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信
张保信 | |
---|---|
出生 | 1932年8月 日治台湾新竹州中坜郡杨梅庄(今桃园市杨梅区)[4] |
逝世 | 1992年7月24日 中华民国台湾省桃园县龟山乡 (今桃园市龟山区)[5][6] | (59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32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92年) |
别名 | Baw Sing Chang Pao-Hsin Chang Bao-Shin Chang |
母校 | 台北师范学校 |
配偶 | 姜美吟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昆虫学、鳞翅学 |
受影响自 | 山中正夫[1]、白水隆、井上宽[2] |
施影响于 | 傅建明[3]、左汉荣[3]、徐涣之[1] |
张保信(1932年8月—1992年7月24日[5])是台湾业余昆虫学家,桃园杨梅人,曾于多所中小学担任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与童军老师,晚年潜心于鳞翅学研究,曾发表一系列有关台湾鳞翅目昆虫的文章与著作,对台湾蝶蛾的生态与分类研究贡献良多[4]。
经历
[编辑]家庭背景
[编辑]张保信的父亲张芳杰,原籍中国大陆广东省饶平县元歌都莲塘社葵坑乡(今饶平县新丰镇上葵村[7]),定居于台湾新竹州中坜郡的杨梅庄(今桃园市杨梅区)。其毕生奉献于杏坛,1948年发起创办杨梅中学(今杨梅国中),并被指派为首任校长。张芳杰与第一任妻子育有五名子女,1932年8月出生的张保信则排名三子。张保信甫成年时,母亲便离世,约莫十年后父亲续弦,并与第二任妻子诞下一子二女[2]。
学生时代
[编辑]1945年由中坜小学校[注 1]毕业后,张保信进入新竹中学就读,并接触了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昆虫学者山中正夫。山中曾在台湾多所高中担任教职,迄1947年被国民政府遣返回日本以前,也曾在台湾采得丰富的昆虫标本,同时亦鼓励学生参与采集工作,而张保信便在此时受到启发,对昆虫产生浓厚的兴趣[1][8]。
职业生涯
[编辑]1953年6月,张保信由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毕业,同年8月进入杨梅国民学校(今杨梅国小)任教[4]。此时,父亲张芳杰由于杨梅中学办学卓著,开始受托协助邻近乡镇规划与开办自己的中学,并以杨梅中学分部的模式试办。1954年,张保信由父亲调派至最先成立的观音分部[注 2],支援当时不足的师资[2]。于观音任职的十余年间,张保信先后担任过总务主任、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与童军老师,其中在童军生涯共获得三颗木章。1972年,张保信再度调至杨梅国中,并在尔后的十多年中从事过该校辅导室主任、总务主任、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等职[4]。
教学之余,张保信也凭借自学,积极投入昆虫研究与标本采集。他最初的研究重心在蝶类[4],但与此前许多着重于台湾蝴蝶分类与分布的学者不同,他更关注蝶类的生态学[9]。在1960年代,张保信曾以观音初中与新坡国中教师的身份,并以台湾蝶类的生态与物种纪录为主题,数度参与国立台湾科学馆(今科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科展[注 3]。于此同时,他也开始与许多台湾与海外的专业昆虫学家结识,当中较早的一位是日本鳞翅学家白水隆。白水于1960年出版《原色台湾蝶类大图鉴》(原色台湾蝶類大図鑑)后不久,便收到了张保信请益的来信,两人自此鱼雁不绝。在白水氏的建议下,张保信开始向日本鳞翅学会发行的学术期刊《蝶与蛾》(蝶と蛾)与《Yadoriga》(やどりが)投稿,为台湾许多蝶种的生活史留下首次详细的纪录。另一方面,张保信的研究亦引起白水氏想进一步研究台湾蝶类生态的兴趣[10]。作为蝶类研究的重镇,当时有许多日本昆虫学家前来台湾调查,白水氏即是其一,张保信也常身兼共同研究者的身份担任他们的向导[11][12]。
张保信虽未曾受过正规的昆虫学训练,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亚于专业的昆虫学家,因而受到行内专家的敬重。张保信的多年好友朱耀沂曾称赞他对习性的观察详细而科学,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饲养经验,且勤赴山林采集与调查,可谓台湾昆虫田野研究的领导人物。张保信也曾应朱耀沂之邀,担任台北市立动物园整修蝴蝶馆(今昆虫馆)的顾问[4]。
晚年研究
[编辑]受到日本鳞翅学家井上宽的影响,张保信在年近五十时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至蛾类上。他常常将在台湾采集到的蛾类标本寄给任职于东京大妻女子大学的井上氏鉴定,据井上氏所言,张保信的标本品质相当的好,有时还会出现他未曾见过的物种,而他也尽可能为张保信鉴定出这些标本的学名,“从张保信的言谈与寄来的信件中,我确切感受到他对于投身蛾类研究有很强的意愿,也会为了研究搜集必要的文献,这非常振奋人心。我希望这位台湾唯一的蛾类分类学家能成功,因此我会不遗余力的提供协助。”在当时,蝶类研究是台湾昆虫学界的显学,但与蝶类同属鳞翅目的蛾类却甚少受到关注,坊间也没有特别收藏蛾类标本的收藏家或机构,张保信的蛾类研究因此显得十分难得[15]。
1989年4月,张保信所著的《台湾蛾类图说》系列图鉴开始出版。这是第一部详细介绍台湾蛾类的著作,迄今仍是重要的台湾蛾类工具书,张保信也在该丛书中发表了台湾桑剑纹夜蛾、白斑散纹夜蛾、山根鲁夜蛾等至少29个迄今仍为有效学名的夜蛾科新物种[16]。而在第一卷出版的同年10月,张保信自新坡国中(今观音高中)提前退休,专注于研究工作,同时受聘玉山国家公园鳞翅目昆虫调查小组的顾问[4][17]。
张保信退休后曾到中国大陆旅行,期间接触到不少当地的昆虫学家,奠定他往该地发展的研究方向。1991年,张保信获邀担任《中国蝶类志》副主编,协助完成书中有关台湾蝶类的内容[18]。翌年3月受聘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的客座研究员[4][5]。
个人生活
[编辑]1957年,还是中学教师的张保信与同校教授家事与音乐的教师姜美吟结婚。两人育有两名子女,一家四口每逢周六下课便会搭公车回杨梅老家[注 4],翌日再乘车回观音[2]。
据朱耀沂回忆,张保信不善交际,亦不喜与人争辩,但闲暇时常邀好友至家中谈天饮酒[4]。
逝世及身后
[编辑]1992年7月23日晚间9时过后,人在家中陪家人的张保信突发胸痛,随即被送往龟山乡的桃园长庚纪念医院,经过数小时抢救,仍于24日零时6分因心肌梗塞而宣告不治,享寿60岁[5][6]。张保信在昆虫学界的许多好友都认为,退休后反而更加繁重的研究工作是他骤然离世的主因。此前张保信几乎将所有心力都倾注于蛾类研究,时常在野外彻夜采集与调查,返家后亦埋首于标本的鉴定与分类,又有《台湾蛾类图说》、《中国蝶类志》等著作的稿件压力在身,终致积劳成疾[5]。张保信在逝世的两个月前,尚受邀至河南省科学院协助检阅标本分类[5],而直至发病送院前不久,都还忙于《台湾蝶类鉴定指南》一书的收尾工作[4]。张保信逝世后,白水隆[10]、井上宽[15]、朱耀沂[4]等多位与他熟识的昆虫学家纷纷撰文致悼,这些文章主要刊载于张保信生前投稿过文章的期刊《Yadoriga》上[注 5]。
张保信辞世后留下数万件他采集的昆虫标本,当中包含他生前命名之物种的模式标本[15]。经过多方协商,这批标本最终落脚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并有其专属的馆藏登录编号“1282”。馆方表示,这是科博馆第一次收藏如此大量的昆虫标本,而该批标本也正好补足1960至1980年代,即科博馆成立前台湾昆虫研究材料的缺口[1]。
多种台湾昆虫的种小名以张保信的姓氏命名,如蜻蛉目的球角春蜓(Stylogomphus changi)[4]、鞘翅目的小蓝黑沟脚叶蚤(Hemipyxis changi)[4],以及金斑安尼夜蛾(Anorthoa changi)[19]、张氏尾尺蛾(Ourapteryx changi)[14]、张氏蝠蛾(Parathitarodes changi)[20]等多种蛾类。而在2008年,曾受张保信启发的蛾类学者傅建明、左汉荣,以及日本鳞翅学家大和田守,将台湾特有的夜蛾科新物种命名为张氏犹夜蛾,将张保信之名完整纳入其学名“Eupsilia baoshinchangi”中,他们也在发表该物种的文章中将张保信誉为台湾鳞翅学研究的先驱[21]。
著作
[编辑]文章
[编辑]张保信的研究文章大多投稿于日本鳞翅学会的会刊,发表于此的论文都是以日文写成。
- 〈台湾北部观音地区数种蝶类的生活史〉(《蝶与蛾》第14卷第4期,1964年)
- 〈台湾花莲港区夏季蝶相概况〉(《Yadoriga》37期,1964年)
- 〈台湾横贯公路冬季之旅〉(《Yadoriga》43-44期,1966年)
- 〈台湾稻眉眼蝶幼虫、蛹期与生活史〉(《蝶与蛾》第17卷第3-4期,1967年)
- 〈台湾数种蝶类的食草、幼虫与蛹〉(《蝶与蛾》第23卷第1期,1972年)
- 〈A Note of Cerambycid Beetles from Baron and its Neighbor〉(《国立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学刊》第2期,与中村慎吾合著,1972年)
- 〈寄生于台湾翠凤蝶的姬蜂〉(《蝶与蛾》第23卷第2期,1973年)
- 〈台湾产绯蛱蝶与突尾钩蛱蝶〉(《蝶与蛾》第23卷第2期,1973年)
- 〈台湾穹翠凤蝶之生活史〉(《蝶与蛾》第23卷第2期,1973年)
- 〈台湾竹橙斑弄蝶之幼虫与蛹期〉(《蝶与蛾》第23卷第3-4期,1973年)
- 〈台湾台湾斑眼蝶之生活史〉(《蝶与蛾》第24卷第4期,1973年)
- 〈台湾波纹黛眼蝶之生活史〉(《蝶与蛾》第24卷第4期,与郭玉吉合著,1973年)
- 〈记台湾琉璃翠凤蝶〉(《蝶与蛾》第25卷第1期,1974年)
- 〈灿蛱蝶台湾亚种之幼虫〉(《Yadoriga》123期,与久保快哉合著,1985年)
专书
[编辑]- 《台湾的蝴蝶世界》(1984年出版,与蔡百峻合著)
- 《台湾蛾类图说》(1989年出版第一卷,1991年出版第五卷。张保信本欲完成更多卷,但编写工作因其逝世而停摆)
- 《台湾蝶类鉴定指南》(1994年出版)
- 《中国蝶类志》(担任副主编,1994年出版,1999年修订本出版)
注解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科博馆昆虫搜藏库. [12/27 從一張標籤說起]. www.facebook.com. 2016-12-27 [202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文化发展科. 楊梅故事館-客家教育家張芳杰校長故居調查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書 (报告). 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1-322. 2020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台湾)).
- ^ 3.0 3.1 廖郁纯. 國小教師傅建明投入蛾類自然保育之專業發展歷程研究 (PDF) (硕士论文).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184 pp. 2006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中文(台湾)).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朱耀沂. 我的蟲友張保信先生. 中华昆虫. 1992, 12 (4) [2021-09-30]. ISSN 0258-46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5.4 5.5 黄邦侃. 悼念两岸昆虫学术合作先行者张保信先生. 华东昆虫学报. 1993, 2 (2): 1–3. ISSN 1005-1694 (中文(中国大陆)).
- ^ 6.0 6.1 永见宏二. 張保信先生を偲んで. やどりが. 1993, 153: 22–23 [2021-07-10]. ISSN 0513-41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日语).
- ^ 施萦洁. 清代彰化永靖、埔心、員林地區閩客族群空間分佈及其特色 (PDF)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2014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中文(台湾)).
- ^ 朱耀沂. 台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 玉山社. 2005: 451-453, 460-462. ISBN 986-7375-21-1 (中文(台湾)).
- ^ 张保信. 台湾北部観音地方産蝶類数種の生活史. 蝶と蛾. 1963, 14 (4): 90–101 [2021-07-10]. ISSN 0024-09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日语).
- ^ 10.0 10.1 白水隆. 張保信氏の死を悼む. やどりが. 1993, 153: 21 [2021-07-10]. ISSN 0513-41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日语).
- ^ 日本鱗翅学会. 中華民国台湾蝶類生態調査隊報告書. 日本鳞翅学会特别报告 3. 日本鱗翅学会. 1967 (日语).
- ^ 大冢一寿. 蓬莱探蝶記. やどりが. 1967, 51–52: 2–15. ISSN 0513-417X (日语).
- ^ 张保信. 臺灣蛾類圖說(五):夜蛾科. 台湾省立博物馆. 1991 (中文(台湾)).
- ^ 14.0 14.1 李圆恩. 張氏尾尺蛾生活史初窺. 自然保育季刊. 2011, 76: 44–48 [2021-07-10]. ISSN 1607-2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中文(台湾)).
- ^ 15.0 15.1 15.2 井上寛. 張保信さんの想い出. やどりが. 1993, 153: 21–22 [2021-07-10]. ISSN 0513-41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日语).
- ^ 吴士纬、傅建明、左汉荣、施礼正、张维君、林旭宏. 臺灣產中高海拔大蛾註解式名錄 (鱗翅目:大異角類)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Macro Moths in Mid- to High-Mountain Ranges of Taiwan (Lepidoptera: Macroheterocera)] (PDF). 台湾昆虫. 2020, 40: 10–83 [2021-07-10]. ISSN 2414-1194. doi:10.6662/TESFE.202002_40(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英语).
- ^ 傅健民、左汉荣、徐历鹏、陈宽祐、程文香、黄玉霞、杨志煌、林幸慧、李戊益、陈淑珍、邱碧云、李大翔. 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鱗翅目昆蟲調查報告 (报告). 内政部营建署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92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台湾)).
- ^ 周尧 (主编). 中国蝶类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中文(中国大陆)).
- ^ Ueda, K. A new monobasic Hepialid genus from Taiwan (Insecta: Lepidoptera; Hepialidae) with a redescription of Hepialus arizanus Matsumura (PDF). Bulletin of the Kitakyushu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99, 18: 137–146 [2021-07-10]. ISSN 1348-265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英语).
- ^ Ronkay, K.; Ronkay, L. New Noctuidae taxa from Taiwan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Lepidoptera), II. Acta Zo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2001, 47 (4): 371–398. ISSN 0001-6446 (英语).
- ^ Owada, M.; Fu, C.-M.; Tzuoo, H.-R.; Kobayashi, H. Further notes on moths of Eupsilia (Lepidoptera, Noctuid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PDF). Tinea. 2008, 20 (2): 109–115 [2021-07-10]. ISSN 0493-316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