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斯·彼得·汉森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Беларуская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한국어
- Latina
- Latviešu
- മലയാളം
- Bahasa Melayu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venska
- தமிழ்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拉尔斯·彼得·汉森 Lars Peter Hansen | |
---|---|
出生 | (1952-10-26) 1952年10月26日(72岁) 美国伊利诺伊州尚佩恩 |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明尼苏达大学 犹他州立大学 |
知名于 | 广义矩估计 |
奖项 |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3)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宏观经济学 |
机构 | 芝加哥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 |
拉尔斯·彼得·汉森(英语:Lars Peter Hansen,1952年10月26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尚佩恩,是芝加哥大学的大卫·洛克菲勒杰出服务经济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成员。[1]
他最出名的工作是广义矩法,他也是一位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因为对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与尤金·法马、罗勃·席勒共同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
生平
[编辑]拉尔斯·彼得·汉森是丹麦人后裔。其父Roger Gaurth Hansen,为犹他州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
1974年毕业于犹他州立大学,1978年于明尼苏达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81年至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
家庭
[编辑]其妻蒋人瑞(Grace Tsiang),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蒋硕杰之女,也是芝加哥大学教授。两人生有一子,Peter,现为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博士生。
参考资料
[编辑]- ^ Lars Peter Hanse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美国英语).
- ^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7.,亚太日报,2013年10月15日
外部链接
[编辑]- Interview with LP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hicago Web P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cro Financial Modeling page
- Cowles Foundation Koopmans Lecture 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tah State University News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69年-1975年 | |
---|---|
1976年-2000年 | 1976:弗里德曼 / 1977:奥林、米德 / 1978:司马贺 / 1979:舒尔茨、刘易斯 / 1980:克莱因 / 1981:托宾 / 1982:斯蒂格勒 / 1983:德布鲁 / 1984:史东 / 1985:莫迪利亚尼 / 1986:布坎南 / 1987:索洛 / 1988:阿莱 / 1989:哈维默 / 1990:马可维兹、米勒、夏普 / 1991:科斯 / 1992:贝克尔 / 1993:福格尔、诺斯 / 1994:海萨尼、纳什、泽尔腾 / 1995:卢卡斯 / 1996:莫理斯、维克里 / 1997:默顿、舒尔兹 / 1998:森 / 1999:蒙代尔 / 2000:赫克曼、麦克法登 |
2001年-至今 | 2001: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 / 2002:卡内曼、史密斯 / 2003:恩格尔、格兰杰 / 2004: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 / 2005:奥曼、谢林 / 2006:费尔普斯 / 2007:赫维克兹、马斯金、梅尔森 / 2008:克鲁格曼 / 2009:欧斯壮、威廉姆森 / 2010:戴蒙德、莫滕森、皮萨里德斯 / 2011:萨金特、西姆斯 / 2012:罗思、沙普利 / 2013:法马、汉森、席勒 / 2014:梯若尔 / 2015:迪顿 / 2016:哈特、霍尔姆斯特伦 / 2017:塞勒 / 2018:诺德豪斯、罗默 / 2019:班纳吉、迪弗洛、克雷默 / 2020:米尔格罗姆、威尔逊 / 2021:卡德、安格里斯特、因本斯 / 2022:伯南克、戴蒙德、迪布维格 / 2023:戈尔丁 / 2024:阿杰姆奥卢、约翰逊、罗宾逊 |
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 |
---|---|
民国一零三年(2014年)当选 | |
数理科学组 3人 | |
生命科学组 7人 | |
生命科学组名誉院士 1人 | |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4人 | |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名誉院士 1人 | |
工程科学组 4人 | |
- CS1美国英语来源 (en-us)
- 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B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OR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