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梁友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友兰
梁友兰(约于1940年拍摄)
出生1904年12月29日
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
逝世1973年2月13日(1973岁—02—13)(68岁)
印尼雅加达
民族印度尼西亚华人客家人
职业作家、记者、历史教师

梁友兰(1904年12月29日—1973年2月13日),印尼名尤努斯·努·阿里夫(印尼语Junus Nur Arif),印度尼西亚(印尼)华裔作家、记者、历史教师。

生平

[编辑]

1904年12月29日生于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雅加达[1],父亲是客家人,祖籍中国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从事蜡染业,家境富裕[2]。他在完成小学课程后选读飞机维修课程(当时东印度群岛从事飞机维修的人不多),至1924年毕业,另一方面他也接受私人补习,学习华文[3]。然而梁友兰毕业后,父亲离世,母亲被骗出工厂,因此无法加入飞机维修工业,于是他委托同学的父亲刘玉兰帮忙,加入《竞报》,担任记者,并于1928年至1934年期间担任该报主编[2]

1934年,《竞报》进行内部重组[4],之后梁友兰调任《新报》主编,这家报社同样位于巴达维亚,立场非常亲中。随后,他把《新报》的报导重点放在文化内容,同时避免报导文章渗入政治色彩[2]。这时,他一方面为《东印度指南》(De Indische Gids)等荷兰文期刊和《中国学报》(The China Journal)等英文期刊撰文,介绍华人马来文学等事物[5],另一方面又参加中华会馆,担任第三秘书,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39年中华会馆庆祝创立40周年时,梁友兰等人参与纪念特刊的编务[1][2]

1942年2月日本占领东印度群岛,在爪哇岛马都拉岛拘禁梁友兰等至少542名华人[2][6],把他们关进位于雅加达南部的武吉杜利集中营,后来又转移到西冷芝马墟,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印尼宣布独立之后才释放他们。梁友兰在1946年发表回忆录《日本集中营生活纪实》,讲述自己被拘留在集中营的经历;汉学家欧阳春梅指出,其他战俘撰写的回忆录并没有那么详细,所以这本书是珍贵的历史纪录[7]

获释后梁友兰重返雅加达,复任《新报》主编(该报曾于日占时期停刊,3年后恢复运作),至1958年卸任[1],并于1947年创办家庭杂志《五色》(Pantja Warna),主持杂志编务,至1956年为止[5]。他在1950年代末期入读雅加达师范学院(现雅加达国立大学),主修历史。及至1963年,他已经成为雅加达师范学院的历史系讲师,并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选译《三国演义》、《花木兰》、《封神演义》等中国文学著作。1965年之后,他也开始撰文介绍印尼的荷兰人社群[8]

梁友兰一直从事写作,直至1973年2月13日逝世为止[1][8]

作品选录

[编辑]

据欧阳春梅所述,梁友兰一生曾撰写差不多200部作品,绝大多数作品与印尼的华人社群有关[9],当中包括[1]

  • 《吧城中华会馆40周年特刊》(Riwayat 40 Taon T.H.H.K. Batavia,1940年)
  • 《日本集中营生活纪实》(Dalem Tawanan Djepang,1946年)
  • 《中国文明一瞥》(Peradaban Tionghoa Selajang Pandang,1961年)
  • 《印华文学》(Sastera Indonesia-Tionghoa,1962年)
  • 《三国故事精华》(Punjtak-puntjak Kisah Tiga Negara,1963年)
  • 《中国文学一瞥》(Sastera Tiongkok Sepintas Lalu,1966年)

脚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JCG, Nio Joe Lan.
  2. ^ 2.0 2.1 2.2 2.3 2.4 Sidharta 2008,第xiv页.
  3. ^ Suryadinata 1995,第184页.
  4. ^ Suryadinata 1995,第6页.
  5. ^ 5.0 5.1 KPG, Nio Joe Lan.
  6. ^ Setiono 2008,第530页.
  7. ^ Sidharta 2008,第xv页.
  8. ^ 8.0 8.1 Sidharta 2008,第xvii页.
  9. ^ Sidharta 2008,第xiii页.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