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浚
外观
沈浚(490年—549年),字叔源,吴兴武康人[1][2],南北朝南梁官员。
沈浚是南齐散骑常侍沈宪的孙子,他自小博学多才,历任山阴、吴县、建康县令[1][2],之后入朝担任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太清二年(548年),侯景逼近建康,沈浚迁转为御史中丞,当时外援到达,侯景请求议和,朝廷准许;但和议完成后侯景得知城内疫病流行,就心怀不轨,迟迟不肯撤退[3][4]。数天后,皇太子萧纲命令沈浚到侯景处,侯景说:“天气已然热了,不是行军的时候。十万名士兵怎能离开,还是报效朝廷吧,你可以为我呈达皇上。”他回答:“将军你这番言论志在取得建康而已,城内的军粮还可以支撑一百天。你军队的粮食耗尽,而国家的援军聚集,十万名士兵的兵粮你如何供给?你说的这些话是不是想威胁朝廷?”侯景的横刃放在膝盖,怒目呼喝沈浚,沈浚严厉的责骂侯景:“阁下是朝廷大臣,举兵攻打朝廷,皇上赦免你无罪,和你结盟,但血酒未干你就已经反面。我沈浚六十岁了,担任天子使节,生死有命,怎会怕你这逆贼的刀剑!”不理睬侯景便离去。侯景说:“你真是称职!”但又怀恨在心,在打败张嵊后就找来沈浚杀害[5][6]。
引用
[编辑]- ^ 1.0 1.1 《梁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四十》:沈浚字叔源,吴兴武康人。祖宪,齐散骑常侍,齐史有传。浚少博学,有才干,历山阴、吴、建康令,并有能名。
- ^ 2.0 2.1 《南史·卷三十六·列传二十六》:宪孙浚字叔源,少涉学有才干,仕梁历山阴、吴、建康三县,并有能名。
- ^ 《梁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四十》:入为中书郎、尚书左丞。侯景逼京城,迁御史中丞。是时外援并至,侯景表请求和,诏许之。既盟,景知城内疾疫,复怀奸计,迟疑不去。
- ^ 《南史·卷三十六·列传二十六》:太清二年,累迁御史中丞。时台城为侯景所围,外援并至,景表请和,求解围还江北。诏许之。遣右卫将军柳津对景盟歃。景知城内疾疫,稍无守备,因缓去期。城内知其背盟,复举烽鼓噪。
- ^ 《梁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四十》:数日,皇太子令浚诣景所,景曰:“即已向热,非复行时。十万之众,何由可去,还欲立效朝廷,君可见为申闻。”浚曰:“将军此论,意在得城。城内兵粮,尚支百日。将军储积内尽,国家援军外集,十万之众,将何所资?而反设此言,欲胁朝廷邪?”景横刃于膝,暿真目叱之。浚正色责景曰:“明公亲是人臣,举兵向阙,圣主申恩赦过,已共结盟,口血未干,而有翻背。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刀乎!”不顾而出。景曰:“是真司直也。”然密衔之。及破张嵊,乃求浚以害之。
- ^ 《南史·卷三十六·列传二十六》:后数日,景复进表请和,简文使浚往景所。景曰:“即日向热,非复行时,政欲立效求停,君可见为申闻。”浚曰:“大将军此意,意在得城。下风所闻,久已乏食,城内虽困,尚有兵粮。朝廷恐和好乖贰,已密敕外军:若台城倾覆,勿以二宫为念,当以死雪耻。若不能决战,当深壁自守。大将军十万之众,将欲何资?”景横刀于膝,瞋目叱之。浚乃正色责景曰:“河南王人臣,而举兵向阙。今朝廷已赦王罪结盟,口血未干,而复翻背。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使也,奉命而行,何用见胁。”径去不顾。景叹曰:“是真司直也。”然密衔之。又劝张嵊立义,后得杀之。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