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紫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4年5月1日) |
乐队 | |
---|---|
英文名 | Deep Purple |
音乐类型 | 迷幻摇滚(早期) 前卫摇滚 蓝调摇滚 硬式摇滚 重金属音乐 |
演奏乐器 | 吉他、贝斯、鼓、键盘 |
出道地点 | 英国·哈特福 |
活跃年代 | 1968年 - 1976年,1984年 - 至今 |
唱片公司 | |
网站 | |
相关团体 | |
现任成员 | |
伊恩·佩斯(鼓手) 罗杰·格洛弗(贝斯手) 伊恩·吉兰(主唱) 史提夫·莫尔斯(吉他手) 唐·艾瑞(键盘手) | |
已离开成员 | |
离任成员 |
深紫(英语:Deep Purple)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团,1968年成立于英国哈特福[1]。乐团被认为是重金属音乐和现代硬式摇滚的开拓者之一[2][3]。乐团的风格曾几次的异动过[4],成立之初是前卫摇滚,在1970年转向重金属风格[5]。深紫与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6]。根据1975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深紫于1972年在伦敦彩虹剧院的演出创下“世界上音量最大声的乐团”纪录[7][8]。他们在全球销售了超过一亿张唱片[9][10][11]。
深紫的阵容经历过多次改变,并且在1976年解散(成员阵容普遍被分为Mark I、II、III、IV、V、VI、VII和VIII),中断了八年后在1984年重组[12]。他们在商业上最成功的阵容是“Mark II”时,伊恩·吉兰(主唱),琼·洛德(键盘手),罗杰·格洛弗(贝斯手),伊恩·佩斯(鼓手)和瑞奇·布莱克摩尔(吉他手)。这个阵容活跃于1969年至1973年、并从1984年重组到1989年、以及1992年到1993年间。目前的阵容是伊恩·佩斯(鼓手),罗杰·格洛弗(贝斯手),伊恩·吉兰(主唱),史提夫·莫尔斯(吉他手)和唐·艾瑞(键盘手)。其中伊恩·佩斯是唯一一位乐团的创始成员。
美国VH1将深紫列为“百大优秀硬摇滚乐团”第22名[13]。在英国广播电台摇滚星球的调查中,他们在“历来最有影响力的乐团”排行第5位[14]。深紫在2005年获得世界音乐奖“传奇奖”[15]、2011年获经典摇滚奖“创新奖”[16],并且在2016年入选摇滚名人堂[17]。
历史
[编辑]组建(1967 - 1968年)
[编辑]1967年,前摇滚乐团搜索者的鼓手克里斯·柯提斯找上伦敦的服饰商人东尼·爱德华,说服他资助自己要组的新乐团“圆环”(意即成员可自由加入或退出),他的想法类似超级乐团,这让爱德华决定为他筹措资金,并另外找来两位生意伙伴约翰·科莱塔和朗·海尔合资成立了HEC企业[18]。
第一位招募的成员是键盘手琼·洛德,他擅长钢琴、管风琴和电子琴,以及古典音乐、巴洛克音乐、爵士乐和蓝调,当时因为与滚石乐队吉他手的弟弟亚特·伍德玩团而颇有名气[19]。接着加入的是著名摇滚乐团强尼·基德与海盗的前成员:贝斯手尼克·辛博和鼓手卡罗·雷托。之后辛博提议招揽在英德两地名声鹤立的优秀吉他手瑞奇·布莱克摩尔[20]。因为辛博很早以前就和布莱克摩尔的乐团共演过[21]。
1967年12月,爱德华说服布莱克摩尔同意加入“圆环”。然而这时柯提斯却因为LSD成瘾,导致行为及情绪不稳定,他逐渐失去了组建乐团的兴趣,于是HEC企业将他解雇。三位股东对乐团的巨大潜力和未来非常乐观,并未撤资。而且洛德和布莱克摩尔两人一拍即合,也希望继续合作[22]。雷托在此时退出,洛德提议让巴比·伍德曼接任鼓手[20]。
1968年3月,四位成员(洛德、布莱克摩尔、辛博、伍德曼)搬到赫特福郡的一栋乡间别墅[23][24]。乐团在此生活、写歌与练团。他们整装待发,使用马歇尔音箱公司最新型的设备、还有全新的乐器[25]。根据辛博回忆,当时试音了“数十位”候选人,包括当时23岁的洛·史都华和麦可·哈里森都去试过。但一直到听见“迷宫”前主唱罗德·艾文斯的歌声、才认为找到一个风格比较适合乐团的主唱。陪艾文斯一起来面试的还有他乐团的鼓手伊恩·佩斯,布莱克摩尔1966年在德国时见过“迷宫”演出,当年18岁的佩斯给他留下过深刻印象。碰巧当时伍德曼对音乐风格上的不满意,于是乐团仓促的为佩斯安排一个鼓试音[20]。最终,乐团录取了艾文斯和佩斯,完成五人编制的阵容,日后被乐界称为“Mark I”[26]。
1968年4月,“圆环”到丹麦和瑞典进行短暂巡演的途中,布莱克摩尔以一首奶奶最喜欢的歌曲名字为灵感,提议将团名“圆环”改成“深紫”[22][25]。经过全体投票后,乐团正式改名[27][28]。
早期(1968 - 1970年)
[编辑]1968年5月,乐团到伦敦的徒步录音室录制第一张专辑,只花费两天,制作人德瑞克·劳伦斯也帮他们找到唱片公司签约。7月,透过四字神名唱片在美国发行《深紫色调》,9月透过EMI唱片在英国发行[29]。乐团翻唱自美国歌手乔·萨夫的〈安静〉在北美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登上美国告示牌百强单曲榜第4名、加拿大单曲榜第2名,专辑也登上告示牌流行音乐专辑排行榜第24名[30][31]。美国市场赞誉深紫是“英式香草软糖乐团”[32],他们也被英国当红的蓝调摇滚乐团鲜奶油选上,担任他们告别巡回的暖场乐团。然而在美国火红的深紫回到英国举行深紫色调巡回演出时,英国民众以为他们只是不起眼的美国流行乐团。辛博回忆表示:“我们得到适当的曝光,美国人真的很会宣传唱片”[33]、“我们当初在美国很成功,但是英国这边.. EMI唱片啥都不做,他们是愚蠢的老家伙”[34]。
在深紫展开第一次北美巡演之际,1968年10月发行第二张专辑《塔利埃辛之书》,这次收录翻唱自美国歌手尼尔·戴门的〈肯塔基女子〉登上美国单曲榜第38名、加拿大单曲榜第21名[35][36]。EMI唱片延迟了在英国的发布,一直等到1969年6月。和第一张专辑相同,深紫在北美较受欢迎。而在家乡英国,无论是专辑和单曲几乎都完全被忽视,这个现象令美国记者和乐评人十分困惑[37]。
由于在北美举行的塔利埃辛之书巡演非常成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乐迷,巡演规模甚至可在大型场馆进行,如洛杉矶的论坛体育馆,因此深紫在英国的声誉大大增加[28]。同时乐团内部也出现裂痕,辛博表示:“一旦我们开始赚钱,友谊就消失了,这让布莱克摩尔对艾文斯和我非常火大”[28]。回到英国后,他们在1969年1月开始录音。5月底时,布莱克摩尔、佩斯和洛德开会讨论乐团的音乐方向,佩斯说:“我们觉得艾文斯和辛博离乐团越来越远,辛博的传统摇滚演奏风格、艾文斯的民谣歌声都局限了发展性,我们想要做更重的音乐”[28]。洛德回忆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艾文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这是个艰难的决定”[28]。6月21日,发行第三张专辑《深紫》,这张专辑加入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展现了洛德的古典乐涵养,他明显受到巴哈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及香草软糖乐团的影响[38]。这也将是创始阵容的最后一张专辑。
由于四字神名唱片陷入财务危机,欠下超过两百万英镑的债务,公司暂缓支付乐团所急需的版税。也由于缺乏宣传经费,新专辑销量不佳,在美国榜的成绩是第162名[39]。最终四字神名唱片仍宣布破产,公司和旗下音乐人全部由华纳兄弟唱片公司买断。在决定开除主唱艾文斯和贝斯手辛博之后,乐团开始寻找接替人选。布莱克摩尔最初想招募泰瑞·里德担任主唱,但他受到录音合约的约束,并且对单飞比较有兴趣而作罢[40]。之后,布莱克摩尔和洛德到伍德福德去考察默默无名的第六集。其主唱伊恩·吉兰接受邀请加入深紫[41]。第六集的鼓手麦克·安德伍德以前和布莱克摩尔玩过团,因此介绍第六集的贝斯手罗杰·格洛弗给他们,洛德和佩斯非常赞同格洛弗的音乐理念,也邀请他加入深紫,造成第六集解散,也让安德伍德产生和深紫长达近十年的心结(直到70年代末吉兰招揽他加入个人乐团)[28]。这次招揽成员的事情是秘密进行的,艾文斯和辛博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28]。
1969年7月,主唱和贝斯手正式换人,这个新阵容就是最为经典的“Mark II”,也是深紫历史上最稳定的一个阵容,未来将带给乐团巨大财富、不朽传奇和珍贵遗产。他们开始在伦敦市中心排练[42]。唱片公司聘请奥斯卡金像奖作曲家马尔康·亚诺来协助深紫。9月时,由于英国狮子影业和《每日快报》赞助,乐团获得一次珍贵的机会,他们将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与和皇家爱乐乐团进行协奏曲演出[30]。这次摇滚乐团和管弦乐团合奏的首例,被发行为深紫第一张现场专辑《深紫与管弦乐团协奏曲》,成为他们在英国成功打响名号的作品[43]。但当时吉兰和布莱克摩尔对媒体形容的“和管弦乐团一起演奏的乐团”感到不开心。布莱克摩尔原本只期望录制和发行更精致、更硬式摇滚的作品,他觉得这会妨碍乐团的路线。佩斯说:“它混淆了观众和乐团内的焦点”,格洛弗也认为:“我觉得这让乐团身份有点混乱”。但负责演出编制的洛德却非常高兴可以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摇滚乐[28]。事实上,这张现场专辑获得热烈回响、深紫大幅度的增加曝光率,这成功抬高了深紫在英国乐迷心目中的地位,并且也摆脱了流行翻唱乐团的标签(日后还成为新古典金属的显著先例)。后来又发行由洛德创作、另一张和管弦乐团合作的现场专辑《双子现场》。1975年,布莱克摩尔表示,他认为乐团搞协奏曲不是坏事,但是《双子现场》脱节到有点可怕的程度[44],格洛弗后来也宣称,早年乐团的领导者似乎是洛德[45]。
成功(1970 - 1973年)
[编辑]在《深紫与管弦乐团协奏曲》发行后,乐团展开新的漫长巡演和录音行程。1970年6月3日,发行第四张专辑《摇滚的深紫》,终于使深紫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前十强(第4名)[46]。专辑中呈现布莱克摩尔的吉他、洛德歪曲的电子琴、吉兰咆哮哭啼的嗓音,加上格洛弗与佩斯的音韵节奏,已经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立即受到全欧洲的摇滚乐迷认可[5]。深紫《摇滚的深紫》、齐柏林飞船《齐柏林飞船II》和黑色安息日《偏执狂》,这三张几乎同期发行的“重金属音乐三大元老”经典专辑,令摇滚乐发展出新的重大流派重金属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
布莱克摩尔表示:“我厌倦了和古典乐团一起演奏,我想,该我上场了。洛德越来越古典,那我就要更加摇滚。如果这张专辑失败了,那我就和管弦乐团一起弹到死为止”[47]。《摇滚的深紫》表现亮眼,而单曲〈黑夜〉也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第2名。乐团随后首次登上英国广播公司的指标性节目“流行之巅”演出[48][49]。1971年7月,发行第五张专辑《火球》,它更加圆润老练,也更有前卫创造性,荣登英国专辑排行榜第1名,在德国、瑞典、比利时和丹麦也都是冠军。单曲〈奇怪的女人〉也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第8名[49]。
几周内,乐团就开始为下一张专辑创作歌曲。其中〈公路之星〉是在巡回巴士上完成的,创作灵感源自一位记者的问题:“你们如何着手写歌?”。该曲也在《火球》专辑巡回的第一场被演唱。1971年12月,深紫巡演来到瑞士日内瓦的渡假胜地蒙特勒,同时他们租用了滚石行动录音室录制新专辑。当时弗兰克·扎帕在乐团对面的蒙特勒赌场酒店内开唱,观众发射信号枪助兴而引发火灾,最后酒店被烧毁。第二天,深紫成员看到整个日内瓦湖上空弥漫着大火的烟雾。该事件成为伟大名曲〈水上烟〉的创作由来。酒店重建后,深紫当时制作的这张专辑也陈列在走廊里[50][51]。
1972年3月25日,发行第六张专辑《机械头》,它成为深紫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专辑之一,也是他们的第二张英国排行榜冠军专辑。同时也席卷欧美日的唱片市场,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7名、日本公信榜第6名,以及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法国、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国的专辑排行榜第1名[49]。其中收录许多经典名曲,如〈水上烟〉、〈公路之星〉、〈迷幻太空〉和〈悠闲〉[46][52]。乐团接着巡回并继续录制专辑,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快的速度:录制《机械头》时他们只成军三年半,而录音室专辑已经推出了六张。
深紫在1972年进行了第四次北美巡演之旅,以及第一次日本巡演之旅。他们原本预计只在日本发行现场专辑《日本现场》,但销售至全世界后立刻热卖,获得美国唱片业协会2×白金唱片认证[54],成为摇滚乐最受欢迎、销售量最高的演唱会现场专辑之一[55]。
经典的深紫“Mark II”阵容持续活跃,在1973年1月13日发行第七张专辑《自以为是》,以〈东京之女〉为主打单曲。专辑登上美国榜第15名、英国榜第4名,同时是深紫成军后最快达成金唱片销量的专辑[56][57]。但乐团内部的紧张与疲惫也逐渐升高,布莱克摩尔认为吉兰不够专业,演唱会上经常忘词,却一直不以为意。他表示:“乐迷花钱来看演唱会,结果底下的观众歌词却唱的比他还熟,真是可笑”。随着《机械头》、《日本现场》与《自以为是》的商业成功表现,深紫成为1973年度最畅销的音乐艺术家[58][59]。
新阵容和争执(1973 - 1976年)
[编辑]主唱吉兰在1984年的采访中回忆说:“虽然我们急需休息,但公司依然要我们在巡演的同时,完成《自以为是》的录制”[60]。另一位对乐团活动感到不适的成员是贝斯手格洛弗。1973年夏天,在第二次日本巡演后,吉兰和布莱克摩尔决裂,退出深紫,而格洛弗也因受不了这种长期不和谐的气氛,同时离团[61][62][63]。在多年后的采访中,洛德表示:“吉兰和格洛弗双双在乐团的巅峰时期离开,真是摇滚乐界最大的耻辱,天知道我们在未来三四年内会有什么成就”[64]。
为了填补乐团中的空缺,深紫开始试听甄选,最终乐团选定的新成员是主唱大卫·科弗代尔,以及贝斯手兼主唱葛伦·休斯,形成“Mark III”阵容[65]。据休斯表示,原先预计要与保罗·罗杰斯形成双主唱,但后来罗杰斯决定自组乐团而作罢[66]。选择科弗代尔的主因是布莱克摩尔喜欢他阳刚的蓝调嗓音[65]。
新阵容在1974年开始活动,1974年2月15日发行第八张专辑《烈火》,它非常成功的登上美国榜第9名、英国榜第3名[49]。专辑名称象征乐团的斗志,并加入当时由温柔的巨人、创世纪乐团、是的以及爱默生、雷克与帕玛等乐团掀起的前卫摇滚运动。《烈火》是一张复杂的作品,每位成员都展现出各自的音乐精神,特别是布莱克摩尔的吉他实力。科弗代尔和休斯也令深紫加进蓝调合声以及更多稀奇古怪的元素[65]。乐团也展开新的世界巡演,包括3月13日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和连续四天拿骚老兵纪念体育馆的演出[67]。4月6日在加州安大略的加州音乐节上,吸引超过二十五万名观众聚集[68]。这次盛会同时还有黑色安息日、老鹰乐团、爱默生、雷克与帕玛、大地风火等流行乐团参与,部分演出并由美国广播公司播出,让乐团接触到更广泛的美国观众。
11月,发行第九张专辑《风雨欲来》,“Mark III”阵容的特色更加鲜明[65]。除了主打歌以外,其他几首如〈花心女子〉、〈吉普赛人〉和〈命运的斗士〉都是当时的电台热门歌曲。该专辑登上美国榜第20名、英国榜第6名[49]。然而,布莱克摩尔不喜欢这张专辑有时髦的灵魂乐元素,甚至把它称为“擦皮鞋的音乐”[69][70][71]。因此,他于1975年6月21日离开了深紫,与前精灵的主唱罗尼·詹姆斯·迪欧共同组成了新乐团彩虹[72]。
布莱克摩尔的离开,让失去核心人物与吉他手的深紫出现巨大缺陷,成员不肯就此停住他们的摇滚之路。他们考虑了克莱姆·克莱姆普森、佐·克莱门森、麦克・朗森和洛瑞・盖勒许等人,最后宣布取代布莱克摩尔的是美国吉他手汤米·波林[73]。选择波林的原因有两种版本说法:科弗代尔表示自己是建议选择波林的人:“他走进来,瘦的像根棍子、头发染得五颜六色。他带着一个令人目不转睛的夏威夷女孩,穿着针织连衣裙,底下啥都没穿。他把插头插进马歇尔100瓦音箱里...吉他手这个位子就是他的了”[74]。但是在1975年6月由音乐周刊《作曲家》最初发表的一次采访中,波林自称他是根据布莱克摩尔的推荐来参加试音的[75]。当波林加入深紫时,还正忙于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预告》[76]。
在新吉他手波林的个人专辑《预告》发表前一个月,新的深紫阵容“Mark IV”于1975年10月10日发行第十张专辑《品尝深紫色》,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美国榜第43名、英国榜第19名[77][78]。它更加新颖、有大量的放克元素,使深紫的硬式摇滚风格更为锋利[79]。波林的影响十分重要,负责人声的科弗代尔和休斯鼓励他多加创作,因此是由吉他手酝酿出大部分内容。尽管波林的才华洋溢,他随后的个人吸毒问题慢慢显露出来。在之后宣传新专辑的世界巡回之旅中,许多观众也对波林报以嘘声,认为他无法胜任瑞奇·布莱克摩尔的位置。在经过许多水准滑落的演唱会后,深紫迅速面临成军以来最大的危机。
解散(1976 - 1984年)
[编辑]1976年3月15日,在英国利物浦帝国剧场的演唱会是深紫解散前的最后一次演出[80]。随后,主唱科弗代尔递出辞呈含泪离开乐团。剩下的创团成员洛德和佩斯,于1976年7月宣布深紫解散。当时的乐团经纪人罗柏·库克西发表了一个简单声明:“乐团不会再以深紫的名义一起录音或举行活动”[81]。
五个月后,前吉他手波林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私家侦探》,随后跟随英国知名吉他手杰夫·贝克(雏鸟乐团前成员,早期与艾瑞克·克莱普顿、吉米·佩奇一起组过团)巡回[76]。12月4日,在美国迈阿密演出当晚,波林被女友发现不省人事,医护人员迅速前来但还是晚了一步,官方宣布的死因是多重的药物中毒,当时他才25岁[76]。
深紫解散后,其他历任团员则各自在许多乐团中获得很好的音乐成绩,这些乐团包括彩虹乐团、吉兰、白蛇乐团。然而在80年代初,发生了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以及硬式摇滚的市场复苏,也有一些成员试着重组深紫。1980年,未经授权也不受公认的深紫乐团由第一任主唱罗德·艾文斯重组,成员中只有他自己曾经待过深紫,最后被乐团的管理层以非法使用深紫名义告到法庭,艾文斯因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团名,被判罚缓672,000美元的损害赔偿,结束了这不被承认的重组[82]。
重组(1984 - 1994年)
[编辑]1984年4月、深紫解散过了八年后,完整规模(和合乎法律意义上)的重组由70年代初的经典阵容“Mark II”(主唱伊恩·吉兰、键盘手琼·洛德、贝斯手罗杰·格洛弗、鼓手伊恩·佩斯、吉他手瑞奇·布莱克摩尔)组成[83][84]。深紫与宝丽多唱片签署全球市场合约、与宝丽多唱片签署英国市场唱片合约、与水星唱片签署了美国市场唱片合约。1984年10月29日,发行第十一张专辑《完美陌生人》,取得了商业成功,登上美国榜第17名、英国榜第5名[49][85]。专辑收录〈敲你后门〉和〈完美陌生人〉等成为演唱会经典的歌曲[86]。该专辑成为继《机械头》后,深紫在美国的第二张白金唱片认证专辑[87]。
重组后的世界巡回(又名团聚之旅)从澳洲开始,一路横跨世界各地后抵达美国,接着第二年夏天到欧洲。在票房收入上,这次巡回获得惊人的成功。在当时(1985年)是仅次于美国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的最高收入音乐艺术家[88]。1985年6月22日,深紫回到英国后,只在奈柏华兹音乐节登场表演,由天蝎担任暖场团,当时气候恶劣(暴风雨、寒冷加上满地烂泥巴),依然吸引八万多名观众聚集守候[89]。这场演出被乐迷称为“荣归奈柏华兹”[90]。
“Mark II”阵容在1987年1月12日发行第十二张专辑《浅蓝之屋》,吉兰对于这张专辑回忆表示:“这张专辑里有一些好歌,但是好像少了什么,我感受不到这个乐团的精神,我可以看到或听到五个专业音乐人在把工作做到最好,但是它(深紫)就像一支不正常的足球队、就像球场里有十一个超级球星在踢球,各秀各的球技,没有齐心协力的精神”[91]。洛德也说:“我们犯了巨大的错误,试图让我们的音乐流行化。我们发现乐迷不希望我们这样做”[92]。团聚的新专辑发行后,立即展开一场世界巡演(其中止了一段时间,因为布莱克摩尔在舞台上把吉他扔到空中之后,手指骨折受伤)。
1988年6月,发行现场专辑《没人是完美的》,收录歌曲从这次巡回演出挑选,但绝大部分的歌还是和最成功现场专辑之一的《日本现场》歌单相近。在英国则推出一首新版本的〈安静〉纪念乐团的二十周年。1989年乐团出现裂痕,吉兰与布莱克摩尔因音乐理念相差太远、再度爆发冲突,吉兰被深紫开除。最初,乐团打算招募生存者主唱吉米·杰米森取代吉兰,但后来因史考特兄弟唱片的干预而告吹[93][94]。最终,经过试音几位知名歌手后(包括布莱恩·浩威、道格·派尼克、吉米·巴恩斯、约翰·法纳姆、泰瑞·布罗克、卡尔·史旺)[95],前彩虹主唱乔·林·特纳被选入深紫。“Mark V”阵容只录了一张专辑《奴隶与主人》(1990年10月5日发行),该专辑的销量低于预期,位于美国榜第87名[85]。虽然布莱克摩尔很满意这张专辑,但许多乐迷嘲弄这是“深彩虹专辑”[96]。
这张专辑的巡回结束后,特纳在1992年开始录制他们的下一张专辑。但是洛德、佩斯、格洛弗和唱片公司希望吉兰回来,因应乐团的25周年纪念。最后收到250,000美元的布莱克摩尔勉强接受了请求[97],于是特纳被迫离开、吉兰回归,“Mark II”阵容又继续合作。1993年7月2日,发行第十三张专辑《激战》,这张原本是特纳的专辑,让吉兰不得不进行大幅改编。结果,布莱克摩尔对于非旋律性的元素感到愤怒[98]。在成功的欧洲巡演途中,布莱克摩尔于1993年11月17日在芬兰赫尔辛基表演后退出深紫[99]。
美国吉他手乔·沙翠亚尼被召入支援,形成“Mark VI”阵容。他们完成了12月的日本演出,也持续到1994年的欧洲巡回,后来沙翠亚尼被邀请成为永久团员,但因史诗唱片拥有他的唱片合约而无法实现。深紫随后一致同意由美国吉他手史提夫·莫尔斯接任,至此形成“Mark VII”阵容[100]。吉兰在2007年表示:“深紫在1993年濒临崩塌,观众正在流失。我们在容纳四千人的场地表演,但是只有一千二、或是一千五百多人来看。接着很幸运的、布莱克摩尔离开了,一线曙光又照了进来。我们都想再拼一次看看,感谢能有这个机会”[101]。
复兴(1994年 - 至今)
[编辑]资历丰富的新任吉他手莫尔斯,使乐团注入新鲜的创造力。1996年2月17日,发行第十五张专辑《险峻夹角》,展现出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它比以前的专辑更具实验性质,登上英国榜第58名,并未挤入美国榜前二百强[85]。“Mark VII”阵容于1997年6月9日发行双碟现场专辑《奥林匹亚演唱会》。这次巡回更新了演出曲目,乐团在剩下的90年代中享受着成功演出。
1998年6月2日,发行第十六张专辑《纵情》后,继续带着热忱四处巡回。因为乐谱遗失(自1970年最后一次演出以来,《深紫与管弦乐团协奏曲》的乐谱就不见了),洛德获得一位同样身为音乐作曲家的荷兰乐迷马可·德·葛雷帮助,两人精心重新创作早期写的协奏曲。1999年9月底,深紫再度于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出重建后的协奏曲,这次是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共演两天,指挥家是保罗·曼恩[102]。音乐会上还演奏了每位成员的独奏生涯歌曲,以及简短的深紫歌曲与特别嘉宾演出。这场盛大的音乐会实况,后来收录在2000年2月8日发行的现场专辑《与伦敦交响乐团共演实况》中。2001年初,在东京也举行了两场类似的协奏音乐会,随后被录制成多达十二张CD的套装盒组《协奏曲系列》中[103]。
接着几年的时光,深紫大部分都在巡回演出,他们大多演奏70年代的经典作品。一直持续活动到2002年时,创始成员之一(另一位是鼓手佩斯)的键盘手洛德宣布从深紫退休,去追求他的个人音乐事业(特别是交响乐、管弦乐方面的兴趣),他留下哈蒙德电子琴给他的接班人。这个位置由英国摇滚键盘老将唐·艾瑞接任(前彩虹、奥兹·奥斯本、盖瑞·摩尔乐团成员,曾支援黑色安息日、犹大祭司、白蛇、卡翠娜与摇摆合唱团、瘦李奇、杰叟罗图乐团、幽浮、布莱恩·梅、布鲁斯·迪金森、安德鲁·洛伊·韦伯的录音或演出,也曾经在2001年支援过膝盖受伤的洛德上场),形成“Mark VIII”阵容。
2003年9月9日,发行第十七张专辑《香蕉天堂》,因缺乏媒体曝光,该专辑只在欧洲和南美洲卖出好成绩[104]。乐团继续展开新的巡回演唱。此时,EMI唱片拒绝与深紫延长合约,可能是因为销量低于预期[105]。2005年7月,乐团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园广场参加现场八方摇滚音乐节。同年10月24日发行第十八张专辑《深紫魔恋》,获得英国《经典摇滚》杂志“2005年经典摇滚专辑奖”[106]。随后乐团举行深紫魔恋巡回之旅。《香蕉天堂》和《深紫魔恋》是由美国贝斯手麦可·布拉德福德制作[107]。
2007年2月,吉兰呼吁乐迷不要购买一张由Sony BMG发行的现场专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他们1993年在英国伯明翰国家展览中心的演出[99]。这张现场录音曾在1994年发行,虽然当时吉兰和其他成员没有阻止,但是吉兰表示:“那是我生涯的最低点之一。事实上,也是我们所有成员的生涯低点”[99]。同年,乐团的法国巡回总共卖了超过十五万张门票。2009年,吉兰被记者问到关于经济衰退的影响时表示:“很奇怪,我们现在开唱的人数规模越来越大,比70年代时还大很多,场次也是。现在观众的平均年龄是18岁,我已经很久没看过台下有留长发的乐迷了。即使唱片销量一直在下滑,不过人们更愿意付钱来买演唱会的门票,我们会尽全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夜晚”[108]。
2011年,深紫在48个国家巡回演出[109],不但在欧洲与法兰克福新爱乐乐团共演,也在各大巨型场地开唱,如英国的O2体育馆、意大利的维罗纳圆形竞技场等[110]。2011年5月,乐团成员在是否要制作新的录音室专辑上没有共识,因为现在录制作品已经不再会真的赚钱了。格洛弗表示:“就算我们亏钱,深紫也应该要做新的录音室专辑。像我们这样有悠久历史的乐团,时光就意味着机会”[111]。
同时,前成员大卫·科弗代尔和葛伦·休斯向美国VH1频道透露,希望以当年的“Mark III”阵容和深紫合作,像是慈善演唱会的形式[112]。9月,陪伴乐团巡演长达九年的首席音响工程师莫瑞·麦克米兰因癌症病逝,享年58岁。他是英国第一个获得V-DOSC认证的工程师,在过去三十年参与许多知名乐团的演出,例如黑色安息日、奥兹·奥斯本、撒克逊、摩托头、迪欧和白蛇[113]。
在欧洲创作许多歌曲之后[114],乐团终于决定在2012年夏天进录音室,制作下一张新专辑[109]。莫尔斯向法国杂志《硬式摇滚》表示,新专辑将由德高望重的鲍伯·艾思林担任制作人(他制作过埃利斯·库珀、吻、平克佛洛伊德、史密斯飞船、30秒上火星、彼得·盖布瑞尔和泰勒丝的专辑)[115]。
2012年7月16日,深紫的创始成员琼·洛德因胰脏癌在伦敦去世,享寿71岁[116]。2013年4月26日,发行第十九张专辑《是怎样?!》。2016年6月,佩斯轻微中风,他的右手和手指受到影响[117]。也使深紫在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些演出取消[118]。11月25日,深紫宣布第二十张专辑将取名为《无限》[114],预计在2017年4月7日发行[119]。2016年12月,深紫宣布新专辑的宣传巡演也预定名为久别巡回之旅。2017年1月20日,佩斯表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的长时间世界巡演。很明显,现在已经无法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巡回了,它变得越来越困难”[120]。
音乐风格
[编辑]深紫的音乐由于电吉他和电子琴的影响,一般被归类为硬式摇滚、前卫摇滚与交响摇滚。键盘手琼·洛德的音乐风格不仅根植于蓝调和爵士乐,而且还拥有深厚的古典音乐素养。从众多细节中可以发现,深紫的键盘声非常侧重于古典乐惯用的音阶、终止技巧,例如〈公路之星〉的三和弦,电子琴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乐团典型的硬式摇滚中,也一再出现蓝调、放克、灵魂乐、当代民谣音乐、乡村音乐、摇滚、迷幻音乐、抒情民谣等各流派的元素。
吉他手瑞奇·布莱克摩尔则受到汉克·马尔文、杜安·艾迪、金格·莱恩哈特和斯科蒂·摩尔的显著影响[121]。他的演奏中有大量五声音阶、爵士音阶、古典乐小调音阶、速弹和强力和弦,以及引人注目的重复乐句,例如〈水上烟〉著名的前奏。除了时常在演唱会上表演即兴演奏,颤音、琶音也是他的惯用技法。在他成立中世纪摇滚乐团布莱克摩尔之夜后,也展现出源自古典音乐的元素和灵感。在英国吉他杂志《吉他大全》公布的“史上最伟大的吉他即兴重复段”名单中,便有两首是布莱克摩尔的演奏。除了他在编曲上对情境的完美掌握,也会演奏其他风格在作品中,如乡村音乐和传统摇滚。在他担任深紫的吉他手期间,器材上几乎都是使用芬达斯特拉型电吉他和马歇尔扩大器,并且以古典吉他的形式来弹奏电吉他。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初期,洛德的键盘和布莱克摩尔的吉他经常以“对峙”的形式互相压制,制造出十分戏剧性的张力,是日后“双吉他对决”概念的雏形。
鼓手伊恩·佩斯的风格受到爵士乐和摇滚鼓手如巴迪·瑞奇、卡明·亚派斯和赫里斯合唱团鼓手鲍比·埃利奥特的影响,而摇摆乐元素显然也对他的摇滚风格具有影响力。他的打击风格包括快速的即兴补音和复杂的脚踏钹。贝斯手罗杰·格洛弗的节奏虽简单却又富于变化,他受到杰可·帕斯透瑞斯、杰克·布鲁斯和保罗·麦卡尼的直接影响。吉他手史提夫·莫尔斯具有明显的融合爵士乐、爵士乐、当代民谣和乡村音乐风格,莫尔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经常演奏高度复杂的和弦结构、快速交替的琶音。他的常用技法包括泛音、抖音、点弦、五爪轮指、混合拨弦和连奏技巧,以及小提琴般的音色效果。另外他的颤音也用得非常多,而且相当快速。
影响力、成就与地位
[编辑]深紫是硬式摇滚与重金属音乐的开拓者之一,他们与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2][122]。该乐团影响了很多著名的摇滚或金属乐团,包括犹大祭司[123]、金属制品[124]、皇后合唱团[125]、史密斯飞船[126]、范海伦[127]、爱丽丝囚徒[128]、潘特拉[129]、X JAPAN[130]、邦乔飞[131]、欧洲合唱团[132]、匆促乐团[133]、摩托头[134],以及许多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中的领导乐团,如铁娘子[135]和威豹乐队[136]。铁娘子的贝斯手和词曲创作者史提夫·哈里斯曾表示,铁娘子“沉重”的音乐特质,灵感是来自黑色安息日、深紫和齐柏林飞船[137]。
2000年,美国VH1频道将深紫列为“百大优秀硬摇滚乐团”第22名[138]。2005年,获得世界音乐奖“传奇奖”[15]。2011年,获经典摇滚奖“创新奖”[16]。2012年,在一份《滚石》杂志的读者调查中,深紫的《日本现场》位列“历来最佳的现场专辑”第6名[55]。2012年9月25日,音乐界为了庆祝深紫的传奇专辑《机械头》四十周年纪念,发行了致敬专辑《巨星翻唱:向深紫的机械头专辑致敬》[139],参与的乐团与音乐人包括铁娘子、金属制品、烈酒公社、烈火红唇合唱团、史提芬·范、史蒂夫·史蒂文斯、卡洛斯·山塔那、吉米·巴恩斯、乔・波纳马沙、布莱德·惠特福德、吉比·海恩斯、前范海伦成员山米・海格与麦可·安东尼、呛辣红椒成员查德·史密斯、蟑螂老爹成员雅各比·沙迪克斯、威豹乐队成员乔·艾略特、枪与玫瑰成员达夫·麦卡根和马特·索兰等[139]。
摇滚名人堂
[编辑]在2012年10月之前,深紫从未被提名进入摇滚名人堂(他们自1993年起便符合被选资格),直到2012年才开始被提名[141][142]。第一次的提名落选[143],吻的贝斯手吉恩·西蒙斯和匆促乐团的贝斯手盖迪·李表示,深紫显然应该列入摇滚名人堂[144][145]。在此之前,就有许多音乐人抗议深紫没有进入摇滚名人堂。托托合唱团的吉他手史蒂夫‧路卡瑟说:“帕蒂·史密斯都列名了,深紫却没有是怎么回事?每个小孩学弹吉他的第一首歌是什么?深紫的〈水上烟〉!这样还进不了?摇滚名人堂已经失去它的格调了,就是因为这种离谱的遗漏”[146]。枪与玫瑰吉他手史莱许也表达了他的惊讶和异议:“提名的名单令人难以置信,对我来说深紫是非常伟大的,你们怎么能不把深紫列入?”[147][148]。金属制品成员詹姆斯·海特菲尔德、拉尔斯·乌尔里希和柯克·哈米特也不断游说委员会将深紫列名[149][150]。2014年4月9日,在《滚石》杂志的采访中,乌尔里希表示:“我只有两个字要说,‘深紫’。我很认真,各位,‘深紫’这两个简单的英语单字”[151]。2015年,世界摔角娱乐明星克里斯·杰利可说:“没有深紫的名人堂就是屁蛋名人堂,显然幕后有令人反感的力量不想让他们进去”[152]。
为了回应音乐界的疑虑,摇滚名人堂基金会董事兼首席执行长乔尔·派瑞斯曼表示:“摇滚的定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144]。深紫的贝斯手罗杰·格洛弗透漏,深紫将来可能会拒绝摇滚名人堂的邀请,这个“美国机构”让乐团成员觉得“有点矛盾”,他说:“有个委员说,深紫当年只不过是好运而已,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庸俗了”[153]。主唱伊恩·吉兰也回应说:“我这一生都反体制,我知道他们内部说我们只是歪打正著。这(摇滚名人堂)不是为了乐迷而设,而是为了一些嚼雪茄、谈论利益交换的人准备的”[154]。2013年10月16日,深紫再度被提名进入名人堂,但最终未能入选[155][153]。
2015年4月29日,深紫在《滚石》杂志读者调查“2016年最应该进入摇滚名人堂的音乐人”中排名第一[156]。同年10月,深紫第三次获得提名[157]。同年12月,深紫入围2016年度候选名单,摇滚名人堂发表声明:“没有深紫的名人堂是空洞的,现在是圆满的时刻。在硬式摇滚和重金属音乐中,齐柏林飞船、黑色安息日与深紫是三位一体的宗师级乐团”[158]。2016年4月8日,深紫当选、正式列入摇滚名人堂,该机构宣布以下成员被列入:伊恩·佩斯、琼·洛德、瑞奇·布莱克摩尔、罗杰·格洛弗、伊恩·吉兰、罗德·艾文斯、大卫·科弗代尔和葛伦·休斯。被排除在外的成员是尼克·辛博、汤米·波林、乔·林·特纳、乔·沙翠亚尼、史提夫·莫尔斯和唐·艾瑞[159]。对此结果,吉兰表示名人堂此举非常独断:“我的感激之情已打了折扣,吉他手史提夫·莫尔斯和键盘手唐·艾瑞都已经在深紫待了很久。这样做非常愚蠢,就像有个老朋友邀请你参加婚体,结果却只准你和离婚十年的前妻赴宴,而不准和现任妻子一起去”[159]。
在颁奖典礼举行之前,吉兰宣布禁止葛伦·休斯、大卫·科弗代尔、罗德·艾文斯、瑞奇·布莱克摩尔和深紫一起在典礼上登台:“因为这些成员不是当前的乐团阵容。史提夫·莫尔斯和唐·艾瑞将会出席登台,这是对他们俩人的基本尊重”[160]。典礼当天,八位列名成员中,有五位出席。众所瞩目的布莱克摩尔缺席,他在Facebook粉丝专页上表示:“对于入选感到荣幸,并考虑出席。直到收到来自深紫经纪人布鲁斯·佩恩的拒绝信,因此我将不会出席。真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乐迷”[161]。然而,在名人堂的采访中,吉兰表示他曾亲自邀请布莱克摩尔出席,但不是在舞台上演出。第一任主唱罗德·艾文斯已经在三十多年前就消失于音乐界,也未出席。而琼·洛德已经逝世,由遗孀代为接受加冕。深紫当前的“Mark VIII”阵容表演了〈公路之星〉,之后洛德的照片出现在大萤幕上,乐团继续演奏〈安静〉和传奇名曲〈水上烟〉。
作品列表
[编辑]
录音室专辑[编辑]
现场专辑[编辑]
迷你专辑[编辑]
|
精选专辑/套装盒组[编辑]
影像作品/纪录片[编辑]
|
成员列表
[编辑]现任成员
[编辑]- 伊恩·吉兰 – 主唱、口琴(1969 - 1973年,1984 - 1989年,1992年 - 至今)
- 史提夫·莫尔斯 – 吉他(1994年 - 至今)
- 罗杰·格洛弗 – 贝斯、和声(1969 - 1973年,1984年 - 至今)
- 伊恩·佩斯 – 爵士鼓、打击乐器(1968 - 1976年,1984年 - 至今)
- 唐·艾瑞 – 键盘乐器(2001年 - 至今)
离任成员
[编辑]- 琼·洛德 – 键盘乐器、和声(1968 - 1976年,1984 - 2002年)
- 瑞奇·布莱克摩尔 – 吉他(1968 - 1975年,1984 - 1993年)
- 罗德·艾文斯 – 主唱(1968 - 1969年)
- 尼克·辛博 – 贝斯、和声(1968 - 1969年)
- 葛伦·休斯 – 贝斯、主唱(1973 - 1976年)
- 大卫·科弗代尔 – 主唱(1973 - 1976年)
- 汤米·波林 – 吉他、主唱(1975 - 1976年)
- 乔·林·特纳 – 主唱(1989 - 1992年)
演唱会支援乐手
[编辑]- 乔·沙翠亚尼 – 吉他(1993 - 1994年)
各代阵容
[编辑]阵容 | 时间 | 成员 | 录音室专辑 | 阵容结束原因 |
---|---|---|---|---|
Mark I | 1968 - 1969年 |
主唱 – 罗德·艾文斯 |
深紫色调(1968年7月) |
主唱与贝斯手因音乐风格差异遭开除 |
Mark II | 1969 - 1973年 (经典阵容) |
主唱 – 伊恩·吉兰 |
摇滚的深紫(1970年6月3日) |
主唱与贝斯手因乐团内部冲突退出 |
Mark III | 1973 - 1975年 |
主唱 – 大卫·科弗代尔 |
烈火(1974年2月15日) |
吉他手不满新专辑风格而退出 |
Mark IV | 1975 - 1976年 |
主唱 – 大卫·科弗代尔 |
品尝深紫色(1975年10月10日) |
演出水准滑落,乐团解散 |
深紫于1976至1984年间解散 | ||||
Mark II | 1984 - 1989年 |
主唱 – 伊恩·吉兰 |
完美陌生人(1984年10月29日) |
主唱因乐团内部冲突遭开除 |
Mark V | 1989 - 1992年 |
主唱 – 乔·林·特纳 |
奴隶与主人(1990年10月5日) |
主唱被迫离开 |
Mark II | 1992 - 1993年 |
主唱 – 伊恩·吉兰 |
激战(1993年7月2日) |
吉他手不满新专辑风格而退出 |
Mark VI | 1993 - 1994年 |
主唱 – 伊恩·吉兰 |
无作品 | 支援吉他手因唱片合约无法正式入籍 |
Mark VII | 1994 - 2002年 |
主唱 – 伊恩·吉兰 |
险峻夹角(1996年2月17日) |
键盘手退休 |
Mark VIII | 2002年 - 至今 |
主唱 – 伊恩·吉兰 |
香蕉天堂(2003年9月9日) |
参考资料
[编辑]- ^ 《深紫色调》专辑手册注记(1968),第4–5页
- ^ 2.0 2.1 2.2 Robert Wasler《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卫斯理大学出版社(1993)ISBN 0-8195-6260-2,第10页
- ^ 3.0 3.1 Michael Campbell、James Brody《Rock and Roll: An Introduction》Schirmer(2008)ISBN 978-0534642952,第213页
- ^ Jeb Wright. The Naked Truth: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Deep Purple’s Ian Gillan. Classic Rock Revisited.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7) (英语).
- ^ 5.0 5.1 Katherine Charlton《Rock Music Styles: A History》麦格罗-希尔集团(2014)ISBN 978-0078025181,第241页
- ^ Joel McIver《Sabbath Bloody Sabbath》Omnibus Press(2007)ISBN 978-1844499823,第1页
- ^ Ross McWhirter《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Sterling Publishing(1975)ISBN 978-0-8069-0012-4,第242页
- ^ Jason Ankeny. Deep Purple. Allmusic. [201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9) (英语).
- ^ Deep Purple founder who co-wrote classics including Smoke On The Water dies at 71. 每日邮报.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英语).
- ^ Jon Lord, keyboard player with seminal hard rock act Deep Purple, dies. CNN.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英语).
- ^ Deep Purple keyboard player Jon Lord dies aged 71. 每日电讯报.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5) (英语).
- ^ Deep Purple Mark I & Mark II. rock.co. [201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7) (英语).
- ^ VH1 Counts Down the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Hard Rock' In Five-Hour, Five-Night Special. 美通社. [201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英语).
- ^ Planet Rock: Most Influential Band EVER – The Results.. 摇滚星球.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2) (英语).
- ^ 15.0 15.1 World Music Awards: Legends. 世界音乐奖.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8) (英语).
- ^ 16.0 16.1 CR AWARDS: The Winners. 经典摇滚. [201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3) (英语).
- ^ Deep Purple Rocks Hall of Fame With Hits-Filled Set. 滚石 (杂志).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27页
- ^ Bruce Eder. The Artwoods. Allmusic. [2011-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英语).
- ^ 20.0 20.1 20.2 Robinson, Simon. Nick Simper Interview from "Darker than Blue", July 1983. Darker than Blue. Nick Simper official website. 1983-07-02 [201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0)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5页
- ^ 22.0 22.1 Thompson, Dave. Chris Curtis Biograph. Allmusic. [2014-01-15] (英语).
- ^ Dafydd Rees、Luke Crampton《VH1 Rock Stars Encyclopedia》多林金德斯利(1999)ISBN 978-0789446138,第279页
- ^ Pete Frame《Pete Frame's Rockin' Around Britain: Rock'n'roll Landmarks of the UK and Ireland》Omnibus Press(1999)ISBN 978-0711969735,第54页
- ^ 25.0 25.1 Jerry Bloom. Black Knight: Ritchie Blackmore. Omnibus Press 2008. 2006 [201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英语).
Blackmore has stated; "It was a song my grandmother used to play on the piano."
- ^ Chris Welch《The Story of Deep Purple》(Deep Purple: HM Photo Book)Omnibus Press(1983)ISBN 978-0711902756
- ^ Dave Wilson《Rock Formations: Categorical Answers To How Band Names Were Formed》Cidermill Books(2005)ISBN 978-0974848358,第53页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Tyler, Kieron. On The Roundabout With Deep Purple. deep-purple.net. [201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41–42页
- ^ 30.0 30.1 Barry Miles《The British Invasion: The Music, the Times, the Era》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 Inc.(2009)ISBN 1-4027-6976-8,第264页
- ^ The RPM 100: Deep Purple. 加拿大图书和档案系统. [201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英语).
- ^ Popoff, Martin. DEEP PURPLE – Mk I Bassist Nick Simper: "Would You Give All This Up, All The Money, To Do Your Own Thing?". Bravewords.com.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2008-07-25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2)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51页
- ^ Tyler, Kieron. On The Roundabout With Deep Purple. Deep Purple.net. [2014-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英语).
- ^ The Book of Taliesyn Billboard Singles.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英语).
- ^ Top Singles – Volume 10, No. 16, December 16, 1968. 加拿大图书和档案系统. 1968-12-16 [201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英语).
- ^ 《塔利埃辛之书》专辑手册注记(1968),第7页
- ^ Ritchie Blackmore, Interviews. Thehighwaystar.com.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4) (英语).
- ^ Deep Purple Billboard Albums.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6) (英语).
- ^ Interview: Singer and guitarist Terry Reid. 独立报 (London). 2007-03-07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2) (英语).
- ^ Anasontzis, George. Rockpages.gr interview with Nick Simper. Rockpages.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1) (英语).
- ^ Jerry Bloom《Black Knight: Ritchie Blackmore》Omnibus Press(2008)ISBN 978-0825636042,第128页
- ^ Deep Purple UK chart sta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 (英语).
- ^ Steven Rosen. Ritchie Blackmore Interview: Deep Purple, Rainbow and Dio. Guitar International. 19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2) (英语).
- ^ A Highway Star: Deep Purple's Roger Glover Interviewed. The Quietus. 2011-01-20 (英语).
- ^ 46.0 46.1 David Roberts《British Hit Singles & Albums》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2006)
- ^ YouTube上的Ritchie Blackmore, Guitar God Part 2/5
- ^ Jerry Bloom《Black Knight: Ritchie Blackmore》Omnibus Press(2008)ISBN 978-0825636042,第139页
- ^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Deep Purple: UK Charts.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英语).
- ^ Matthew Longfellow. Classic Albums: Deep Purple – The Making of Machine Head (纪录片). 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 Eagle Rock Entertainment. 2002-11-27. ASIN B00007DWOT (英语).
- ^ Deep Purple release 'Machine Head'. 英国广播公司. [201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英语).
- ^ Billboard – Machine He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lmusic. Retrieved 12 November 2011
- ^ Mick Wall《Metallica: Enter Night: The Biography》Orion Publishing Group(2012)ISBN 978-1409121671
- ^ Gold & Platinum.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英语).
- ^ 55.0 55.1 Readers' Poll: The 10 Best Live Albums of All Time. 滚石 (杂志). 2012-11-21 [2012-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英语).
- ^ 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 Who Do We Think We Are. 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3-05-05 [2017-02-21] (英语).
- ^ Who Do We Think We Are on Billboard. Rovi Corporation/告示牌. [201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154页
- ^ RIAA Gold & Platinum database.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8) (英语).
- ^ 《Deep Purple – Interview Picture Disc》Mercury Records(1984)BAK 2039,“Deep Purple: The Interview”
- ^ Jonathan Buckley《The Rough Guide to Rock》Penguin Books(2003)ISBN 978-1843531050,第279页
- ^ Mike Clifford、Pete Frame《The Harmony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Rock》Harmony Books(1992)ISBN 978-0517590782,第41页
- ^ Joel Whitburn《Joel Whitburn's Top Pop Singles 1955–2006》Record Research(2008)ISBN 978-0898201727,第227页
- ^ YouTube上的Deep Purple - Documentary - Rare
- ^ 65.0 65.1 65.2 65.3 Van der Lee, Matthijs. ''Burn'' review at. Sputnikmusic. 2009-10-15 [2010-11-07] (英语).
- ^ The Glenn Hughes Interview. Vintage Rock.com. [201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3)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158页
- ^ About Me. DonBranker.com. 1974-04-06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英语).
- ^ "History" track on《History, Hits & Highlights '68–'76》Eagle Vision(2009)
- ^ Mike Jefferson. Deep Purple – Stormbringer. Coffeerooms on Music. 2009-04-01 [2017-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英语).
- ^ Steven Rosen. Ritchie Blackmore Interview. Guitar International. 1975 [201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2) (英语).
- ^ Dafydd Rees、Luke Crampton《Rock Movers and Shakers: An A-Z of People Who Made Rock Happen》ABC-CLIO(1991)ISBN 978-0874366617,第419页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179–180页
- ^ liner notes in the《Shades 1968-1998》犀牛娱乐(1993)ASIN B00000I5LW
- ^ Deep Purple Appreciation Society. 1975 Tommy Bolin interview. Deep-purple.net. 1975-06-28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英语).
- ^ 76.0 76.1 76.2 Nick Talevski《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Rock Obituaries》Omnibus Press(2006)ISBN 978-1846090912,第42–43页
- ^ Come taste the Band on Billboard. =Rovi Corporation/告示牌. [201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2) (英语).
- ^ 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 Come Taste the Band. T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3-05-05 [2012-10-24] (英语).
- ^ Moffitt, Greg. BBC - Music - Review of Deep Purple - Come Taste the Band: 35th Anniversary Edition. BBC. [2017-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英语).
- ^ Jerry Bloom《Black Knight: Ritchie Blackmore》Omnibus Press(2008)ISBN 978-0825636042,第198页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191页
- ^ Hartmut Kreckel. ROD EVANS: The Dark Side of the Music Industry. Captain Beyond website.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英语).
- ^ Deep Purple: 'Surprise Of The Year' (PDF). 美国: 告示牌 (杂志). 1985-05-18: 第41页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英语).
- ^ Pete Prown、H. P.Newquist、Jon F.Eiche《Legends of Rock Guitar: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f Rock's Greatest Guitarists》Hal Leonard Corporation(1997)ISBN 0-7935-4042-9,第65页
- ^ 85.0 85.1 85.2 Billboard album listings for Deep Purple. AllMusic.com. [2017-02-21] (英语).
- ^ Deep Purple: Perfect Strangers. Allmusic. [201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8) (英语).
- ^ Deep Purple & A Momentous Mark II Reunion. uDiscoverMusic.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5) (英语).
- ^ Jon Lord Interview at www.thehighwaystar.com. The Highway Star. 1968-02-12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英语).
- ^ Knebworth House – Rock Concerts. 奈柏华兹音乐节.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英语).
- ^ Deep Purple – Knebworth 1985. DeepPurple.net.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5) (英语).
- ^ Dolas, Yiannis; Anasontzis, George; Nikas, Sakis. Interviews: Deep Purple singer, Ian Gillan. Rockpages. 2005 [2017-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8) (英语).
- ^ Lalaina, Joe. Jon Lord's Purple Reign. Modern Keyboard. 1989-01-17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英语).
- ^ Interview: Jimi Jamison. aor.nu.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英语).
- ^ 25 Years of Deep Purple The Battle Rages On...:Interview with Jon Lord. pictured within.com.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17日)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978-1-55022-618-8,第259页
- ^ Alex Henderson. Slaves & Masters. Allmusic.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英语).
- ^ George Anasontzis. Ian Gillan Interview. Rockpages.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2) (英语).
- ^ Ian Gillan、David Cohen《Child in Time: The Life Story of the Singer from Deep Purple》Smith Gryphon Limited(1993)ISBN 978-1856850483,第14章
- ^ 99.0 99.1 99.2 Deep Purple live album withdrawn.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 [201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英语).
- ^ Daniel Bukszpan《The Encyclopedia of Heavy Metal》Barnes & Noble(2003)ISBN 978-1402792304,第56页
- ^ Ian Gillan and Ian Paice Interview with Simon Copeland. 太阳报. 2007-03-01 [201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3) (英语).
- ^ Jonathan Buckley《The Rough Guide to Rock》Penguin Books(2003)ISBN 978-1843531050,第280页
- ^ Soundboard Series: Australian Tour 2001. All music. [2012-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英语).
- ^ Deep Purple: 'Bananas' In The Charts. Blabbermouth.net. 2003-09-06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英语).
- ^ GARRY SHARPE-YOUNG. Roger Glover interview. Rockdetector. 2005-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9) (英语).
- ^ Classic Rock Album of the Year 2005 – April 2006. 经典摇滚. [200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英语).
- ^ deep purple michael bradford. Billboard. 2002-06-15: 12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英语).
- ^ Mark Anstead. Deep Purple's Ian Gillan talks money. 每日电讯报. 2009-03-12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 ^ 109.0 109.1 DEEP PURPLE To Release New Studio Album Next Year. Blabbermouth.net. 2012-01-22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英语).
- ^ Gig Of The Week: Deep Purple. 经典摇滚.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英语).
- ^ Matt Wardlaw. Deep Purple's Roger Glover Says Band Disagrees on the Importance of Recording New Albums. Contactmusic.com. 2011-06-03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英语).
- ^ GLENN HUGHES Up For DEEP PURPLE Mk. III Reunion. blabbermouth.net. 2011-05-02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8) (英语).
- ^ Lee Baldock. Moray McMillin loses battle with cancer. LSI Online. 2011-09-22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英语).
- ^ 114.0 114.1 Deep Purple: New Album Title Revealed. Blabbermouth.net. Roadrunner Records. 2013-02-26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6) (英语).
- ^ Mathieu Pinard. Album producer chosen?. Darker Than Blue. 2012-04-13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5) (英语).
- ^ Jon Lord, founder of Deep Purple, dies aged 71.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 2012-07-16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英语).
- ^ Deep Purple drummer Ian Paice suffers stroke. Team Rock. 2016-06-17 [201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 (英语).
- ^ Message from Ian Paice. DeepPurple.com. 2016-06-16 [201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英语).
- ^ DEEP PURPLE Unveils 'InFinite' Album Artwork, Releases 'Time For Bedlam' Single. Blabbermouth.net. 2016-12-14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英语).
- ^ IAN PAICE: DEEP PURPLE Hasn't Decided Yet If 'Long Goodbye' Will Be Band's Last Big Tour. Blabbermouth.net. 2017-01-20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英语).
- ^ Ritchie Blackmore and Candice Night Interview. ritchieblackmore.de.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德语).
- ^ Eduardo Rivadavia. Deep Purple: Machine Head. Allmusic. 2017-01-20 [201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Judas Priest.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3)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tallica.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8)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Queen.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7)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Aerosmith.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8)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Van Halen.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1)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Alice in Chains.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英语).
- ^ Birchmeier, Jason. Pantera.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 (英语).
- ^ Natasha Scharf. Who the hell are X Japan?. TeamRock. 2014-08-13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Bon Jovi.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英语).
- ^ Europe – Interview with Joey Tempest. metal-rules.com. 2017-01-20 [201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英语).
- ^ Ankeny, Jason. Rush.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9)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otorhead.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Iron Maiden.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Def Leppard. Allmusic. 2017-01-20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2) (英语).
- ^ IRON MAIDEN Bassist Talks About His Technique And Influences. Blabbermouth.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6) (英语).
- ^ VH1: '100 Greatest Hard Rock Artists': 1–50. Rock on the Ne.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英语).
- ^ 139.0 139.1 Re-Machined Deep Purple Tribute. Eagle Rock Entertainment. [201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5) (英语).
- ^ Grow, Kory. Read Lars Ulrich's Passionate Deep Purple Rock Hall Induction. Rolling Stone. 2016-04-08 [201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英语).
- ^ Rush, Deep Purple, Public Enemy Nominated for Rock Hall of Fame. Billboard. [201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英语).
- ^ Andy Greene. Rush, Public Enemy, Deep Purple Nominated for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Rolling Stone. 2012-10-04 [201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4) (英语).
- ^ Rush, Randy Newman, Donna Summer among 2013 Rock Hall inductees. 洛杉矶时报.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5) (英语).
- ^ 144.0 144.1 Martin Kielty. Rush, Deep Purple finally nominated for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Classic Rock. 2012-10-04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英语).
- ^ Geddy Lee on Rush's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duction: 'We'll Show Up Smiling. Rolling Stone.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1) (英语).
- ^ Toto told Jann Wenner to "stick it up his. Future Rock Legends.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英语).
- ^ Jane Stevenson. Slash plays to Canadian Crowd. Toronto Sun. 2012-03-23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英语).
- ^ Slash on Closing the Book on Guns 'N' Roses at the Hall of Fame. Rolling Stone.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英语).
- ^ Metallica Want to Avoid "Drama of a Van Halen" at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duction. Rolling Stone. [201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英语).
- ^ Metallica Guitarist: 'Deep Purple Definitely Belongs in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Game'. blabbermouth.net. 2012-10-17 [2016-02-23] (英语).
- ^ Grow, Kory. Metallica's Lars Ulrich on the Rock Hall – 'Two Words: Deep Purple'. Rolling Stone. 2014-04-09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英语).
- ^ Chris Jericho huge Hall of Fame rant 2015. YouTube. 2015-10-19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英语).
- ^ 153.0 153.1 Sean Michaels. Roger Glover: Deep Purple 'ambivalent' over Hall of Fame call-up. 卫报. 2014-12-04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英语).
- ^ Deep Purple – Ian Gillan: 'I Don't Expect Heavy Rock's Finest To Get Knighthoods'. Contactmusic.com. 2013-05-19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5) (英语).
- ^ Nirvana, Kiss, Hall and Oates Nominated for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Rolling Stone. 2013-10-16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2) (英语).
- ^ Green, Andy. Readers Poll: 10 Acts That Should Enter the Hall of Fame in 2016. Rolling Stone. 2015-04-29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英语).
- ^ Vote for the 2016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ductees. Rolling Stone. 2015-10-18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英语).
- ^ NWA, Deep Purple and Chicago enter Hall of Fame. 英国广播公司. 2015-12-17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英语).
- ^ 159.0 159.1 Reed, Ryan. Deep Purple Singer: Rock Hall Band Member Exclusions Are 'Very Silly'. Rolling Stone. 2015-12-21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4) (英语).
- ^ Michael Gallucci. Ian Gillan Comments on Deep Purple's Decision to Perform With Current Lineup at Rock Hall Induction.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6-02-19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英语).
- ^ Greene, Andy. Deep Purple Guitarist Ritchie Blackmore Won't Attend Hall of Fame Ceremony. Rolling Stone. 2016-02-16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