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R·亨特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東尼·杭特)
Anthony Rex Hunter | |
---|---|
![]() Anthony Rex Hunter | |
出生 | (1943-08-23) 1943年8月23日(81岁) 英国肯特郡阿什福德 |
国籍 | ![]() |
母校 | 剑桥大学 |
知名于 | 激酶 |
奖项 | 沃尔夫医学奖 (2005) 唐奖 (2018)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生物学 |
机构 | 索尔克研究所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安东尼·雷克斯·亨特(英语:Anthony Rex Hunter,1943年8月23日—),英裔美国生物学家,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教授。 他于2018年荣获唐奖生技医药奖。
生平
[编辑]他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从1971年到1973年,他是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助理。他于1975-78任助理教授,1978年至1982年任副教授,1982年起任教授,自2008年以来任索尔克研究所的癌症中心主任。[1]
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酪氨酸磷酸化是一个基本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以响应生长因子刺激,以及活化的致癌蛋白酪氨酸激酶可导致酪氨酸磷酸化的失调,[2]这是细胞的恶性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参考资料
[编辑]- ^ Tony Hunter FRS. Debretts. [18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15日).
- ^ Hunter, Tony. Tony Hunter: kinase king. Interview by Ruth Williams. J. Cell Biol. May 2008, 181 (4): 572–3. PMC 2386096
. PMID 18490508. doi:10.1083/jcb.1814pi.
永续发展奖 |
|
---|---|
生技医药奖 | |
汉学奖 | |
法治奖 |
|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获得者 |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隐藏分类: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oogle Schola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