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会议
外观
御前会议(ごぜんかいぎ、英语:Imperial Conference)是日本在明治时代到太平洋战争终战前,天皇临席决定重要国策的会议。但并无法律上的规定。[1]现在常用来比喩公司、团体等组织的干部会议。
概要
[编辑]广义的,官制上规定天皇亲临的枢密院会议、王政复古后的小御所会议、天皇临席的大本营会议等都是御前会议。但是,狭义上指天皇、元老、阁僚、军部首脑召开的关于战争开始和终了的联席会议。
1894年,决定对清开战(甲午战争)是最初的御前会议。以后,在三国干涉、日俄战争之际召开。1938年以后,决定支那事变的处理方针、日德义三国同盟、对美英荷开战(珍珠港攻击)等。
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第13条明记“天皇行宣战媾和之权”,但因为没有类似“御前会议法”的法律证据,因此召开御前会议是有法律上的困难的。以及,为了不让人注意到天皇的旨意或想法的喜好(天皇也要为言论负责),天皇虽出席御前会议,但是大多不发一言。此外,御前会议的决定并非即时决定国家意向,内容仍需经过正式手续(例如阁议)的咨问之后才正式决定。
会议成员
[编辑]
御前会议
[编辑]1938年,中日全面战争以后的御前会议。
回 | 召开日 | 议题 | 内阁 | 昭和天皇的发言等 |
---|---|---|---|---|
1 |
1938年1月11日 | “中国事变”处理根本方针 | 第1次近卫内阁 | |
2 |
1938年11月30日 | 日中新关系调整方针 | ||
3 |
1940年9月19日 | 日德义三国同盟 | 第2次近卫内阁 | |
4 |
1940年11月13日 | 关于“中国事变”处理要纲之件等 | ||
5 |
1941年7月2日 | 伴随情势之推移的帝国国策要纲 | ||
6 |
1941年9月6日 | 帝国国策遂行要领 | 第3次近卫内阁 | 以吟咏明治天皇御制和歌的形式,暗示回避对美开战。 “四海之内皆兄弟,何以无事起风波?”[2] |
7 |
1941年11月5日 | 东条内阁 | ||
8 |
1941年12月1日 | 对美英荷开战之件 | ||
9 |
1942年12月21日 | 大东亚战争完遂之对中处理根本方针 | ||
10 |
1943年5月31日 | 大东亚政略指导大纲 | ||
11 |
1943年9月30日 | 今后需采行的战争指导之大纲等 | ||
12[3] | 1944年8月19日 | 小矶内阁 | ||
13 |
1945年6月8日 | 今后需采行的战争指导之基本大纲 | 铃木内阁 | |
14 |
1945年8月10日[4] | 关于波茨坦宣言受诺之可否 | 应铃木贯太郎请求,表明宣言受诺的意思(圣断)。 | |
15 |
1945年8月14日 | 波茨坦宣言受诺的最终决定 | 再度,宣言受诺的意思表明(再度的圣断)。 |
开会地点
[编辑]终战前的最后2次御前会议在为了二战防御特别设置的“御文库附属库”中的地下防空设施举行,约地下10米深,约15坪,与天皇、皇后的寝室,客厅等“御文库”[注释 1]相隔90米,中间透过地下走廊相连。1945年(昭和20年),陆军工兵队又为了能够承受大型炸弹攻击再度加强。[5]、1945年(昭和20年)6月2日,日本枢密院在附属库首次召开会议[注释 2]。
脚注
[编辑]- ^ 百科事典マイペディア
- ^ “よもの海 みなはらからと思ふ世に など波風のたちさわぐらむ”
- ^ 此回开始以“御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名称召开
- ^ 宫内庁 ‘昭和天皇実录’
- ^ 朽ちた「終戦聖断の場」…皇居「御文庫付属室」公開. 読売新闻. 2015-08-01 [2017-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