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扈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关系中,当一个国家与一个更强大的不友好势力结盟,并承认由更强大的势力转变为伙伴的国家在他们共同征服的战利品中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利益时,就发生了扈从[1]因此,扈从是发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所采用的一种策略。这种逻辑规定,一个兵力不足、实力较弱的国家应该与一个实力较强的对手结盟,因为后者无论如何都可以用武力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2]修昔底德著名的格言“强者尽其所能,弱者受苦于他们所必须的”,抓住了扈从的本质。[3]

当弱国认为反对强权的代价超过了利益时,就会出现扈从。更强大的力量可能会提供激励,例如领土收益、贸易协定或保护的可能性,以诱使较弱的国家加入进来。

现实主义预测,只有当不可能建立一个平衡的联盟,或其地理位置使平衡变得困难(即被敌人包围)时,各国才会甘愿随波逐流。扈从被认为是危险的,因为它允许敌对国家获得过多权力。

扈从是反对平衡的,平衡要求国家防止侵略者破坏权力平衡

词源学

[编辑]

该词由昆西·赖特(Quincy Wright)在《战争研究》(1942)[4]中创造,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在《国际政治理论》(1979)[5]中推广(在他的作品中,华尔滋错误地将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归因于创造了这个词)。[6]赖特和华尔滋都把这个概念作为平衡行为的反面。

外交政策承诺

[编辑]

认为国家将与一个主导力量结盟,而不是与之保持平衡,这是外交政策从业者的一个共同特点。例如,德国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铁必制(Alfred von Tirpitz)的“风险理论”认为,如果德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它可以通过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迫使英国保持中立或与之结盟。[7]

根据斯蒂芬·沃尔特的说法,“美国官员在证明美国外交政策承诺的正当性时,多次接受了扈从假设。”。例如,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表示,“如果美国蹑手蹑脚,整个世界……将不可避免地开始走向共产主义集团”。[8]亨利·季辛吉建议,各国倾向于随波逐流,“如果世界各地的领导人……认为美国缺乏力量或意志……他们将适应苏联主导趋势”。[9][10]

罗纳德·雷根(Ronald Reagan)也赞同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中美洲)捍卫自己,我们就不能指望在其他地方获胜。我们的信誉将崩溃,我们的联盟将崩溃,我们祖国的安全将面临危险。”[11]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earsheimer 2001,第162–163页.
  2. ^ Mearsheimer 2001,第163页.
  3. ^ Mearsheimer 2001,第163页; Strassler 1998,第352页.
  4. ^ Wright 1942,第136页.
  5. ^ Waltz 1979,第126页.
  6. ^ Schweller 1997,第928页.
  7. ^ Craig 1978,第303–314页; Langer 1953,第434–435页; Walt 1985,第7页.
  8. ^ Brown 1994,第217页; Walt 1985,第7页.
  9. ^ Walt 1985,第7页.
  10. ^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97th Congress, 1st sessio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Third World: Watershed in Great Power Polic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157–158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11. ^ Reagan, Ronald. President Reagan's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on Central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28 April 1983 [8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来源

[编辑]

拓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