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录
《东华录》,共三十二卷,清初编年体断代史,由清朝蒋良骐编撰。起自清太祖发祥长白山,迄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前后六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故又称《六朝东华录》,内容按年月日顺序排次,此书编纂成于乾隆年间,最初仅以抄本形式流传。
成书经过
[编辑]蒋良骐在国史馆时,得以遍阅清代历朝实录,掌握许多宫廷秘闱,就《清实录》、红本等书,边读边抄,将资料逐年编排,“凡朝章国典庆礼大政,与列传在关合者”,有时会用纪事本末体。因国史馆当时设在东华门内,因此书名为《东华录》。《东华录》掌握许多宫廷深闱,孟森考证蒋良骐当时所见的“实录”与后来的“实录”内容上有不同之处,后来的“实录”有大量的删削动作,故“蒋录”多载有“实录”所不载的内容[1]。如顺治元年史可法答多尔衮书,蒋录据原札录书,而“实录”却未记载。又如记载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来到皇宫内院”,则“实录”不可能记载。蒋良骐不仅抄录“实录”,有时还加入其它史料,如康熙二十七年,御使郭琇参劾大学士纳兰明珠,《清圣祖实录》没有收录参劾文,此文则由蒋良骐从郭琇的《华野集》中辑出。又如永历桂王朱由榔致吴三桂书,许三礼劾徐干学之事,皆实录所不载。
流传刊本
[编辑]《东华录》在嘉庆年间有多种抄本流传[2],道光时始有刻本。因手民辗转抄录,错讹甚多,有时一页就有十处错误,有些是作者本身的失误,如刻本卷十三有三处将“包衣大”写成“包衣人”,刻本卷十三、十四将靳辅误植为“勒辅”竟有二十多处。奕赓称“鱼鲁豕亥,不堪寓目”。
东华录续编
[编辑]光绪年间,王先谦仿蒋氏抄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史料,辑为《东华录续编》,凡二百三十卷。由于之前蒋录失于简略,王先谦对“蒋录”则重新加以详编和补充,光绪十年(1884年)成书,共一百九四卷,合称《九朝东华录》,王先谦本人再辑咸丰、同治朝《东华录》各一百卷,合称《十一朝东华录》,因天聪、崇德皆为清太宗年号,故有的刻本也称为《十朝东华录》。故,“王氏东华录”分为《东华录》一百九四卷,《东华录续编》二百二十卷,咸丰《东华录》一百卷,同治《东华录》一百卷,共六百二十四卷。王录虽后出,但亦有不及蒋录之处,御史彭鹏两疏纠弹李光地,出自蒋录,而王录缺载。后潘颐福又辑咸丰朝《东华录》,凡六十三卷。朱寿鹏再辑光绪朝“东华续录”二二○卷。台北文海出版社于1963年,将王录和朱录合印,名曰《十二朝东华录》。
注释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 陈捷先:蒋良骐及其《东华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