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 |
---|---|
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和平县县城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33年 |
认定时间 | 1983年8月 |
外部图片链接 | |
---|---|
纪念碑外观(一) | |
纪念碑外观(二) |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是一座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这座纪念碑被认为是中国首座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念碑,旨在纪念50名在一·二八事变后抵抗侵华日军、籍贯和平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人(其中48人阵亡)。纪念碑在1933年5月由和平县捐款而建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遭到破坏,后在1985年列入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
[编辑]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引发一·二八事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猛烈抵抗日本进攻,成功拖慢日本侵略中国的进度,并激发全国军民对抗日本的斗志,但亦有不少兵员阵亡[1][2]。在阵亡军人当中,有48名官兵来自广东和平县,他们是由十九路军团长黄汉廷招募、在1931年冬季加入部队的青年人;这些阵亡官兵备受赞誉,被褒扬为“广东人、和平人的光荣”、“十九路军最有特色的一个团”[1]。
1933年5月,和平县各界发起募捐,买下阳明镇东山岭南坡的一座小山头,为这些籍贯和平县的烈士建造一座纪念碑;捐款运动一说由黄汉廷倡议,一说由和平县民众自发[1][3]。这座纪念碑被认为是中国首座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念碑;虽然阵亡的和平县军人有48人,但碑上共刻有50名和平县军人的姓名,其中有人并没有战死,被称为“活着的烈士”[1][2][3]。
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念碑上的碑文和附近的牌坊受到破坏,后已修复[4]。纪念碑在1985年列入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94年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于随后的1995年8月进行重修工程[2][4]。
结构
[编辑]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山岭南面的山岗,是一座高10米、基座宽2米、呈方塔形的尖顶石碑,外形像一柄刚从剑套拔出的剑;碑的表面由石米批荡而成,碑体则以青砖建成[1][4]。碑身的四面均塑有30厘米见方的行楷书体文字,北面书有“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字样,东、南、西面的文字则分别是“为民前锋”、“浩气长存”和“唤醒国魂”;基座四面镶嵌了石碑,这些石碑上刻有碑文和烈士姓名[1][4]。纪念碑四周有一道砖砌十字花围栏,位处一面宽200平方米的平台之中央位置,南北山脚各设有单门双柱牌坊[4]。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和平阳明镇两大烈士纪念碑:烈士豪情浩气长存. 和平县人民政府. 2009-01-05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3).
- ^ 2.0 2.1 2.2 罗秋云; 黄镜盼; 刘颂阳. 为民前锋 浩气长存——淞沪抗日和平县籍50烈士事略. 古邑客家. [2016-09-1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3).
- ^ 3.0 3.1 黄礼琪; 曾书泉. 中国第一座抗日纪念碑-广东和平十九路军纪念碑. 金羊网. 2016-05-28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 ^ 4.0 4.1 4.2 4.3 4.4 和平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南方网. 2015-04-10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