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武兰川桥
外观
淇武兰川桥 | |
---|---|
坐标 | 24°48′11″N 121°46′01″E / 24.803000°N 121.766917°E |
承载 | 台铁宜兰线 |
跨越 | 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带南河道) |
地点 | 台湾宜兰县礁溪乡三民村 |
官方名称 | 淇武兰川桥 |
维护单位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
上游桥梁 | 得子口桥(台9线)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丁字梁桥 |
宽度 | 双线桥梁 |
历史 | |
开通日 | 初建:1919年11月15日 扩建:1985年6月21日 |
地图 | |
台湾铁路管理局淇武兰川桥是中华民国(台湾)宜兰县礁溪乡三民村的一座铁路桥梁,位于宜兰线铁路礁溪车站与四城车站间,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带南河道),现役桥梁于1985年在旧桥原址重建。
沿革
[编辑]日治时期
[编辑]宜兰线铁路于1917年动工兴建,工程分别从路线的南(苏澳)、北(八堵)两端向中间施筑,在跨越得子口溪(番割田一带南河道)之处架设本桥,名第二番割桥,初期为木造桥梁,长105呎[1][注 1]。1919年11月15日,包含本桥在内的礁溪至宜兰路段通车[3],全区间单线铁路。
俟后,宜兰线于1924年12月1日全线通车,本桥在1938年以得子口溪的旧名“淇武兰川”[4]为据,改名淇武兰川桥[5][2]。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单线的宜兰线通车60年后,至1979年北回线铁路通车前,宜兰线即将成为衔接纵贯线及北回线的重要干线铁路,路线需求将大幅增加,预估原单线铁路会不敷使用,因此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80年7月起进行“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改建全线为双线铁路(已完成双线路段者除外)[6][7]。
本桥位在礁溪站与四城站间,该区间双轨工程于1985年6月21日通车[3][注 2],扩建后的新桥为1孔15.8米及2孔12.8米丁字梁桥[9],跨越得子口溪靠近番割田一带的南河道,于旧桥既有位置重建,目前使用中,扩建期间以下游侧一旁的临时轨便桥维持行车[9]。
电气化
[编辑]宜兰线电气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开工,分为八堵~罗东间与罗东~苏澳间两阶段施工。本桥电气化属第一阶段八堵~罗东间范畴,于2000年5月3日正式通电营运[10]。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一年報》(大正八年度). 台北市: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0年12月30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42。 [2021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27日) (日语).
- ^ 2.0 2.1 台湾铁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台湾)).
- ^ 3.0 3.1 〈礁溪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中文(台湾)).
- ^ 陳歆怡,〈【考古台灣】淇武蘭遺址 蘭陽平原的國家寶藏〉. 《经典杂志》214期. 2016年5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中文(台湾)).
-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各保线区. 《橋梁溝橋名稱訂正方ノ件》. 1938年,中华民国(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典藏。 (日语).
- ^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69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81年11月: 页358 (中文(台湾)).
- ^ 〈发挥北回铁路最大承运效果 宜兰线铁路加铺双轨 交通单位拟提前实施〉,《中国时报》,1979年2月10日,第2版(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73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85年10月10日: 350 (中文(台湾)).
- ^ 9.0 9.1 台铁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处. 《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資料(第一期)第伍冊〈大橋部分〉》. 出版年不详: 5-24-1/5-25-1〈淇武兰川桥及南蕃割桥新建部分〉 (中文(台湾)).
- ^ 杨永仁,〈东北干线再升级:宜兰线电气化〉,《铁道情报》138期,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2002年12月号,页11(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