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人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8月29日) |
斐济人 | |
---|---|
总人口 | |
约50万人 | |
分布地区 | |
斐济 | 475,739[1] |
澳大利亚 | 19,173 |
美国 | 10,265[2] |
新西兰 | 7,000 |
英国 | 超过4,500[3] |
语言 | |
斐济语, 英语 |
斐济人(Fijians)是斐济群岛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美拉尼西亚。土著斐济人确切起源是未知的,但被认为在大约3500年前抵达斐济西部美拉尼西亚。其后,他们陆续移动到其他周围的岛屿,包括罗图马以及与其他波利尼西亚的住民一起住在东加和萨摩亚。斐济人主要属澳大利亚人种及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并混有波利尼西亚类型的若干特征;他们的外型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头颅较长。
截至2005年,斐济人占斐济共和国人口总数超过一半。斐济共和国其他民族包括印度人、罗图马人、和少数民族共同体,包括欧洲白种人、中国人、其他太平洋岛民。昔日,斐济人受Bose Levu Vakaturaga(大酋长委员会)通过的法律所治理;现在,大酋长委员会由全国14个省选出55名当地斐济酋长所组成,该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讨论斐济国家相关事务,亦负责任命斐济总统。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斐济人为大洋洲西南部斐济群岛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斐济,其次为邻近的澳洲、新西兰,以及与其殖民历史背景相关的英国、美国。 人口总数约五十万人,其中四十七万余人分布在隶属于斐济共和国的斐济群岛。斐济共和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人口86.8万,其中57%为斐济人,37%为印度人,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5%,主要包括罗图马、华人、其他太平洋岛国人、欧洲裔人和欧裔混血。
斐济语、印度斯坦语及英语并列为斐济共和国官方语言,斐济人多使用斐济语与英语。其中,英语和印度斯坦语皆由英国殖民者所引入,印度斯坦语是居住在斐济的印度族裔的主要语言,而斐济语则是斐济本民族的语言。 斐济语是斐济人的语言,分多种方言,属于南岛语系。与同属南岛语系的美拉尼西亚语族较为接近,但由于长期与波利尼西亚民族接触,因此也受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中的东加语的影响。斐济语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创文字,基本语序为VOS。
地理环境
[编辑]斐济人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斐济群岛。斐济群岛由330个岛屿所组成,其中一半为无人岛,而人口主要分布在维提岛和瓦努阿岛,占全国人口的87%。 斐济总面积(含海域面积)为194,000平方公里,其中10%面积为陆地。斐济包含322个岛屿,主要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最大的岛屿为维提岛与瓦努阿岛,首都苏瓦位于维提岛上。
历史沿革
[编辑]斐济人被认为于大约3500年前(公元前15世纪)自新赫布里底群岛迁入,抵达斐济西部美拉尼西亚。大约公元前500年,东方邻近的萨摩亚人及汤加人等其他移民到来,与斐济人有密切交往,尤其与汤加人积极贸易,更于东斐济群岛成为汤加国王之附庸。萨摩亚人及汤加人来到斐济群岛的特别原因之一,是为了建立Drua(大型双体独木舟),因为他们自己的岛屿缺乏木材。斐济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在美拉尼西亚地区居于最高水平,18世纪末形成若干部落联盟(或称王国),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1874年受英国统治后,曾多次进行武装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于1970年10月10日获得独立,国名“斐济”。在近百年殖民统治期间,斐济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通用英语,并有4%的人混有欧洲人血统。1879年印度人作为英国的合同工进入后,斐济人又受印度文化影响。
1972年,施行斐济共和国宪法。1987年发生两次军事政变,诉求断绝与英国君主制的联系。另一方面,斐济国内长期存在斐济人与印裔冲突对立的民族问题。在斐济,斐济人为原住民,其人口占国家人口总数超过一半,政治、经济地位也相较于其他民族高。民族问题引发多次大大小小的政变,也多次修改宪法;种族的压迫与不平等,造成长时间政治和民族动乱。2008年,公布拟议人民变革和平进步宪章(People's Charter for Change, Peace and Progress),该提议旨为斐济的所有公民,不论其种族,皆改称为Fijians。因为之前用Fijians不表示一个国籍,而是专指土著斐济人;斐济共和国的公民被称为Fiji Islanders(斐济岛民)。而该提案将把土著斐济人从Fijians改成iTaukei,在斐济语即为土著斐济人(indigenous Fijians)之涵义。内阁的会议在2010年6月30日批准新法律,所有书面、法律用词及官方文件中指斐济原始本地居民时,将斐济土著替换为iTaukei,现所有斐济公民被称为Fijians。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传统部落组织
[编辑]每个村落(village)由数个家族、血缘亲属(称Tokatoka [4])所组成,而各村落又为氏族(Mataqali[4])的一部分,多个氏族形成部族(Yavusa[4][5] ),几个邻近的部族则会隶属于一个大型宗族联盟或邦联(Vanua[4]),邦联并非通过血缘或传统关系,而是由政治因素所形成,或在战争中有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形成联盟。Asesela Ravuvu博士用以下文字描述Vanua:
他们称这里是表现灵魂或人类型式的实际环境,他们也属于这里。土地是人们的物质或地理实体,赖以生存……作为一个群体的依赖。土地因此是自我的延伸,同样地,人是土地的延伸。土地因没有人们而变得无用、毫无生气,就像人们没有土地使他们赖以为成长茁壮,而变得无助、感到不安全感。
大酋长会议
[编辑]宗族联盟(Vanua)是由一名大酋长(Turaga itaukei[6])所领导,也就是从最显赫家族选出的领袖。 由于斐济独立后,西方民主制度不容易被斐济人所接受,因此仍保留酋长制的治理,在现今斐济社会中称大酋长会议。 斐济人的传统社会组织由血缘家族组成氏族,数个氏族组成部族,邻近地区的部族再形成宗族联盟,再由数个宗族联盟联合组成三个酋长邦联,在中央的大酋长会议统辖所有的斐济人(斐济原住民)事务。斐济宪法赋予大酋长会议有任免总统、副总统,并提名14席参议员(参议院共32席议员)的职权,政府任何有关原住民的法案或修法,必须获得这14席中的9席连署才能形成提案。因此,斐济人传统的酋长制度保留至现今,且有实权保护斐济人的权利。[7]
家庭与婚姻
[编辑]亲属制度在斐济传统社会是非常核心的部分,因此婚姻是重要且必需的。传统婚姻由男方的父母以及他所隶属的氏族(Mataqali)当中之高级成员安排,婚姻用来建立两个部族之间的关系。 Asesela Ravuvu在他的书中The Fijian Way of Life(1983,45页)指出:“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群体的‘婚姻’,这两个群体因此有了社会和经济上的关联。”Megan Lee亦在论文Life in a Fijian Village中提及:“女人和男人被作为工具,以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分别来自两个群体的男人和女人之间透过婚姻关系,没有产生社会或经济连结是少见的。婚姻常被用来强化两个群体间好几代的关联。”
另外,私奔已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它确实会导致妻子和公婆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发生私奔的情况,必须执行Bulubulu仪式(意即“埋葬”)。私奔行为被认为是丈夫犯了盗窃行为,因此需要执行Bulubulu,而妻子不能回到她的村落直到执行此仪式。
产业与生活
[编辑]农业
[编辑]现今大约有70%斐济人是农民,农作物包括芋头、椰子、可可豆、木瓜、各类水果和蔬菜、卡瓦(卡瓦醉椒)和稻米。
建筑
[编辑]斐济人常用芦苇来编织房屋墙壁[8]。
苏禄
[编辑]不论男女,耳朵上戴朵花是常见的打扮,将花戴在左边表示未婚,戴在右边则代表已婚。除了戴花,斐济人不论男女皆穿着裙子,称为sulu,是斐济的传统服饰,以至膝下或脚踝不同长度的布裹住臀部和腿部,并绑在腰部固定。女性日常穿的sulu叫做sulu-i-ra,而男性平日穿的则称sulu vakataga。在斐济,sulu作为斐济人民族身份的识别与认同。
玛西
[编辑]传统的服装玛西(masi,或称Tapa cloth)是一种树皮布,以桑树树根剥下的树皮,纤维放置在一个木制的矮凳或在任何平坦坚硬的表面,经过木棒反复敲打、折叠后洗涤制成,阳光下干燥后摸起来质感像纸张,以土褐色和黑色的染料拓印花纹。 玛西制成的布可以作为房屋里的装饰或布置各种仪式,例如包裹医院的新生婴儿、装饰棺材等等,常用来制成服饰穿着于正式场合,如婚礼、祝寿、传统庆典和典礼上。不论男女皆以带子系于腰身,下摆成放射状开展。
卡瓦
[编辑]在斐济称阳高那(Yaqona,也被称为卡瓦Kava),阳高那是一种辣椒作物。其作法为将根和茎进行洗涤,充分干燥后捣碎成粉末,与水混合并用绸布过滤。阳高那是斐济古老最重要的仪式,昔日为酋长和长老才能主持仪式;而现在广泛用于家庭、朋友聚会,或迎接宾客、商业行为等等,为斐济社会中重要的社交礼仪。阳高那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乡村和城市地区,并在所有社会地位和各行各业,饮用卡瓦被用于对客人表示热情。
塔布娃
[编辑]塔布娃(Tabua)的是鲸鱼的牙齿,在礼仪中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礼物[9],牙齿数量越多表示越贵重。在斐济社会中,鲸的牙齿被认为是神圣的。
信仰与节日
[编辑]斐济人的宗教起初在19世纪前可分为万物有灵的泛灵论和萨满教两种系统,而传统的占卜也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19世纪欧洲基督教传教士来到斐济,斐济人因此受到基督教化。1874年随着大英帝国的殖民,基督教信仰逐渐取代旧宗教而获得主导地位。基督教在当地成为主要信仰的宗教,各种基督教教派中,绝大多数斐济人信仰循道宗。也有少数斐济人信仰东方宗教,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
宗教 | 斐济人人数 |
---|---|
英国国教 | 2,508 |
使徒教会 | 2,237 |
神召会 | 24,717 |
浸礼宗 | 695 |
天主教 | 52,163 |
圣母圣心爱子会 | 5,149 |
福音派 | 618 |
耶和华见证人 | 4,815 |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 | 2,253 |
循道宗 | 261,972 |
长老宗 | 105 |
救世军 | 628 |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 19,896 |
基督教其他教派 | 12,624 |
雅利安社 | 44 |
Kabir panth | 43 |
Sanātanī | 551 |
实谛·赛·巴巴 | 7 |
印度教其他教派 | 219 |
阿赫迈底亚 | 18 |
逊尼派 | 175 |
其他穆斯林 | 131 |
巴哈伊信仰 | 389 |
儒家 | 8 |
其他 | 61 |
无神论者 | 1,549 |
资料来源:斐济统计局人口普查(2007)[10]
由于政府承认各种宗教信仰,斐济有许多假日,如基督徒的复活节和圣诞节、印度教徒的屠妖节、和穆斯林的开斋节。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后,导致斐济人所遵循的旧宗教及某些传统被禁止,但重要的斐济仪式仍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是崇拜。节日在斐济反映该国的文化多样性,各个主要宗教都有假期专门属于该信仰的教徒。
艺术与文学
[编辑]手工艺
[编辑]斐济人的手工艺品反映其对于波里尼西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传统的继承。按照传统,男子和女子的手工艺是不同的。
斐济妇女善于制陶,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陶器风格,例如位于坎达武岛的Na lotu村,其陶器以严谨、精致的制作而闻名。斐济人的玛西(masi,又称Tapa cloth)也是妇女擅长的手工艺,以桑树树皮作成像纸张的布,上面绘有各种传统象征性的图案。维提岛上南部海岸Vatuelele是著名生产玛西的地点。大多数斐济的垫子、席子是从露兜树的叶子所制成,将叶子取下并以水煮沸,接着在阳光下晒干。大多数垫子会镶上醒目的装饰和颜色鲜艳的羊毛,而不同的垫子用于不同场合,有的在正式场合作为礼物,如婚礼。
传统斐济男人最常见的手工艺为雕刻,用于简单设计的实用物品。昔日男性投入大量的精力制作、装饰武器,现今多用于观光目的,不再是斐济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技艺。自古以来,斐济人的独木舟(Drua)为一重要手工艺,在欧洲人入侵前的早期历史中,航道的掌控对于大洋洲的文明来说是一重要和决定性的目标,斐济人因此制作数百个强大的独木舟,在战争中取得优势。[11] 只有男性能建造独木舟,而现今许多独木舟建筑技术已经遗失,也失去实际用途,仅保留其艺术价值。
米克舞
[编辑]传统斐济人的歌舞形式,融合了女人的坐姿舞和扇子舞(seasea),以及男子的战士舞、茅舞(meke wesi)。古时候,meke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神谕,表演者在表演前会进入恍惚状态而创作出meke。昔日的meke通常用以叙述一个重要事件,如战争,因此meke蕴藏着斐济人的口述历史;而现今,meke如同一个桂冠诗人写诗祝颂国家的事件一般,用以庆祝或为艺术的表现。 现在meke在斐济语中,广义地指称所有传统风格的舞蹈形式。
走火
[编辑]走火(fire walking)是斐济著名的传统仪式,现亦发展为表演艺术。其来源为传说本加岛(Beqa)上的萨瓦雾(Sawau)族人有着可以操纵火的能力,就算踩在炙烫的石子上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12]这个天赋保有至今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观光客观赏,而酋长的嫡系后裔现今仍在走火仪式时担任祭司。走火仪式会在濒海的草地上挖一个土坑,土坑中放置燃烧中的木炭,在木炭上铺着一层卵石。卵石被烧得通红后,斐济男人随着鼓声赤脚走上卵石,并在石头上起舞,如今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
文学
[编辑]最初的出版物是雷蒙德·皮莱(Raymond Pillai)与苏布拉马尼(Subramani)的短篇小说合集,出版于二十世纪六〇年代末期,这本书以英语写作;另外,皮奥·马诺阿(Pio Manoa)诗选,使用英语和斐济语着成。而1970年国家独立之后,斐济的书面文学才正式出现。[13] 1968年,位于斐济首都苏瓦的南太平洋大学创办,以此激发了斐济文学乃至太平洋岛国文学的蓬勃发展。1973年,大学内开始出版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杂志《太平洋岛国月刊》(Pacific Islands Monthly)。斐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萨腾德拉·南丹(Satendra Nandan),他既写诗又写小说,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受伤的海》(The Wounded Sea)于1991年出版。斐济诗人苏德希·米什拉(Sudesh Mishra)在诗歌中融入了印度古典诗歌的元素,并在英语写作中使用了印地语和斐济语词汇。他的诗集包括《Tandava》(1992)和《Rahu 》(1997)。斐济当代剧作家、导演拉里·托马斯于1998年创作的剧作《周年纪念礼》(The Anniversary Present)被称为是创造性地发展了“斐济英语”。约瑟夫·瓦拉莫(Joseph Veramo)是斐济当代小说家,他的作品有《走过街巷》(Moving Through the Streets 1994)、儿童文学作品《鲨鱼》(The Shark)、《黑色弥撒亚》(Black Messiah),他的小说集出版于1989年。
现况
[编辑]2008年,政府提出希望扩增宪法,重建斐济为一个“无关种族、文化蓬勃、团结、治理良好、真正的民主国家”,公布拟议人民变革和平进步宪章(People's Charter for Change, Peace and Progress),旨在停止斐济长期以来种族对立政治所造成的政变文化,也就是化解斐济人与印度裔民众的敌对关系。当时社会上多称原住民为“斐济人”,而将印度劳工后裔称为“印度斐济人”,草案中为消弭族群民族主义,将所有斐济公民称为“斐济人”,而以斐济语的itaukei指涉原住民。意即斐济的所有公民,不论其种族,皆改称为Fijians。昔日Fijians不用以表示一个国籍,而是专指土著斐济人;斐济共和国的公民被称为Fiji Islanders(斐济岛民),该提案将把土著斐济人从Fijians改成iTaukei,在斐济语即为土著斐济人(indigenous Fijians)之涵义。内阁的会议在2010年6月30日批准新法律,所有书面、法律用词及官方文件中指“斐济原始本地居民”时,将斐济土著替换为iTaukei,现所有斐济公民被称为Fijians。
民族现况部分,九成斐济人能读、能写,有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斐济政府重视斐济人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每年投入相当的财力支持文化活动。现部落界线已消失,形成统一民族。
参考资料
[编辑]- ^ 2007 Census of Population, Fiji Islands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 ^ 存档副本 (PDF).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8-11).
- ^ London Lives: The Fijian soldier.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 ^ 4.0 4.1 4.2 4.3 Harry Goulbourne, Race and Ethnicity, p. 26.
- ^ R. M. W. Dixon, A Grammar of Boumaa Fijian, pp. 1-3.
- ^ Martha Kaplan, "Embattled People of the Land", in Neither Cargo Nor Cult, p. 25.
- ^ 蔡中涵. 斐濟大酋長會議在現代政治之角色. 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丛: p.31. 2007年6月.
- ^ 建築的故事. : 8. ISBN 9787559632777.
- ^ Karen J. Brison, Our Wealth Is Loving Each Other: Self and Society in Fiji, p. 37; also read through the chapter "Defining the community through ceremony".
- ^ Census of Population, Fiji Islands Bureau of Statistics. Fiji Islands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1).
file:///C:/Users/user/Desktop/1.10Religion2007.pdf
- ^ Fiji and the Fijians P207
- ^ Fiji Islands, 1986; p. 100
- ^ 存档副本. [2009-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English in the South 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