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奥斯曼战争
东罗马-奥斯曼战争 | |||||||
---|---|---|---|---|---|---|---|
左上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君士坦丁堡城墙、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东罗马帝国旗帜及奥斯曼帝国铜制大炮 | |||||||
| |||||||
参战方 | |||||||
东罗马帝国 热那亚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 特拉比松帝国 摩里亚采邑 伊庇鲁斯采邑 | 奥斯曼帝国 |
历史系列条目 |
---|
奥斯曼帝国军事 |
征兵制 |
东罗马-奥斯曼战争是奥斯曼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一连串军事冲突,导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及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东罗马帝国在1204年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后,国内陷入分裂及混乱。罗姆苏丹国乘虚而入,吞并小亚细亚西部的地区,直至尼西亚帝国将塞尔柱土耳其人击退。1261年,尼西亚帝国在拉丁帝国手中重夺君士坦丁堡。不过,受到敌对国家伊庇鲁斯专制国、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威胁,东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依然不稳,加上罗姆苏丹国(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对手)的势力减弱,东罗马帝国将在小亚细亚的军队转移到欧洲,以维持东罗马帝国对色雷斯的控制[2]。罗姆苏丹国的威胁减弱对东罗马帝国来说并非幸事,狂热的回教徒要东罗马帝国付出代价来建立他们的势力范围。许多安纳托利亚的贝伊参与对东罗马帝国及塞尔柱帝国地区的征服,当中又以奥斯曼一世的势力对尼西亚帝国及君士坦丁堡最具威胁。1299年,奥斯曼一世在确立了势力后自称贝伊,其势力范围被称为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一世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的五十年内,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势力消逝[3]。约1380年,奥斯曼人得到东罗马帝国控制的色雷斯地区。至1400年,曾经强大的东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摩里亚采邑的综合体,掌控一些爱琴海岛屿及首都附近的小块土地。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1402年的帖木儿入侵及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使东罗马帝国仍得以苟延残喘,直至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使其成为地中海东部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背景
[编辑]东罗马-塞尔柱战争后,罗姆苏丹国在十三世纪末灭亡,多支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定居,逐步在安纳托利亚建立多个半独立的安纳托利亚侯国[6]。
奥斯曼一世植根于安那托利亚西北部,与君士坦丁堡相去不远。十三世纪末东罗马皇帝米海尔八世意图将拉丁帝国逐出希腊,将主力军队由小亚细亚转至希腊,致使该区兵力减弱,于是奥斯曼一世及其回教战士得以乘虚而入[7]。
奥斯曼人的勃兴:1265年-1328年
[编辑]米海尔·帕里奥洛格斯从拉丁帝国手里夺回君士坦丁堡,但东罗马帝国的强大地位不复再现。希腊本土的拉丁地区及其他与君士坦丁堡一并被收复的地区出现了许多流言蜚语[8],北面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乌罗斯又向巴尔干扩张[7],昔日科穆宁王朝强大的多瑙河防线反过来威胁著君士坦丁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米海尔八世开始巩固其统治,他将共治皇帝约翰四世刺瞎,这导致国内怨怼不已[8]。米海尔八世又任命新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让他把被前任牧首革除的教藉恢复,并通知罗马教廷,以减低拉丁人的威胁[8]。
正当拜占庭帝国继续攻伐拉丁帝国之际,奥斯曼一世旗下的土耳其人开始侵攻东罗马帝国在安那托利亚的领土,分别在1265年及1289年攻克瑟于特及埃斯基谢希尔[2]。因需调遣军队至西方,米海尔八世无暇顾及这些土耳其人。
1282年,米海尔八世逝世,由他的儿子安德洛尼卡二世执政[10]。米海尔八世的逝世对社会有缓和的作用,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拉丁姑息政策、苛征重税及庞大的军事开支都对人民造成沉重负担。奥斯曼土耳其人侵占东罗马帝国的土地,被视为安那托利亚的解放者,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冲击著东罗马帝国的正教权力。
长远来说,安德洛尼卡二世的统治无方及短视的决定使东罗马帝国的命运无可挽回。他将拜占庭超纯正金币(Hyperpyron)贬值,令东罗马帝国经济价值降低[11]。他登位后,税项降低了,反而着重于普罗尼埃(一种土地发放系统)[12]。为了普及他的统治,他解散了正教及天主教会联盟,此举深化了拉丁人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仇恨[13][14]。
安德洛尼卡二世极欲保有东罗马帝国的安那托利亚领土,他下令建造要塞,并对军队进行积极的训练[14]。他又将宫廷移至安那托利亚,监督那里的战事,命将军阿列克修斯·菲兰斯罗彭诺斯(Alexios Philanthropenos)击退土耳其人[15]。东罗马帝国在早期获得多次的胜利,但在阿列克修斯发动了一次失败的政变后,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告吹,阿列克修斯被刺瞎,并退出战事[16]。奥斯曼人在1301年围攻尼西亚[17]。1302年,安德洛尼卡二世的儿子米海尔九世及将军莫札隆在巴菲乌斯之战中再度兵败[18][14]。
虽然如此,安德洛尼卡二世依然坚决回击土耳其人,这一次雇佣了加泰罗尼亚佣兵。在米海尔九世及罗杰·弗洛(Roger de Flor)的指挥下,一支6500人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在1303年的春夏季击退土耳其人[19][20]。佣兵将土耳其人由非拉铁非(现今的阿拉谢希尔)赶到基济科斯(Cyzicus),大肆破坏了安那托利亚。战果一再受到内部事务干扰,罗杰·弗洛被暗杀[21],其部下佣兵为了报复而在安那托利亚抢掠。1307年,佣兵转而袭击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地区[22],被抢掠的当地人欢迎奥斯曼人,奥斯曼人再度封锁著小亚细亚[14]。
东罗马帝国剧烈的内部分歧使奥斯曼人在军事上接连得利,安那托利亚的农民阶层都认为奥斯曼人是更佳的统治者。
此后,安德洛尼卡二世无力再遣军对抗。1320年,安德洛尼卡二世的孙儿安德洛尼卡三世在安德洛尼卡二世儿子们去世后被废嫡[23]。1321年,安德洛尼卡三世领军进逼君士丁坦堡作为报复,结果得到色雷斯的封地。安德洛尼卡三世不甘就此作罢,继续施加压力,终在1322年成为共治皇帝。不过其后因此爆发了小规模的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支持安德洛尼卡二世,而保加利亚则支持安德洛尼卡三世,安德洛尼卡三世在1328年获胜,巩固了他对东罗马帝国的统治[24]。奥斯曼人在1326年的布尔萨围城战中攻克布尔萨[2]。
东罗马帝国的反击:1328年-1341年
[编辑]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统治被认为是东罗马帝国“恢复古罗马荣耀”最后一次有所作为的尝试,东罗马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后继者。1329年,东罗马帝国遣军救援自1303年被奥斯曼帝国围攻的尼西亚[25]。东罗马帝国策动的反击及尼西亚守军有效阻碍了奥斯曼帝国军攻城掠地。1329年6月10日,东罗马帝国援军在贝勒卡侬被击败,尼西亚的命运已被确定[26]。1331年,尼西亚投降[26],这对东罗马帝国带来重大的打击,尼西亚在七十年前曾经是帝国的都城。
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再度被耗尽,安德洛尼卡三世只好奉行昔日其祖父的外交手段求和。东罗马帝国向奥斯曼帝国进贡以保障其自身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安全[27]。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奥斯曼帝国在1333年围攻尼科米底亚,尼科米底亚在1337年失陷[26]。
连接遭受挫败的安德洛尼卡三世在希腊及小亚细亚仍能夺得一些胜利,伊庇鲁斯及塞萨洛尼基被东罗马帝国攻克[25]。1329年,东罗马帝国攻陷希俄斯[28]。不过,相对于奥斯曼帝国持续的胜利,夺得这些孤岛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且这些岛屿在此前无一是奥斯曼帝国支配的,这只能说明东罗马帝国在安德洛尼卡三世在位时有限的实力。再者,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被塞尔维亚的扩张进一步削弱,一次摧毁性的内战更使东罗马帝国要向奥斯曼帝国屈膝求存。
入侵巴尔干与内战:1341年-1371年
[编辑]1341年,安德洛尼卡三世去世,由他的九岁儿子约翰五世继位,坎塔库泽努斯家族(Kantakouzenos)的约翰五世母亲及牧首约翰十四世·卡列卡斯摄政[29]。坎塔库泽努斯与卡列卡斯的斗争触发了内战,坎塔库泽努斯在1347年2月获胜[29]。内战期间,鼠疫、地震及奥斯曼人的侵袭肆虐[30],东罗马帝国仅能保有费拉德尔菲亚(Philadelphia),并要向奥斯曼帝国进贡。在内战时,双方分别借助土耳其人及塞尔维亚人的力量,这些土耳其人及塞尔维亚人借机抢掠,马其顿遭受破坏,并落入塞尔维亚手里。坎塔库泽努斯得胜后与约翰五世共同执掌政权[31]。
坎塔库泽努斯与约翰五世的共同管治最终决裂,并引发新一轮的内战,在邻国眼中,东罗马帝国再也不是完整的国家。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再度得胜,以儿子马修·坎塔库泽努斯取代被流放的约翰五世成为共同皇帝[32]。奥斯曼一世的儿子奥尔汗领导的土耳其人在1354年攻陷加里波利的要塞,打通了前往欧洲内陆的道路[33]。以近乎无敌姿态展现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包围着君士坦丁堡,使君士坦丁堡陷入恐慌。约翰五世利用这个形势,在热那亚人的协助下发动政变,于1354年11月逐出约翰六世,约翰六世后来成为修道士[32]。
内战仍未结束,马修·坎塔库泽努斯得到奥尔汗的军事援助,企图控制君士坦丁堡。他在1356年被擒,粉碎了他成为皇帝的梦想,奥斯曼帝国希望推翻约翰五世的计划也胎死腹中[34]。
内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战事也暂时停止。1361年,季季莫蒂洪被土耳其人攻克[35]。继承奥尔汗的穆拉德一世更为关注奥斯曼帝国在安那托利亚的形势。1364年,普罗夫迪夫被奥斯曼帝国占领[36]。1369年,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德里安堡[37]。
东罗马帝国不能再作出任何有效的反击及防御。奥斯曼人变得相当强大。1371年9月26日,穆拉德一世在马里查战役击败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联军[37],塞尔维亚被消灭,奥斯曼人可无后顾之忧地准备征服君士坦丁堡。在劣势下,约翰五世向教宗求助,以归顺教廷来换取军事支援。纵使约翰五世在圣伯多禄大殿公开忏悔,他依然得不到帮助。他只好与奥斯曼人谈和。穆拉德一世与约翰五世达成协议,东罗马帝国会提供兵力和金钱以换取自身安全[38]。
内战再起及臣服:1371年-1394年
[编辑]奥斯曼人取得绝对的优势,东罗马帝国的领土缩小到只有君士坦丁堡一带,被迫承认奥斯曼帝国是宗主国直至1394年[38]。虽然君士坦丁堡已中立化,周边的基督教势力依然威胁著奥斯曼人,小亚细亚也并非完全由奥斯曼帝国控制。奥斯曼人继续推进巴尔干半岛。1385年,保加利亚人的索菲亚被攻克[38],尼什在翌年也被攻克[39],一些细小的国家沦为附庸,包括塞尔维亚人。1389年,塞尔维亚人的反抗在科索沃战役被粉碎,保加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在1393年被巴耶塞特一世占领[38]。1396年,保加利亚人最后一个独立的据点也被攻陷[40]。
东罗马帝国内战的再度爆发更有利于奥斯曼人推进巴尔干半岛,这次内战是由约翰五世与长子安德洛尼卡四世引发的。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五世在1373年9月使安德洛尼卡四世及他的儿子约翰七世失明。两人逃脱后向穆拉德一世承诺会进贡更多来获取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内战一直持续至1408年。在1381年,约翰五世与安德洛尼卡四世、约翰七世和解[41],却激怒了约翰五世的次子曼努埃尔二世。曼努埃尔二世占领了塞萨洛尼基,夺回了部分被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希腊地区。
1385年安德洛尼卡四世逝世及1387年塞萨洛尼基向海雷丁帕夏投降使曼努埃尔二世寻求苏丹的和解。曼努埃尔二世与约翰五世的关系紧密,使约翰七世感到继承者的地位受到威胁。约翰七世于是向约翰五世发动政变,纵使得到热那亚人及土耳其人的协助,但还是被曼努埃尔二世及约翰五世压制[42]。
非拉铁非的沦陷
[编辑]当东罗马帝国爆发内战时,土耳其人在1390年趁机攻占非拉铁非[43],东罗马帝国丧失了其在安那托利亚的统治,此前非拉铁非实际上已不受东罗马帝国管治,只是名义上仍从属东罗马帝国。东罗马皇帝还要屈辱地陪同苏丹参与对非拉铁非的战事。
臣服
[编辑]约翰五世逝世后,曼努埃尔二世巩固了他的皇位,并与苏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附庸。为了换取奥斯曼帝国承认其统治,曼努埃尔二世被迫拆除黄金之门的防御工事[44]。
重启战端:1394年-1424年
[编辑]1394年,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转差,曼努埃尔二世试图与约翰七世修好,奥斯曼帝国苏丹要向曼努埃尔二世下达死刑,但后来改变了决定,要求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一个土耳其人聚居地及建造一所清真寺[45]。曼努埃尔二世予以拒绝,并且拒绝向苏丹进贡,不理会苏丹的使者,这导致了1394年的围城。曼努埃尔二世呼吁进行十字军东征。1396年,神圣罗马皇帝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十字军在尼科波利斯战役里战败[46]。
十字军的失败使曼努埃尔二世要到西欧求援,不过曼努埃尔却在1390年代末成功挡住奥斯曼人的进攻[47]。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率军侵入安那托利亚,拆散忠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安纳托利亚侯国。安卡拉之战,帖木儿击败巴耶塞特一世。此后,巴耶塞特一世的儿子们各自率领奥斯曼土耳其人互相攻伐[48]。
东罗马帝国没有借此扭转劣势,而是与基督教近邻及巴耶塞特一世的一名儿子签订和约[49],东罗马帝国得以收回塞萨洛尼基及大部分的伯罗奔尼撒。奥斯曼帝国的内战在1413年结束,东罗马帝国支持的穆罕默德一世击败其对手,登基为苏丹[49]。
两国罕有的亲善关系并不能持续。1421年,穆罕默德一世逝世,穆拉德二世成为苏丹,而曼努埃尔之子约翰八世也登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共治皇帝,使两国关系恶化。两国领导人都会现状感到不满。约翰八世唆使奥斯曼帝国国内叛乱:东罗马帝国释放了一人,并声称那人就是巴耶塞特一世失踪的儿子[49]。
约翰八世在欧洲召集了一支规模不少的军队,击败穆拉德二世的军队。穆拉德二世愤怒地回应,在1422年开始围攻塞萨洛尼基及君士坦丁堡[49]。约翰八世就此咨询其年老的父亲曼努埃尔二世。他再煽动了奥斯曼帝国的叛乱,这一次他支持声称是穆拉德亲兄弟的库丘克·穆斯塔法,布尔萨被围攻。围攻君士坦丁堡不果后,穆拉德二世撤军回击库丘克。东罗马帝国再次臣服,须每年向苏丹进贡三十万枚银币[50]。
走向胜利的奥斯曼:1424年-1453年
[编辑]奥斯曼帝国在1424年至1453年面对着众多敌人。除了受塞萨洛尼基围城战牵制外,奥斯曼人又要与乔治·布兰科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人、阿诺士·科维努思领导的匈牙利人以及乔治·卡斯特里奥蒂领导的阿尔巴尼亚人争斗[51]。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是这些争斗的高峰,联军被奥斯曼帝国击败。
在1448年及1451年,东罗马帝国及奥斯曼帝国分别都出现领导变动。穆拉德二世逝世,由穆罕默德二世继位[52];君士坦丁十一世继承约翰七世[53]。
穆罕默德二世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关系欠佳,君士坦丁十一世以叛变来胁迫穆罕默德二世要达成某些条件。穆罕默德二世建造防御工事,又封锁君士坦丁堡的海路航线作为回应。奥斯曼人已控制了君士坦丁堡的周边地区,于是在1453年4月6日发动攻势[54]。虽然同属天主教及基督教国家,东罗马帝国得不到教宗及西欧的援助。
英法百年战争已接近结束,法国须锁定战果,不会冒险派遣军队援助东罗马帝国,英格兰更加没有必要去这样做。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正处于尾声。神圣罗马帝国早前的援军在瓦尔纳被击败。德国诸侯的战争及胡斯战争更大大减低各国发动十字军的意欲。波兰及匈牙利也曾经参与过瓦尔纳战役,那次的失败及北方十字军入侵令他们分身不暇,不愿意再给予援助。
撇除这些主要的欧洲势力,还有的就是意大利的城邦国。热那亚及威尼斯相互对立,但又同时是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威尼斯人曾考虑派遣舰队攻击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要塞,纾缓君士坦丁堡的压力,但舰队规模太小,而且太迟到达目的地,奥斯曼人依城作战可轻易击溃任何援军,即使是威尼斯共和国强大的军队。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领导的二千名佣兵抵达君士坦丁堡协防,当中大多是意大利人。君士坦丁堡的防守完全由这些佣兵及由城里征召的五千名义勇军负责[55],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在早前受重税、疫病及内战影响大幅下降。守军的质素参差,但仍配备各种的武器,却没有能够应付奥斯曼大炮的炮火。
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并不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大炮,也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强大海军,这可归咎于绝对压倒性的军力差距,比例约为十对一。守军不断被虚耗,奥斯曼帝国新军也足够强大。奥斯曼帝国不断策动看似失败、损失惨重的攻势,许多奥斯曼军人也开始怀疑围城战是否会取得成功。历史显示,奥斯曼帝国之前多次的围城都未能成功。为了鼓舞士气,苏丹发表了讲话,表示城内蕴藏大量财富,很快就可以任意抢掠[56]。1453年5月29日,一次的全面进攻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军队涌入城里抢掠,海军的军纪也开始涣散,许多热那亚及威尼斯人得以登船逃离城市,当中包括威尼斯军医尼科洛·巴巴罗,他写到:
“ | 土耳其人整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屠杀基督徒,鲜血在整个城市里淌流,就像暴雨过后的雨水。土耳其人及基督徒的尸首都被抛进达达尼尔海峡,随着海水漂浮出大海,如同河渠上的甜瓜。[57] | ” |
围城战后,奥斯曼帝国在1460年占领摩里亚,继而在1461年攻克特拉比松[58]。特拉比松沦陷结束了东罗马帝国。帕里奥洛格斯王朝仍被欧洲承认为君士坦丁堡的正统王朝。直至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威胁著欧洲,欧洲也不再对发动十字军感兴趣,欧洲势力于是承认奥斯曼帝国是安那托利亚及黎凡特的领主。
东罗马帝国失败原因
[编辑]拉丁人的介入
[编辑]拉丁人介入巴尔干的纷争损害了东罗马帝国协同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能力[59]。以米海尔八世为例,他试图将拉丁人驱逐出希腊,以致东罗马帝国边界的防守空虚,使许多土耳其的侯国,包括奥斯曼一世统领的部族侵袭和占领这些原属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安德洛尼卡二世在安那托利亚的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却不时被西欧的事务拖累。无论如何,东罗马帝国被迫要在罗马教宗与拉丁人的威胁之间作出抉择。
虚弱的东罗马帝国
[编辑]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东罗马帝国处于不稳定状态。1261年君士坦丁堡失陷及其后的战事都来得不是时候。罗姆苏丹国的势力也正在衰退,许多由贝伊统领的侯国都成为自治国家,如奥斯曼一世的侯国。虽然罗姆苏丹国的弱化令尼西亚得以暂时抽身,但是这短暂的喘息并没有被东罗马帝国充分利用。
为了重新征服希腊,米海尔八世对安那托利亚的农民征收重税,以弥补仿效科穆宁王朝军队所建的昂贵军队的支出[60]。这导致许多农民支持土耳其人,因土耳其人初时采用较低税收的制度。
米海尔八世逝世后,拜占庭帝国受内战煎熬,奥斯曼帝国也爆发内战,但发生在较晚的十五世纪,当时羸弱的拜占庭帝国已无力重新征服所失的领土。拜占庭帝国爆发内战时,奥斯曼人越过加里波利突进欧洲,围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庭帝国成为附庸。拜占庭帝国试图挣扎时,她已经被凌驾,两次的十字军圣战都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的兵力
[编辑]奥斯曼人以强大的手段及能力聚集巨大的兵力。在初期,奥斯曼一世周边的土耳其人支持他们扩张。当土耳其人开始在拜占庭帝国缺乏防守的地区定居后,利用当地农民的贫苦境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不支持奥斯曼人的都会被袭击。小亚细亚的城市被切割包围,奥斯曼人很快便精通了围城战。
围城战是奥斯曼人的专长[61],攻城有效而迅速。他们以征服代替摧毁,否则他们会虚耗过度。向被征服的地区索求兵力及财物等贡品有效于控制被征服的地区。
当时的奥斯曼人拥有其中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军队,他们的后勤足以支持数量庞大的军队远征。
影响
[编辑]君士坦丁堡之陷落震惊罗马教宗,他马上下令召集十字军进行反击,只有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及勃艮第贵族响应,但却没有付诸行动[62]。教宗庇护二世再次召集,但仍没有任何欧洲的领袖作出实质的回应,教宗只好自行领导十字军,他在1464年逝世,使十字军在安科纳的港口解散[63]。
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对欧洲的意义重大,逃离战火的人将希腊的科学文化带到欧洲,催化了欧洲的文艺复兴[64]。
尼科波利斯战役及瓦尔纳战役的失败、神圣罗马帝国的损失及缺乏有效的反击令人感到疑惑,马丁·路德相信土耳其人是上帝用来惩罚基督徒的:
“ | 太可耻了……教宗长久以来诱导我们对土耳其人发动战争,用我们的金钱摧残这么多的基督徒,造成这么多的伤害![65] | ” |
不过,到1529年,欧洲开始崛起应对奥斯曼帝国。马丁·路德改变了他的观点,认为“上帝的天谴”要与强大的世俗领袖作战,而不是教宗的十字军。
欧洲默认了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控制。奥斯曼帝国于是进一步开始征服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势力在十七世纪达致巅峰。土耳其新军开始转为奥斯曼帝国的弱点。保守、极权的奥斯曼帝国难以实行改革,与此同时,欧洲的军队变得更为现代化及策略性。波斯人及奥地利人开始有限度地抑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讽刺的是,波斯、奥地利、奥斯曼这三大多民族帝国都同时在十九世纪衰落并且受到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侵略,这可能跟民族主义思潮的出现有关,俄罗斯帝国则受益于其闭关锁国的民族性因此较波斯、奥地利、奥斯曼晚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出现分离主义,俄罗斯帝国一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分离主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不过奥斯曼帝国还是比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多续了五年的命,更不用说同一时期的波斯一共相继换了有萨法维王朝、阿夫沙尔王朝、桑德王朝、卡扎尔王朝、巴列维王朝五个王朝了,与同为穆斯林大国但却政局动荡、国内教派冲突激烈、王朝更迭频繁的波斯相比较奥斯曼帝国明显是个更为强大和稳定许多的伟大王朝,奥斯曼帝国在十九世纪以前都是世界上的主要列强,同一时期的波斯至多只能在萨法维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时期算是中等强国,而且到了卡扎尔王朝晚期和巴列维王朝时波斯已经衰落到连中等强国都不是了,卡扎尔王朝晚期之后的波斯只是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大博弈的缓冲国而已,即便后来衰落了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斯曼帝国都仍然还是与许多欧洲列强在外交上平起平坐的主权独立国家。)。
注脚
[编辑]- ^ 由于东罗马帝国是西欧的护盾,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其得以向欧洲发动袭击
- ^ 2.0 2.1 2.2 The Times 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第70-71页
- ^ Battle: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5,000 years of combat,第122页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54页
- ^ 5.0 5.1 Crusade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第162页
- ^ Thomas F. Madden. Crusade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年: 第164–165页. ISBN 0472031279 (英语).
- ^ 7.0 7.1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0页
- ^ 8.0 8.1 8.2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25-227页
- ^ Battle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5000 Years of Combat,第93页
- ^ John Bagnell Bury、Henry Melvill Gwatkin、James Pounder Whitney、Joseph Robson Tanner、Charles William Previté-Orton、Zachary Nugent Brooke.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4.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3年: 第613页 (英语).
- ^ Studies in the Byzantine Monetary Economy C.300-1450,第527页
- ^ Constantinople and the Latins: the foreign policy of Andronicus II, 1282-1328,第4页
- ^ Joan Mervyn Hussey.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he Byzantine Emp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年: 第225页. ISBN 0198264569 (英语).
- ^ 14.0 14.1 14.2 14.3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0-261页
- ^ A History of Greece: The Byzantine and Greek empires, pt. 2, A.D. 1057-1453,第383页
- ^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第74页
- ^ Halil İnalcık. The Ottoman Empire: 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3年: 第6页 (英语).
- ^ Constantinople and the Latins: the foreign policy of Andronicus II, 1282-1328,第90页
- ^ Anthony Luttrell. Latin Greece, the Hospitallers, and the Crusades, 1291-1440. Variorum Reprints. 1982年: 第66页. ISBN 0860781062 (英语).
- ^ Studies in the Byzantine Monetary Economy C.300-1450,第222页
- ^ A History of Greece: The Byzantine and Greek empires, pt. 2, A.D. 1057-1453,第400页
- ^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第81-82页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2页
- ^ Philip Grierson. Catalogue of the byzantine coins in the Dumbarton Oaks Collection and in the Whittemore Collection: 1258-1453. Dumbarton Oaks. 1999年: 第126页. ISBN 0884022617 (英语).
- ^ 25.0 25.1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3页
- ^ 26.0 26.1 26.2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第91页
- ^ Ruth Tenzer Feldma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7年: 第55页. ISBN 0822559188 (英语).
- ^ The last centuries of Byzantium, 1261-1453,第194页
- ^ 29.0 29.1 Stanley Sandler. Ground Warfare: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2年: 第137页 [2009-08-25]. ISBN 15760734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英语).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7页
- ^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第86页
- ^ 32.0 32.1 Ducas、Harry J. Magoulias. Decline and fall of Byzantium to the Ottoman Turk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年: 第274页. ISBN 0814315402 (英语).
- ^ Trudy Ring、Robert M. Salkin、Sharon La Boda.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Historic Places: Southern Europe. Taylor & Francis. 1996年: 第267页 [2009-08-25]. ISBN 1884964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英语).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8页
- ^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第104页
- ^ Greville Stewart Parker Freeman-Grenville、Lorraine Kessel.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Middle East. Simon & Schuster. 1993年: 第78页. ISBN 0133909158 (英语).
- ^ 37.0 37.1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69页
- ^ 38.0 38.1 38.2 38.3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70页
- ^ Nigel Saul. Richard II.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年: 第208页. ISBN 0300078757 (英语).
- ^ William Stearns Davi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Near East: from the founding of Constantinople (330 A.D. to 1922). Macmillan Co. 1922年: 第96页 (英语).
- ^ The last centuries of Byzantium,第283页
- ^ Elisavet A. Zachariadou. The Ottoman Emirate (1300-1389): Halcyon Days in Crete 1 : a symposium held in Rethymnon 11-13 January 1991. Crete University Press. 1993年: 第203页 (英语).
- ^ Johann Elieser Theodor Wiltsch. Handbook of the geography and statistics of the church, Volume 2. T. Bosworth. 1868年: 第380页 [200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英语).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72-273页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73页
- ^ Hans-Henning Kortüm. Transcultural war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21st century. Akademie Verlag. 2006年: 第228–229页 [2009-08-26]. ISBN 3050041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7) (英语).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74页
- ^ Philip Sherrard. Great Ages of Man Byzantium. Time-Life Books. 1967年: 第167页 (英语).
- ^ 49.0 49.1 49.2 49.3 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第274-276
- ^ 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第276页
-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第279页
- ^ David W. Del Testa、Florence Lemoine、John Strickland. Government leaders, military ruler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年: 第123页 [2009-08-26]. ISBN 1573561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英语).
- ^ Caroline Finkel. Osman's dream: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23. Basic Books. 2006年: 第369页. ISBN 0465023967 (英语).
- ^ Steven Runcima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年: 第94页. ISBN 0521398320 (英语).
- ^ 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1年: 第166页. ISBN 0195143663 (英语).
- ^ Great Ages of Man Byzantium,第169页
- ^ Battle: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5,000 years of combat,第123页
- ^ Donald Edgar Pitcher.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Ottoman empir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Brill. 1972年: 第75页 (英语).
- ^ George Mousourakis. The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Roman law. Ashgate Publishing. 2003年: 第399页. ISBN 0754621146 (英语).
- ^ Norman Housley. The later Crusades, 1274-1580: from Lyons to Alcaz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年: 第62页. ISBN 0198221363 (英语).
- ^ Douglas M. Peers. Warfare and Empires: Contact and Conflict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Military and Maritime Forces and Cultures. Ashgate/Variorum. 1997年: 第20页. ISBN 0860785289 (英语).
- ^ Robert G. Ousterhout、Leslie Brubaker. The Sacred image East and Wes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4年: 第136页. ISBN 0252020960 (英语).
- ^ Norman Housley. Contesting the Crusades. Wiley-Blackwell. 2006年: 第135页 [2009-08-27]. ISBN 14051118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英语).
- ^ Richard Tarnas. Cosmos and psyche: intimations of a new world view. Viking. 2006年: 第194页 [2009-08-27]. ISBN 0670032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英语).
- ^ Thomas F. Madden.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Rowman & Littlefield. 1999年: 第210页. ISBN 0847694291 (英语).
参考文献
[编辑]- Geoffrey Parker. The Times 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 London: Times Books. 2005年. ISBN 0007214111 (英语).
- Cyril A. Mango.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年. ISBN 0198140983 (英语).
- Mark C. Bartusis.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7年. ISBN 0812216202 (英语).
- Angeliki E. Laiou. Constantinople and the Latins: the foreign policy of Andronicus II, 1282-132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年. ISBN 0674165357 (英语).
- Michael F. Hendy. Studies in the Byzantine Monetary Economy C.300-1450.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 ISBN 0521088526 (英语).
- George Finlay. A History of Greece: The Byzantine and Greek empires, pt. 2, A.D. 1057-1453. Clarendon press. 1877年 (英语).
- Donald MacGillivray Nicol. The last centuries of Byzantium, 1261-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年. ISBN 0521439914 (英语).
- R.G. Grant. Battle: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5,000 years of combat. Dorling Kindersley. 2005年. ISBN 140531100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