少人认为“妈宫”之名才有城市历史的延续感,主张从“马公市”复名回“妈宫市”,亦便于子孙追溯故乡的文化渊源。[5]

列表

[编辑]
马公市各里沿革表[6][1]:144
政权 大清帝国 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时间 光绪20年(1894年)之前 明治32年
(1898年)
明治42年
(1909年)
大正九年
(1920年)[a][2]:98-100
大正15年
(1926年)[3][4]
民国35年
(1946年)
民国92年
(2003年)
行政单位 澎湖厅 澎湖厅
妈宫出张所
澎湖厅直辖 高雄州澎湖郡
马公街
澎湖厅
马公支厅
马公镇公所 马公市公所[b]
分区制度 堡里乡澚制 延续清制,社改称乡 延续清制,澳改称区 配合城市规划
废清旧制、改州郡街庄制
马公街改属马公支厅,
其余延续郡制
废州郡街庄制,改采省县市镇里村制[2]:144-147
下辖单位 町、大字
澳社
街里
东西澳 妈宫社 妈宫街 妈宫区

马公街
城内[c]
西町 马公镇 长安 马公市 长安
南町一区 中央 中央
南町二区 复兴 复兴
新复[d]
东町 启明 启明
北町 重庆 重庆
旭町 光复 光复
中兴
红木城 东西澳 红木埕 文澳区 红木埕 马公街 红木埕 朝阳 朝阳
大案山 大案山 大案山 大案山 案山 案山
小案山 小案山 小案山 测天岛 光华
文澳 文澳 文澳 文澳 东文 东文
西文 西文
东卫 东卫 东卫 东卫 东卫 东卫
蚱脚屿 宅脚屿 宅脚屿 安宅
西卫 西卫 西卫 西卫 西卫 西卫
后窟潭 后窟潭 后窟潭 后窟潭 重光 重光
火烧棚 火烧坪 火烧坪 火烧坪 光明
光荣
嵵里澳 石泉 嵵里澳 石泉 石泉 石泉 三合 石泉
菜园 菜园 菜园 菜园 菜园
前寮 前寮 前寮 前寮 前寮
风柜尾 风柜尾 嵵里区 风柜尾 风柜尾 风柜 风柜
嵵里 嵵里 嵵里 嵵里 嵵垵 嵵里
井仔垵 井仔垵 井仔垵 井仔垵 井垵
猪母落水 猪母落水 猪母落水 猪母落水 水坞 山水
鸡母坞 鸡母坞 鸡母坞 鸡母坞 五德
铁线尾 铁线尾 铁线尾 铁线尾 锁铁 铁线
锁管港 锁管港 锁管港 锁管港 锁港
虎井 虎井 虎井 虎井 虎桶 虎井
桶盘 桶盘 桶盘 桶盘 桶盘
林投澳 双头挂 林投澳 双头挂 隘门区 双头挂 双头挂 兴仁 兴仁
乌崁 乌崁 乌崁 乌崁 乌崁 乌崁
统计 2澳22社(光绪年间)[6]
林投澳泰半位于湖西乡,故不列入
计2澳1街21乡
(不计林投澳)
计3区1街21乡
(不计隘门区)
计1街6町21大字 计21里[e] 新复里裁并,计33里

注释

[编辑]
  1. ^ 根据黄验、黄裕元的 《台湾历史地图》一书所述:行政区域规划在田健治郎出任台湾总督(第八任)时有大幅改动,直到日治时期结束前仍有些许变动。
  2. ^ 马公镇于民国70年(1981年)升格为马公市。
  3. ^ 妈宫城直到日治时期末期、昭和13年(1938年)才被大规模拆除;所以在日治时期的澎湖人士对于进出马公市区,尚存有“入城”、“出城”的印象与说法。
  4. ^ 民国99年(2010年)2月1日,新复里被并入复兴里、长安里。
  5. ^ 此为国民政府接管的初代版本,尔后因应二战后政府动荡,行政区各里在范围、名称上,屡有变动调整之情事。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颜,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黄, 验; 黄, 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2016年第三刷. 台北市: 远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中文(台湾)). 
  3. ^ 3.0 3.1 纪俊臣(编). 《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問題之研究》. 台北市: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2000: 47 [2022-01-11]. ISBN 97898601361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中文(台湾)). 
  4. ^ 4.0 4.1 郑梅淑. 《臺灣全志: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7. ISBN 9789860102888 (中文(台湾)). 
  5. ^ 马公市公所. 〈馬公市公所於2013年3月11日召開推動『媽宮復名』籌備會~〉. 澎湖县马公市公所. 2013-03-18 [201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中文(台湾)). 
  6. ^ 6.0 6.1 〈歷史沿革〉. 澎湖县马公市公所.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