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芬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9月6日) |
汪桂芬(1860年—1908年)[注1],清末京剧老生演员,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又号叔坪、晏亭,小名惠成。晚年信佛,自号德心大师,绰号汪大头、八不见。安徽潜山人。生于北京。
父汪年保(汪年宝)系春台班著名武生。汪桂芬因额广,人称“汪大头”。汪桂芬七岁起入春茂堂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兼老旦,十四岁起先后入三庆班、四喜班演出,得程长庚、王九龄的教益。十九岁倒嗓后,投樊景泰门下改任场面(即乐队演奏员),为程长庚操琴。对程长庚的唱腔、说白演技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程长庚故去后,光绪六年(1880年)汪桂芬嗓音恢复,弃琴改唱,出演老旦,一鸣惊人。于光绪八年(1882年)应聘在“春台班”演出,颇受欢迎,有“长庚再世”之誉。数年后名满京华。唱法宗程而有所改变,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京剧老生“后三杰”、“新三鼎甲”。
光绪十六年(1890年),汪桂芬到上海,在大观园、天福园等处演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返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选入清廷升平署。任清朝“内廷供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3日,汪桂芬逝世。曾居住在北京市宣武区大外廊营、迟家胡同(今属永安路),东城区干面胡同。
作品
[编辑]代表作有《取成都》、《文昭关》、《长亭会》、《战长沙》、《让成都》、《华容道》、《天水关》、《捉放曹》、《龙虎斗》,还有一部分老旦戏,如《打龙袍》、《钓金龟》、《游六殿》等。
传承
[编辑]汪桂芬嗓音雄劲沉郁,行腔朴实无华,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即“头腔共鸣”),发音吐字饱满,唱腔激越,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感。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汪派”。汪桂芬能戏很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他在表演艺术上文武兼长的多方面的才能。
汪派传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凤卿,老旦谢宝云、花脸刘永奎也曾学于汪桂芬。私淑者有汪笑侬、刘叔度、刘贯一等。
备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
- ^ 沈达人. 近现代戏曲史论批评家丛谈.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1-10: 140. ISBN 978-7-104-05108-4.
- ^ 王瑶卿; 钮骠. 王瑶卿批《伶史》辑录考略. 古瑁轩剧谭.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21-05: 184. ISBN 978-7-200-13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