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惠灵顿

坐标41°17′20″S 174°46′38″E / 41.28889°S 174.77722°E / -41.28889; 174.77722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惠灵顿
Wellington
首都
由维多利亚山眺望惠灵顿港及市区
古巴街
惠灵顿缆车
新西兰国会建筑群
新西兰气象局与植物园
惠灵顿市博物馆
旧公共信托大楼
东方湾
从上方依序为: 由维多利亚山眺望惠灵顿港及市区、古巴街、惠灵顿缆车、新西兰国会建筑群、新西兰气象局与植物园、惠灵顿市博物馆、旧公共信托大楼、东方湾
惠灵顿旗帜
旗帜
惠灵顿徽章
徽章
惠灵顿官方标志
标志
绰号:港市、惠利
惠灵顿在新西兰的位置
惠灵顿
惠灵顿
惠灵顿市区在新西兰的位置
坐标:41°17′20″S 174°46′38″E / 41.2889°S 174.7772°E / -41.2889; 174.7772
国家 新西兰
大区惠灵顿大区
区域当局惠灵顿市
下哈特市
上哈特市
波里鲁阿
面积[1]
 • 市区444 平方公里(171 平方英里)
 • 都会区1,390 平方公里(540 平方英里)
最低海拔0 米(0 英尺)
人口(2018年6月)[2]
 • 市区418,500
 • 市区密度943人/平方公里(2,441人/平方英里)
 • 都会区422,700
 • 都会区密度304人/平方公里(788人/平方英里)
时区NZST(UTC+12
 • 夏时制NZDT(UTC+13
邮政编码6000组及5000和5300序列
电话区号04
当地部落(Iwi)Ngāti Toa RangatiraNgāti RaukawaTe Āti Awa
网站www.wellingtonnz.com

惠灵顿(英语:Wellington毛利语:Te Whanganui-a-Tara 或 Poneke)是新西兰首都,位于新西兰北岛岛的西南端,库克海峡和雷穆塔卡山脉之间,它是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与悉尼墨尔本一起成为大洋洲的文化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南端的主权国家首都,城市拥有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是世界上平均风速最大的城市。[3]

惠灵顿最初是由爱德华·吉本·威克菲尔德英语Edward Wakefield创立的新西兰公司其第一任测量师威廉·梅恩·史密斯英语William Mein Smith于1840年创立。[4]截至2021年6月,惠灵顿市区(仅包括惠灵顿市内的城市区域)拥有常住人口21.59万人。其都市区包括波里鲁阿上哈特下哈特等城市,常住人口为432,800 人。这座城市自1865年以来一直是新西兰的首都,这一地位并未在立法中定义,而是由公约确定;目前新西兰政府议会最高法院和大部分公共服务机构都设在该市。[5]

除了政府机构外,惠灵顿还拥有全国最大和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如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6]新西兰国立博物馆和众多剧院。它设立了许多艺术和文化组织,包括新西兰交响乐团新西兰皇家芭蕾舞团。城市的建筑景点包括旧政府大楼.[7],为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建筑之一,以及新西兰国会建筑群以及国际知名的富图纳教堂等,这座城市拥有强大的艺术产业,拥有数百家艺术画廊。其中大部分是小型独立的,许多艺术家在此定居或活动,它拥有浓厚的咖啡文化和生动的夜生活。惠灵顿在大型夏季音乐节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其他经济则主要以服务业为主,重点是金融、商业服务、政府和电影业,此外,惠灵顿也是新西兰的主要海港之一,服务于国内和国际航运。该市主要由位于该国第三繁忙的机场惠灵顿机场提供服务。惠灵顿的交通网络还包括直达卡皮蒂海岸和怀拉拉帕湖的铁路和巴士线路,以及连接至南岛的渡轮。[8]

惠灵顿的文化活力和多样性享誉全球。被誉为新西兰的文化之都,城市多元化的文化在整个大洋洲产生了影响[9][10][11],在当代,惠灵顿是新西兰第二大种族多元化的城市,仅次于奥克兰,并拥有包括来自马来西亚、意大利、荷兰、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希腊、印度、萨摩亚等国家及地区的移民。在2021年的世界最佳宜居城市排名中,惠灵顿与东京并列世界第四。[12]

位置和人口

[编辑]
惠灵顿市容

惠灵顿位于北岛的南端,与南岛库克海峡相望。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可以隔海峡看到南岛上凯库拉岭的雪峰。城市北面是卡培提市的金色海岸。城市东面的里姆塔卡山将城市与盛产葡萄酒的怀拉拉帕平原隔开。

惠灵顿是世界最南方的首都,其纬度高达41度。由于港口和周围山脉之间的可用地带有限,它比新西兰其它城市的人口密度要高。由于它位于纬度40度的咆哮西风带,以及库克海峡对风的影响,他在当地有“多风的惠灵顿”之称号。

惠灵顿市中心的商业区是它的最重要部分,约6.2万人在那里工作(比较:奥克兰的居民数是惠灵顿的三倍,而它的中心商业区工作人员的数目仅比惠灵顿多4千)。惠灵顿的艺术和夜生活主要集中在中心商业区的南部,Te Aro区是新西兰最大的娱乐中心。

惠灵顿以其美丽的自然港口和绿色的山坡而著称。山坡上点缀着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盖瓦洋房。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位于港口的附近。惠灵顿的尼可森海港的走向沿着一个活跃的地质断层。向西地势骤然高起,因此惠灵顿的许多市区高于市中心。

惠灵顿的南端是密拉马半岛,它与北岛的其它部分通过一条狭窄的地峡相连。惠灵顿国际机场也在这里。进入尼可森海港的狭窄海道就在这个地峡的东边,这条海道里有一座非常危险的暗礁,许多船只在这里沉没。

2017年6月惠灵顿大区的人口约51.39万,惠灵顿市区的人口约20.79万。

惠灵顿港内有三个岛,但只有一个岛上可以住人,因为其它两个都太小了。这个岛曾被用来隔离人和动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用来作为集中营。今天它成为一个环境保护区,用来保护被威胁的物种。

其他

[编辑]

惠灵顿人在英文中被称作为“Wellingtonian”,城市的座右铭是“Absolutely Positively Wellington”。

气候

[编辑]

惠灵顿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

凯尔本英语Kelburn, New Zealand (惠灵顿市郊) (1928–2020, 湿度 1962–202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0.3
(86.5)
30.1
(86.2)
28.3
(82.9)
27.3
(81.1)
22.0
(71.6)
18.3
(64.9)
17.6
(63.7)
19.3
(66.7)
21.9
(71.4)
25.1
(77.2)
26.9
(80.4)
29.1
(84.4)
30.3
(86.5)
平均高温 °C(°F) 20.2
(68.4)
20.4
(68.7)
19.0
(66.2)
16.6
(61.9)
14.0
(57.2)
11.9
(53.4)
11.2
(52.2)
11.9
(53.4)
13.4
(56.1)
15.0
(59.0)
16.7
(62.1)
18.7
(65.7)
15.8
(60.4)
日均气温 °C(°F) 16.7
(62.1)
16.9
(62.4)
15.7
(60.3)
13.7
(56.7)
11.4
(52.5)
9.3
(48.7)
8.6
(47.5)
9.2
(48.6)
10.5
(50.9)
11.9
(53.4)
13.4
(56.1)
15.3
(59.5)
12.7
(54.9)
平均低温 °C(°F) 13.2
(55.8)
13.4
(56.1)
12.4
(54.3)
10.7
(51.3)
8.6
(47.5)
6.7
(44.1)
5.9
(42.6)
6.4
(43.5)
7.5
(45.5)
8.8
(47.8)
10.2
(50.4)
12.0
(53.6)
9.7
(49.5)
历史最低温 °C(°F) 4.1
(39.4)
5.2
(41.4)
4.6
(40.3)
2.6
(36.7)
1.0
(33.8)
−0.1
(31.8)
0.0
(32.0)
−0.1
(31.8)
0.2
(32.4)
1.2
(34.2)
1.7
(35.1)
3.4
(38.1)
−0.1
(31.8)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77.5
(3.05)
77.0
(3.03)
85.8
(3.38)
100.9
(3.97)
120.7
(4.75)
132.4
(5.21)
136.0
(5.35)
125.5
(4.94)
100.8
(3.97)
110.3
(4.34)
91.5
(3.60)
92.0
(3.62)
1,250.4
(49.23)
平均降雨天数(≥ 1.0 mm) 7.2 6.9 8.2 9.4 11.6 13.3 13.4 13.1 11.1 11.4 9.6 9.1 124.3
平均相对湿度(%) 79.4 81.5 82.1 82.7 84.3 86.0 85.8 84.3 80.6 80.3 79.0 79.7 82.2
平均露点 °C(°F) 13
(55)
13
(55)
12
(54)
11
(52)
9
(48)
8
(46)
7
(45)
7
(45)
8
(46)
9
(48)
10
(50)
12
(54)
10
(50)
月均日照时数 238.6 205.7 194.0 154.4 126.6 102.4 112.5 137.3 162.6 191.4 209.6 222.9 2,058.1
可照百分比 52 54 51 47 42 37 38 42 46 47 48 48 46
数据来源:CliFlo[13]

历史

[编辑]

居民点

[编辑]

公元10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来此定居。1840年,英国同当地毛利人族长签订条约后,大批英国移民来到这里。最初,英国人称该地为“不列颠利亚”,意思是“英国的地方”,以后逐步扩建城镇,发展到今天的规模。1840年以战胜拿破仑的英国名将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的名号为该镇命名。

毛利人称今天的惠灵顿所在的地方为Te Upoko o te Ika a Maui,意思是Maui的鱼头。

1839年9月20日第一批欧洲人来到这里,第二批欧洲人于1840年1月22日到达。传说一开始移民打算在海边平坦的地区建立他们的居民点,但后来这些地区被证明太过潮湿,容易被潮汐淹没,因此后来他们不顾地面不平将居民点移到山上。惠灵顿部分山路非常陡峭。

地震

[编辑]

1848年威灵顿受到一系列强烈地震的袭击。1855年它再次受地震袭击,这次地震可能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估计其强度达到8.2级。在陆地上它造成了大面积的2到3米的垂直运动。港口附近有一块地方被提升出海面成为潮汐地带。后来这块地方成为惠灵顿中心商业区的一部分。

威灵顿地区的地震活动率高于新西兰的平均值。一条主要断层直接通过市中心,在市区内还有上百小的断层线。一般居民平均每年注意到一次地震,尤其在高层办公大楼内感觉更多。1855年以后的许多年中,惠灵顿市内的建筑都是木制的。从20世纪开始,对建筑物的防震性能要求不断提高。

新西兰的首都

[编辑]

公元1865年威灵顿取代奥克兰成为纽西兰的首都。虽然纽西兰议会1862年7月7日就已经在威灵顿聚会了,但直到1865年它才正式成为首都。这一步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有人担心产金的南方可能成立一个独立的殖民地。由澳大利亚来的委员们(他们因为他们的中立性而被选择)建议惠灵顿为首都,因为它地处中心并有良好的海港。1865年7月26日正式在惠灵顿聚会。当时惠灵顿的人口为4900人。

民间团体

[编辑]
  • 嘉乐里历史学会( Karori historical society )
  • 泰华历史学会( Tawa historical society )

旅游地点

[编辑]
  • 博物馆( Te papa)
  • 移民者博物馆( settlers museum ), 位于Petone
  • Katherine Mansfield 纪念馆( Katherine Mansfield museum )
  •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
  • Eastbourne 豪宅区
  • Kapiti 港湾

教育设施

[编辑]

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是威灵顿最古老的大学,它的校园主要部分在山上的市区内,市内也有两个校园。建立伊始,其被作为纽西兰大学的一个学院。

纽西兰大学于1961年解散。

梅西大学在威灵顿也有一个分校。奥塔哥大学在威灵顿也有一小部分。威灵顿医学和卫生科学学校是该校的一个系。

友好城市

[编辑]

惠灵顿与三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bout Wellington – Facts & Figures.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5 August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3日). 
  2. ^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Annual Plan 2007–2008 (PDF). [5 August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年10月1日). 
  3. ^ Karl Mathiesen. Where is the world's windiest city? Spoiler alert: it's not Chicago. The Guardian. 15 October 2015 [13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ly 2016). 
  4. ^ Taonga,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Te Manatu. Wellington's plan. teara.govt.nz. [15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英语). 
  5. ^ Levine, Stephen. Capital city – Wellington, capital city.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20 June 2012 [23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February 2019). 
  6. ^ Baker, Francesca. Cultural Guide to Wellington | The Coolest Little Capital. Culture Trip. 14 May 2014 [2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7. ^ Media, ShermansTravel. Kiwi Cultur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s Creative Capital | ShermansTravel. www.shermanstravel.com. [2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英语). 
  8. ^ Lim, Jason. Wellington Is Bigger On Tech And Innovation Than You Think. Forbes. 29 November 2015 [15 November 2016]. 
  9. ^ Culture and creativity. www.wellingtonnz.com.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英语). 
  10. ^ Arts and culture. 10yearplan.wellington.govt.nz.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英语). 
  11. ^ Media, ShermansTravel. Kiwi Cultur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s Creative Capital | ShermansTravel. www.shermanstravel.com. [202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英语). 
  12. ^ Choudhury, Saheli Roy. These are the 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 in 2021. CNBC. 2021-06-09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英语). 
  13. ^ CliFlo – National Climate Database. NIWA. [23 January 202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