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佛斯75毫米口径M1929高射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门曾作为瑞典防御工事的波佛斯75毫米口径M1929高射炮,但该炮已缺失炮管上部的散热器以及一些部件

波佛斯75毫米口径M1929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是瑞典波佛斯公司德国克虏伯公司工程师的帮助下研发的一种高平两用炮,在所有的运用者中,它存在着两种不同口径(75毫米、80毫米)而相同机械设计的版本。本炮设计经过改良后,成为日后知名的88毫米高射炮;除了瑞典自产之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也借由逆向工程仿制出四式7.5公分高射炮

发展历史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经验中,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时将高初速的中口径火炮改造成高射炮[1],专业设计的高射炮几乎没有。但是飞行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飞得更快且更高的飞机一直推陈出新,注定了需要更现代化的高初速火炮去抵御高空高速的威胁[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变更政体成为威玛德国,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不得开发高射炮等大口径先进武器[2][3];但是不甘坐以待毙的德国军方与厂商,秘密地将本国的先进工程团队移往国外另起炉灶,包括瑞典荷兰苏联境内都有着由德国人开办的人头公司或是传统公司底下编制着全德国人工程团队,波佛斯则是属于后者。

克鲁伯公司在1925年后秘密地与波佛斯公司合作开发高射炮,资金由威玛防卫军提供。[2];在瑞典的团队利用波佛斯的生产设备制造出两种原型炮:75毫米59倍径高射炮(7,5 cm Flugabwehrkanone L/59)、75毫米60倍径高射炮(7,5 cm Flugabwehrkanone L/60)。德国对测试结果并不满意,认为高射炮口径应该要更大、结构得更扎实才行[2][4],这也是88炮出现的滥觞[2][5];但是瑞典方坚持须开始量产[6]。所以虽然75毫米高射炮是88炮的原型,但机械结构上有很多的差别;唯一能确定其血统继承的关键是十字形射击炮架与类似的设计布局。

十字形炮架让高射炮可在360度任意方位开火[7],但是瑞典制高射炮并没有整合射击指挥计算机,使用者得另循途径采购,也因此没有复杂的操作步骤,容易使用;但某种意义来说,这样子的火炮比较适合军事科技较为原始的国家运用[7]

实战

[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前购入28门M1929高射炮、4具德国西门子公司150公分直径探照灯、蔡司公司制焦基线长度2米之测距仪、匈牙利伽马公司匈牙利语Gamma (gyár)制葛马高射机械计算机(Gamma-Juhász légvédelmi lőelemképző,中文称葛马指挥仪)、和相关的空中听音器,瞄准和指挥设备,在1934与1936年分两批次运达中国。28门炮以每连4门的方式组成6个高射炮兵连,在1937年与增购的Flak 18 37毫米高射炮苏罗通ST-5机炮、维克斯13.2毫米高射机枪共同编成国民革命军炮兵第四十一团,团长为前防空学校教育长李恒华,下辖5个营、17个连之大小口径防炮,担任首都南京的防空任务。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轰炸机开始向上海与南京的国军进行攻击,波佛斯高射炮主要布署在南京。

1937年8月15日,11架日军轰炸机来犯,当日是抗战爆发以来南京首次响空袭警报,部处在明故宫的M1929和其他小口径机炮击落一架和击伤数架,11月18日,4架日军九六式轰炸机来犯,M1929在统一指挥仪的指示下四炮齐发而击落了一架,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日机共轰炸南京达118次,当中有12架日机被M1929击落。

高庆辰所著《空战非英雄》中有段生动瞄述:“在轰炸机前方出现4个黑烟圈,不一会在轰炸机队后方又出现4个黑烟团! 跟着在轰炸机编队中间出现烟团,正想怎么少了1个,就看到其中一架轰炸机着火开始下坠...”

当国军撒出南京时,损失了4门波佛斯75毫米高射炮、15门20毫米苏罗通机炮、3门37毫米高射机炮。后续防空作战时军委会投入的波佛斯高射炮多只能凑齐20门,并继续用于保卫武汉和之后的重庆防空战;总计在八年抗战期间,M1929高射炮部队共投入7305次,共击落210架日机。日本从南京战场掳获自国军的M1929高射炮后运回国内进行技术分析,逆向工程仿制出日军四式7.5公分高射炮和五式战车炮;并搭配日本的九八式六吨牵引车使用,拖弋速度可达时速45公里。[8],并拥有快速放列的作战的功能。[9]

相关条目

[编辑]

使用国家

[编辑]
采购80毫米版本,主要布署于梅塔萨斯防线英语Metaxas Line[10]
最早的海外采购国,1929年采购了8门原型炮及早期机动测试版本,当时的机动版本运用的是双轮拖曳、重轴设计[11] 。芬兰将该炮代号称 76 ItK/29 B 及76 ItK/28 B(ItK-IlmaTorjuntaKanuunaan,防空炮)[11][12];在冬季战争前向英国维克斯采购M34 Vc机械式射击计算机[11]
1935年至1938年间,荷兰在东印度群岛荷兰皇家东印度军英语Royal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Army订购了52门稍加改进的80毫米50倍径高射炮(Luftvärnskanon m/36)。在这36门火炮中,有12门使用十字形炮架,其余的用于固定放置,大多数都是分批交货,然后在威尔顿·菲耶诺德工厂英语Wilton-Fijenoord组装。荷兰东印度群岛的部队部署这些火炮加强对重要港口的防御,防止日本入侵。

参考

[编辑]
  1. ^ 1.0 1.1 Chamberlain & Gander,第147-151页.
  2. ^ 2.0 2.1 2.2 2.3 Bishop,第152页.
  3. ^ Kaufmann,第138页.
  4. ^ Chamberlain & Gander,第158页.
  5. ^ Chamberlain & Gander,第154-155页.
  6. ^ Pataj,第423-425页.
  7. ^ 7.0 7.1 Bishop,第151页.
  8. ^ “日本の大炮” 竹内昭・佐山二郎共著 出版共同社 昭和61年p376
  9. ^ “日本の大炮”,竹内昭、佐山二郎共著,共同社,昭和61年p376
  10. ^ Kaufmann & Jurga,第423-425页.
  11. ^ 11.0 11.1 11.2 Valias,¶ "76 ItK/29 B, Bofors".
  12. ^ Valias,¶ "76 ItK/28 B, Bofors".

参阅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