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恒生银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恒生銀號
恒生银行有限公司
Hang Seng Bank Limited
公司类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号港交所11蓝筹股
港交所80011(人民币结算)
OTCBBHSNGY
成立1933年3月3日,​91年前​(1933-03-03
代表人物施颖茵(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利蕴莲(独立非执行董事长)
总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环德辅道中83号恒生银行总行大厦
标语口号
  • 恒生在乎你(1996年)
  • 开拓 超越 恒生(2000年)
  • 理财创富 专注为你(2006年)
  • 恒变 生无限(2023年)
产业银行
营业额531.98亿港元(2022/12)
息税前利润114.39亿港元(2022/12)
净利润101.51亿港元(2022/12)
资产18938.05 亿港元(2022/12)
资产净值1839.61 亿港元(2022/12)
所有权者汇丰 编辑维基数据
员工人数10,000(2018年12月)
母公司汇丰控股(行政上)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实际持股62.14%)
主要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
恒生保险
恒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恒生指数有限公司
网站www.hangseng.com
恒生银行总行大厦
恒生银行总行大厦(面向国际金融中心一期)
恒生银行有名的财神形象
恒生银行总行大厦内貌
位于中环兴玮大厦的恒生银行中区分行在2021年12月开业,楼高2层,面积约6,500平方呎
位于黄大仙双凤街的恒生银行分行,2013时仍用旧式门面
位于港铁大堂的恒生银行ATM,在香港几乎每个港铁站都有恒生银行的ATM

恒生银行(英语:Hang Seng Bank,缩写HSBHASE,简称恒生港交所11港交所80011(人民币结算)、OTCBBHSNGY)是一间总部在香港商业银行,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何添创立,曾为香港主要华资银行之一,1965年后成为英资汇丰集团成员,但仍保持独立运营,目前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恒生银行是香港四大银行之一,若以存款计,2017年在香港排名第三,仅次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其亦负责算出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

员工统计

[编辑]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职员工人数合共 9,708 人,较前一年减少433人,内地员工数合共 1,731人。

命名

[编辑]

根据恒生官方网页的说法,是取“永恒生长”之意;但据曾经出任恒生副董事长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别取自当时盛春霖开设的恒兴银号及林炳炎的生大银号。

历史

[编辑]

创办初期

[编辑]

1933年恒生银号创办时期,4位创办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币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号最初设于银号钱庄林立的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旧建筑物内,面积只有800平方呎。当时,银号董事长由林炳炎出任,经理和副经理则分别为何善衡及梁植伟,全银号职员仅11人,规模较小。初期主要经营买卖黄金,汇兑及找换的业务。开业首年,获利10,389港元。恒生银号以香港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华时期

[编辑]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陆富户纷纷南下,急于把银元兑成港币。由于恒生已在中国大陆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

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他们另外亦在1942年创办大丰银号,即今日澳门大丰银行的前身。

1945年,香港重光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上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

战后初期

[编辑]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

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市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众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

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账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

[编辑]

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

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账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

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1. 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
  2. 停业并由政府接管;
  3. 汇丰银行寻求协助。

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汇丰最终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62.14%至今),由汇丰成为控股股东。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

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当时在香港最有发展前景的金融资产,也除去了香港本地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汇丰在完成收购后,虽然成为最大的持股股东,取得银行的控制权,但汇丰仍保持恒生银行独立运作,只派出4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利用恒生在本地银行业与华人社会紧密往来的优势,有利在香港拓展银行网络。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

被汇丰收购后的恒生

[编辑]

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更大为扩展。

主力中小企业务

[编辑]

管理层仍坚持着专向中小企业埋首为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

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

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编辑]

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

招股上市

[编辑]

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20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

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

扩展分行网络

[编辑]

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铁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

收购永安银行

[编辑]

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开拓中国大陆市场

[编辑]

恒生银行(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昆明宁波共14间分行及35间支行,并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及南京设离行式的自动柜员机

2023年5月9日,恒生银行公布推出人民币柜台供股份交易,则在2023年6月19日开始[1]

集团架构

[编辑]

恒生银行是汇丰集团成员之一,其母公司是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恒生银行的股份亦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并在美国为投资者提供第一级赞助形式之美国预托证券计划

董事会

[编辑]

附属公司

[编辑]

五大股权分布

[编辑]

业务概况

[编辑]

恒生银行的业务主要可分成个人理财服务及商业理财服务。

个人理财服务包括综合理财服务、存款服务、信用卡服务、按揭服务、私人贷款服务、投资服务及保险服务等。在综合理财服务中,恒生设有3个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以针对不同的顾客,分别为优越理财、优进理财,以及综合理财户口。

商业理财服务包括商业综合户口、商业现金管理、投资、贷款、商务卡、保险及强积金等。

恒生的存款、信用卡结余、按揭及寿险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9.4%、18%、12.5%及9.5%。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QBE Insurance(昆士兰保险)以4.2亿美元现金收购恒生银行旗下子公司恒生财险(香港)有限公司和阿根廷一般保险业务

2012年11月恒生银行以5.608亿元将筲箕湾道171号恒生西湾河大厦售予亮慧有限公司

2013年3月12日南丰以29亿元出售旗下旺角亚皆老街113号全幢商厦给恒生银行,楼高约30层,总楼面约34万方呎,是次成交平均呎价约8529元

2004年恒生银行以17亿人民币(约16亿港元)购入兴业银行股份,占其扩大后股本的15.98%,2010年以23亿元人民币(约26亿港元)参与兴业银行供股计划,恒生由04年投资兴业银行至今,恒生收到兴业银行所派发之现金股息合计44亿元

2015年2月10日恒生银行以每股购股价13.36元人民币,配售兴业银行5%股权或9.53亿股,料最高筹得127.3亿元人民币(约157.9亿港元)。是次交易完成后,恒生仍持有兴业银行5.87%股权。

2015年5月12日恒生银行以每股购股价17.68元人民币,配售兴业银行4.99%股权或9.507亿股,料最高筹得168.08亿元人民币(约209.9亿港元)。是次交易完成后,恒生仍持有兴业银行0.88%股权。

恒生后勤中心

[编辑]
恒生中心(Hang Seng Tower)紧靠港铁总部大楼,在香港几乎每个港铁站都有恒生银行ATM

恒生中心Hang Seng Tower)位于香港九龙湾伟业街33号德福广场二期,为恒生银行在九龙区的后勤总部,其位置紧靠港铁总部大楼,恒生银行与港铁有紧密合作关系,在香港的几乎每个港铁站都有恒生银行的ATM。

2006年,恒生租用企业广场五期2座全幢15层高的办公大楼,作另一个后勤总部,总楼面面积约262,000平方呎。

2012年,恒生以15.67亿元向信和置业购入九龙湾国际交易中心16至22层共7层办公室楼面以及至少30个车位,以用作银行其下的人寿保险及退休福利业务部门办公室。

2013年,恒生以29亿元向南丰购入旺角亚皆老街113号,用作后勤部门作办公室用途,包括目前租用的九龙湾企业广场5期2座办公室,亦有计划迁至亚皆老街商厦。发言人又表示,由于目前该厦部分楼层的租约未满,后勤部门计划在未来3年内陆续迁入。[2]

评级及奖项

[编辑]

重要奖誉

  • 2017年,获得《人民币业务杰出大奖》跨境商业银行奖项
  • 2013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13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亚太区最强资产负债表银行”;
  • 2013年,于《2013年Randstad企业大奖 》中,获选为香港“银行及金融服务界最具吸引力雇主”;
  • 2013年,于《Asian Banking and Finance》杂志主办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贸易融资银行”;
  • 2013年,中小企业最佳拍档奖(连续8年)(香港中小型企业总商会);
  • 2012年,于2012年“Euromoney私人银行评选”中,评选为“最佳服务─特级富裕客户组别(以资产净值区分)”《Euromoney》
  • 2010-2012年,香港最佳本地私人银行《Euromoney》
  • 2012年,荣膺“香港最佳本地现金管理银行”《Asian Banking and Finance》;
  • 2012年,香港最佳本地银行(连续13年)《财资》;
  • 2012年,恒生强积金智选计划的北美股票基金荣获“北美股票-最佳强积金基金3年奖”《理柏香港基金年奖2012》;
  • 2012年,恒生强积金智选计划的北美股票基金荣获“北美股票-最佳强积金基金5年奖”《理柏香港基金年奖2011;
  • 2012年,于“2011年大中华大奖”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Private Banker International》;
  • 2012年,于“亚洲风险大奖”评选中,荣获“最佳银行(香港)”《亚洲风险》;
  • 2008年,于《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
  • 2008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8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财富管理卓越奖”;
  • 2006年,于《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6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亚洲最佳零售银行奖”、“香港最佳零售银行奖”及“财富管理卓越奖”

企业责任

[编辑]
  • 2011年,本地首家成为道琼斯亚太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成员的香港银行(道琼斯指数)
  • 2011年,企业责任报告(2010)获“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认证并达至B+级应用水准的首间本地银行
  • 2011年,“香港公共关系奖”中“最佳创意奖”及企业社会责任组别–优异奖(香港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协会)
  • 2010年,全球首间获得BSOHSAS18001:2007国际认证的银行
  • 2010年,获纳入为“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成份股
  • 2009年,最高服务时数奖(私人团体-组别一)优异奖(社会福利署)
  • 2009年,“香港环保卓越计划”金奖(金融、保险及会计业界别)(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
  • 2009年,“恒生指数成份股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调查2009”中获认可为“领先企业”(乐施会)
  • 2009年,“杰出绿色贡献大奖”(U Magazine)
  • 2008年,亚洲最佳持续发展报告奖(Lafferty Group)
  • 2008年,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银奖(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 2007年,亚洲企业社会责任大奖─卓越环保大奖(Asian Instituteof Management)
  • 2007年,绿色企业大奖(香港工业总会)
  • 2005-2010年,全港首间获得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本地银行
  • 2004,2006年,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 2003-2010年,“商界展关怀”机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 2001-2010年,富时全球社会责任指数成份股(富时集团)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书籍
报章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