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权变理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权变理论是一种组织理论,它声称没有最好的方法来组织公司、领导公司或做出决策。相反,最佳行动方案取决于(取决于)内部和外部情况。权变领导者可以灵活地选择和简洁的战略,以适应组织运行中特定时期的情况变化。[1]

历史

[编辑]

领导力的权变方法受到早期两个旨在确定有效领导行为的研究项目的影响。在 1950 年代,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以衡量各种组织环境中可能的领导行为。尽管最初根据这些问卷确定了多组领导行为,但有两种行为被证明是有效领导者特别典型的行为:体贴的领导行为,包括建立良好的融洽关系和人际关系,以及对下属表示支持和关心,以及引发结构并提供结构(例如,角色分配、计划、日程安排)以确保任务完成和目标实现的领导者行为。

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人员在组织中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收集了团队生产力的衡量标准,以评估有效的领导行为。芝加哥大学出现的领导行为类别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确定的考虑和发起结构行为相似。然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这些领导行为称为“关系导向行为”和“任务导向行为”。1964 年,罗伯特·罗杰斯·布莱克简·斯里格利·莫顿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研究方向,表明有效的领导者在这两种行为上得分都很高(参看管理方格理论[2]。他们认为,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等理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忽视了管理风格和组织结构受到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即权变因素。对于领导或组织而言,不可能有“一种最佳方式”。

从历史上看,权变理论一直试图对通常与不同技术相关或最适合使用不同技术的形式结构进行广泛概括。该观点起源于 Joan Woodward 的著作,他认为技术直接决定了组织属性的差异,例如控制幅度权力集中以及规则和程序的形式化。[3]

权变方法

[编辑]

弗雷德·爱德华·菲德勒描述了两个主要因素如何促成有效或成功的领导,并指出它们是“领导者的个性和情况赋予领导者权力、控制和影响的程度”。[4] 领导人格可以分为领导者的两个主要动机学派。[5] 领导者可以是任务驱动型的,也可以是关系驱动型的。[6]菲德勒建议个人确定他们的动机偏好的方式是通过“最不喜欢的同事”分数评比。[7] 菲德勒所说的决定成功的第二个方面是具体情况以及领导者对他们行动结果的控制程度。[8]

Gareth Morgan 总结了相关概念的主要思想:[9]

  • 组织是开放系统,需要精心管理以满足和平衡内部需求并适应环境
  • 没有一种最好的组织方式。适当的形式取决于一个人正在处理的任务或环境的种类
  • 管理必须首先关注实现一致性和良好匹配
  • 不同类型的环境需要不同类型或特性的组织

菲德勒的权变模型侧重于组织领导权的权变模型。该模型包含领导风格与形势有利程度之间的关系。Fiedler 开发了一种衡量领导者风格的指针,称为最不喜欢的同事(英语:Least Preferred Co-worker)。[10] 该测试包括16至22个项目,他们将按照1到8的等级评分,因为他们认为与他们一起工作最困难的同事。高分表示应试者在风格上是相关的,低分表示应试者在风格上更注重任务。菲德勒根据经验得出的三个维度描述了情境有利度:

  1. 领导—成员关系:如果领导被下属普遍接受和尊重,则领导关系高
  2. 任务结构的程度:如果任务非常结构化则高
  3. 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如果大量的权威和权力被正式授予领导者的职位,则该权力很高

如果所有这三个维度都很高,情况对领导者有利。

如何应用菲德勒的权变模型:[11]

  1. 分析领导风格—此信息可以通过完成最不喜欢的同事量表获得。低分表示任务导向的领导者,高分表示关系导向的领导者
  2. 使用经验推导的维度来描述情况
  3. 决定哪种领导风格最好—这主要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哪些特征低下、无组织或差,因此最合适的领导者可以进来并在这种情况下使该特征更好

William Richard Scott 表示“最佳的组织方式取决于组织必须与之相关的环境的性质”。[12] Paul R. Lawrence、Jay Lorsch 和 James D. Thompson 等研究人员的成果补充了这一说法。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权变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们的结构权变理论是 1970 年代大部分时间里组织结构理论的主导范型。Johannes Pennings 提供了一项主要的实证检验,他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结构和绩效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Pennings 对零售经纪办公室样本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将其市场环境的各个方面(例如竞争力、变化和慷慨)与组织安排(例如决策模板、权力分配)并行分析可能对绩效产生的影响。虽然办公室的结构属性对绩效有很大影响,但“权变”的证据并不那么明显。[13]

可以得出结论,在管理或做事上没有“最好的方法”或方法,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处理、管理和解决相关问题。[14] 管理和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时不时地包含异常或挑战,这需要“适应性”和“情境”的解决方案,以克服或解决有关的问题或问题。[15] 其他情况或偶然因素是“客户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政府政策或法律的变化、环境变化或气候变化等”。

权变理论的优势

[编辑]

权变理论的第一个主要优势是它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16] 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证明了基于各种试验和研究的理论是可靠的。权变理论也很有益,因为它通过说服个人考虑情境对领导者的各种影响,拓宽了对领导力的理解。权变理论的另一个优势是它的预测性,它提供了对在特定情况下最有效的领导者类型的理解。它表明领导者不必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并且在特定情况下领导者可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17]

相关论述

[编辑]

信息技术的投资战略方面,有关论点被称为校准战略(英语:Alignment approach),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投资必需要能配合、支持组织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才能提升组织的绩效与竞争优势。[18]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牛涵铮; 江永淞. 管理學 Management 2/e. 全华图书. 2015年5月: p.2–21. ISBN 9789572198292. 
  2. ^ Blake, R., & Mouton, J. (1964). The Managerial Grid The Key to Leadership Excellence. Houston, TX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 References -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www.scirp.org.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3. ^ Woodward, Joa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H.M. Stationery Office. 1958. ISBN 978-0-11-470117-8 (英语). 
  4. ^ Fiedler, F. E. (1993). The contingency model: 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In Matteson and Ivancevich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pp. 333-345).
  5. ^ Fiedler, F. E. (1993). The contingency model: 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In Matteson and Ivancevich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p. 334).
  6. ^ Fiedler, F. E. (1993). The contingency model: 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In Matteson and Ivancevich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p. 334).
  7. ^ Fiedler, F. E. (1993). The contingency model: 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In Matteson and Ivancevich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pp. 334-335).
  8. ^ Fiedler, F. E. (1993). The contingency model: 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In Matteson and Ivancevich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pp. 335).
  9. ^ Morgan, Gareth. Images of Organization. SAGE Publications. 2006-04-15. ISBN 978-1-5063-5472-9 (英语). 
  10. ^ The Contingency Model--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Business, Vol. 3, No. 4 (Autumn 1978) pg 65-80
  11. ^ Fiedler, Fred E., (1993). The Contingency Model: New directions for leadership utilization. In. Matteson and Ivancevich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12. ^ Scott, W.R.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需要免费注册.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81. ISBN 9780136419778. 
  13. ^ The Relevance of the Structural-Contingency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uthor(s): Johannes M. Pennings Sour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20, No. 3, (Sep., 1975), pp. 393–410
  14. ^ E. Friedberg (1997): Local Orders. The Dynamics of Organized Action. Greenwich, CT: JAI Press. See chapter 6.
  15. ^ Jeong Chun Hai @Ibrahim, & Nor Fadzlina Nawi. (2012). Principl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laysian Perspectives. Kuala Lumpur: Pearson Publishers. ISBN 978-967-349-233-6
  16. ^ Peters, Lawrence H.; Hartke, Darrell D.; Pohlmann, John T. 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 An application of the meta-analysis procedures of Schmidt and Hunt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03, 97 (2). ISSN 1939-1455. doi:10.1037/0033-2909.97.2.274 (英语). 
  17. ^ Northouse, Peter. Contingency Theory.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shing. 2007: 74–87. 
  18. ^ 林东清. 信息管理:e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台北市: 智胜文化. 2010 ISBN 957-729-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