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俄斯岛
希俄斯岛[1](希腊语:Χίος),是希腊第五大岛屿,位于爱琴海东部,距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海岸仅7千米,与希腊本土相距约100千米。希俄斯有名于其强大的商船社区,以及岛上独特的洋乳香和中世纪村落。据说也是荷马及希波克拉底的故乡。岛上于十一世纪、由君士坦丁九世资助兴建的新修女院(Nea Moni)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希俄斯有时也译作希阿或巧斯。
行政上,希俄斯岛组成为北爱琴大区希俄斯专区内的希俄斯市镇。岛上的首要城镇及市镇的行政中心为希俄斯镇。本地人通常称希俄斯镇为“霍拉”(Χώρα,字面上的意思是“土地”或“国家”,但通常是指一个希腊岛屿的首要城镇或岛上最高处的定居点)。
历史
[编辑]古希腊时代
[编辑]希俄斯是十二个伊奥尼亚殖民地之一,因此在公元前7世纪晚期,[2]她已成为首批铸币的城市之一。希俄斯亦以人头狮身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这传统延续了900年。修昔底德称之为伊奥尼亚最伟大的城邦,而它的人民是最富有的希腊人之一。它最早的殖民者可能来自前9世纪的维奥蒂亚。在古风时期,希俄斯经常与小亚细亚的城邦发生冲突,特别是埃律特莱亚(位于土耳其西岸),以及萨摩斯岛。约前575-550年间刻写的“宪章”奠立了以“市民议会”和行政人员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同时,商业也得到广泛的发展,主要面对黑海地区、埃及以及西方世界。他们积聚的财富使他们能够在德尔斐建造雄伟的主祭坛。
后来它被波斯人所占领,由他们所支持的僭主所统治。在伊奥尼亚起义中,希俄斯人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输送了数百艘舰船的兵力。之后,他们同雅典站在一起成立提洛同盟,主要担当海上运输的职责。其后,斯巴达人入侵,由吕山德建立了一个斯巴达军政府。
中世纪
[编辑]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永久分裂后,以后六个世纪希俄斯均属于拜占廷帝国的一部分。十一世纪末,[3]土耳其人从士麦那的入侵中断了帝国的统治,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把岛上的土耳其人击退,希俄斯重归拜占廷统治。然而到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却又结束了帝国的统治,拜占廷分解,领土被拉丁帝国所瓜分,希俄斯名义上成为了威尼斯共和国的一部分。拉丁帝国败亡后,拜占庭最后一次统治希俄斯岛(1225-1261),这次统治对岛屿影响不大,很快岛屿的主权就在1261年被割让予热那亚共和国。1566年,奥斯曼帝国击退了热那亚人,占领了希俄斯,当时岛上有12,000个希腊人、2,500个热那亚人。
1822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岛上的领导者因为忧虑岛上居民的安全、财富遭到损失而不愿参与革命。此外,他们亦意识到希俄斯实在离小亚细亚——奥斯曼的中心地区太近,岛上部分地区只距安纳托利亚内陆约6.7千米。 然而同年3月,数百名希腊人从邻近的萨摩斯岛登陆希俄斯,他们宣布革命,并发动了反对土耳其人的袭击,使岛民加入了斗争。奥斯曼帝国下令军队对岛上所有3岁以下的婴儿、12岁或以下的所有男性和40岁或以上的女性展开大屠杀,只有愿意成为穆斯林的得到幸免。[4] 十二万希腊岛民中的六分之五因此遭到驱逐、杀害或奴役。约2万人[5]遭到杀害,23000人遭到流放。
1881年,一个约为6.5矩震级的地震破坏了岛上的大部分建筑,并造成严重的人命伤亡。当代有报告指死亡人数约5,500–10,000人。[6]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希俄斯重新加入并成为了己独立之希腊的一部分。第二次希土战争后的人口交换使不少希腊难民来到了希俄斯岛,土耳其穆斯林则回到了安纳托利亚。
地理与气候
[编辑]希俄斯岛大约呈肾状,约长50千米,最阔处则达29千米,岛面积则为852平方千米,地形普遍多山和干旱,主要人口集中于岛的东岸。希俄斯镇的人口约32,400人。岛上气候温和,有着地中海气候。岛的最高点达1,297米,位于岛的北部。
希俄斯的夏季很少降雨,几乎没有云层,阳光充沛;冬季则较潮湿,平均相对湿度由冬天的75%至夏天的60%不等。全年岛上经常有着持续不断的微风(平均3-5米/秒)。
希腊希俄斯岛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11 (52) |
11 (52) |
13 (55) |
17 (63) |
22 (72) |
26 (79) |
28 (82) |
28 (82) |
25 (77) |
20 (68) |
16 (61) |
13 (55) |
19 (67) |
平均低温 °C(°F) | 5 (41) |
5 (41) |
6 (43) |
9 (48) |
13 (55) |
17 (63) |
19 (66) |
19 (66) |
16 (61) |
12 (54) |
9 (48) |
6 (43) |
11 (5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00 (3.9) |
78 (3.1) |
61 (2.4) |
44 (1.7) |
24 (0.9) |
4 (0.2) |
1 (0.0) |
0 (0) |
8 (0.3) |
23 (0.9) |
55 (2.2) |
122 (4.8) |
520 (20.4) |
数据来源:www.weather-to-travel.com[7] |
姐妹城市
[编辑]希俄斯自1985年起与意大利热那亚缔结为姐妹城市。
历史名人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 周定国 (编). Chios 希俄斯岛 (希).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OL 23943703M. NLC 003756704.(简体中文)
- ^ Agelarakis A., "Analyses of Cremated Human Skeletal Remains Dating to the Seventh Century BC, Chios, Greece". Horos: Ena Archaeognostiko Periodiko 4 (1986): 145–153.
- ^ Brownworth, Lars (2009) Lost to the West: The Forgotten Byzantine Empire That Rescued Western Civilization, Crown Publishers, ISBN 978-0-307-40795-5: "…the Muslims captured Ephesus in 1090 and spread out to the Greek islands. Chios, Rhodes, and Lesbos fell in quick succession." p. 233.
- ^ Revolution – The massacre of the island of Chios. chioshistory.gr. [30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2日).
- ^ Christopher Long (1998-1999): The Massacres of Chios, Events & Massacres of 1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ltinok, Y.; Alpar B., Özer N. & Gazioglu C. 1881 and 1949 earthquakes at the Chios-Cesme Strait (Aegean Sea) and their relation to tsunamis (PDF).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5, 5: 717–725 [31 July 2010]. doi:10.5194/nhess-5-717-2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2-11).
- ^ Chios. July 2011 [6 Febr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