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朋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政黨惡鬥

朋党,在东亚历史上泛指士大夫结成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称为党争。在现今政治中,党争可解读为党派之间的斗争,常见于议会政治。

中国

[编辑]

中国历代几个巨型的党争如唐朝的,影响层面都很广,常为反对而反对,沦为意气之争,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之叹。

朋党在中国历史形成年代久远,《战国策·赵策二》记载:“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但朋党以东汉、中唐、北宋、晚明为剧,最终形成党争,为害数十年之久,乃至于亡国。《晋书·郤诜传》记载:“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罔,诬罔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奸之所会也。”历代以来,朋党屡禁不止。东汉有党锢之祸。唐自高祖建国开始,党争即不断出现[1],早年有太子李建成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之争。高宗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义府许敬宗之争。中晚唐时,李德裕李宗闵各有朋党,牛李党争,唐文宗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宋代朋党之风盛行,士大夫为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成群结党,相互攻讦,争讼不休,所谓“宋朋党之祸,虽极于元祐绍圣以后,而实滥觞于二朝。其开之者,则仁宗时之争”[2]。北宋朝的新旧党争吕夷简曾使人对范仲淹说,“待制侍臣,非口舌之任”。范仲淹毫不示弱,声称,“论思,正侍臣职也”。最后范仲淹以“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而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3]梁启超说:“宋之朋党,无所谓君子小人,纯是士大夫各争意气以相倾轧”。[2]

欧阳修在《朋党论》称“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赵与时亦称:“假绍述之说以胁持上下,立朋党之论以禁锢忠良。”[4]

明朝朋党亦烈,明初洪武年间即有淮西浙东之争,如胡惟庸刘伯温,后来的朋党之争,与内阁制度的矛盾有密切关系。至天启年间,爆发的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是指明末东林党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

清朝初年的南北党争其实是东林党争的延伸。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感慨地说:“朕听政四十余年,观尔诸臣保奏,皆各为其党。尔等致位宰辅,皆有可否人才之责,朕凡咨访人才,当以实对。”[5]有作为的君王都会积极打击朋党,乾隆透过胡中藻案,以打击鄂尔泰朋党。

朝鲜王朝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台静农. 《論唐代士風與文學》. 
  2. ^ 2.0 2.1 梁启超. 《王安石傳》. 
  3. ^ 毕沅. 《续资治通鉴》 卷40. 
  4. ^ 赵与时. 《宾退录》 卷七. 
  5. ^ 《清圣祖实录》 卷205. : 17页. 

参考书目

[编辑]
  • 王桐龄 著. 中国历代党争. 桑希臣 译.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05-01. ISBN 9787503427695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