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英 (清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张英 (清朝)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梦敦,号乐圃圃翁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

生平

[编辑]

张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1]

晚年隐居安徽桐城龙眠山。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帝赐御书榜额,随至江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卒谥文端雍正时赠太傅。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文端集》等。墓志由子张廷玉请大臣张鹏翮撰。

家族

[编辑]

曾祖张淳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祖父张士维,封中宪大夫、抚州知府,赠广东按察使。父张秉彝为贡生。叔父张秉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叔父张秉贞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后降清,官至兵部尚书。

张英以降,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最初典章皆出其手,与鄂尔泰等同为军机大臣,且恩遇最隆。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代为相,“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是中国历史的美谈。[2]

后代

[编辑]
  • 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 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封三等伯,谥文和。
    • 张若霭,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袭伯爵。
    • 张若澄,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
    • 张若渟,贡生出身,乾隆十四年(1749年)捐刑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 三子张廷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榜眼,官至吏部侍郎。
    • 张若需,乾隆二年(1737年)恩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侍讲。
      • 张曾敞,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 张若震,雍正元年(1723年)获赐举人出身,官至湖北巡抚。
      • 曾孙张聪贤,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潼关厅同知。
  • 四子张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
    • 张若潭,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 玄孙张元宰,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选庶吉士。
  • 张聪贤 张英六代孙 嘉庆十年二甲第四名进士 潼关厅同知
  • 张绍华 张英七代孙 同治十三年三甲十一名进士 江西、湖南、山西 布政使

轶事

[编辑]

至今还流行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家与邻争地,最后张英寄给家人一信,信上有诗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主动后退三尺,邻居吴氏大受感动,亦后退三尺,最后留下六尺巷的美谈。[3]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市区中有“六尺巷”的恢复建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六
  2.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子少詹事廷瓒乙未、文和公廷玉庚辰、礼侍廷璐戊戌、阁学廷豫雍正癸未,孙检讨若潭乾隆丙辰、阁学若霭雍正癸丑、阁学若澄乾隆乙丑、侍讲若需丁丑,曾孙少詹事曾敞辛未,玄孙元宰嘉庆壬戌,来孙聪贤辛酉。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
  3. ^ 这个故事还有郭朴版、舒芬版、郑板桥版、曾国藩
  • 《桐城县志》
  • 姚永朴:《旧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