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42型轻舰队航空母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巨像级航空母舰
航行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巨像级航空母舰凯旋号
巨像级航母凯旋号(R16)航行在菲律宾苏比克湾,飞行甲板可见折叠机翼的超级马林海火战斗机和费瑞萤火虫攻击机,后方伴随舰艇与海岸线清晰可见
概况
名称 1942型轻舰队航空母舰
使用者
前级 光辉级航空母舰
次级 半人马级航空母舰
亚型 巨像级航空母舰
建造期 1942年3月-1961年4月
服役期 1944年12月-2001年10月
规划数 16
完成数
  • 8艘巨像级(含2艘维护航母)
  • 5艘威严级
取消数 1
报废数 15
技术数据巨像级技术参数(原始设计)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13,200吨
* 满载排水量:18,000吨
船长 飞行甲板:690英尺(210米)
* 全长:695英尺(212米)
型宽 80英尺(24米)
吃水 标准吃水:18英尺6英寸(5.64米)
* 满载吃水:23英尺3英寸(7.09米)
动力来源 帕森斯齿轮传动蒸汽轮机
* 4台海军部三鼓式锅炉
* 输出功率:40,000 shp(30,000 kW)
* 双轴推进
船速 25节(46千米每小时;29英里每小时)
续航力 12,000海里(22,000千米;14,000英里)/14节(26千米每小时;16英里每小时)巡航
乘员 1,050人
武器装备 6座四联装2磅砰砰炮
* 16座双联装厄利孔20毫米机炮
* 后期全部更换为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舰载机 最大52架
技术数据威严级技术参数(改进设计)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15,750吨
* 满载排水量:19,500吨
吃水 标准吃水:19英尺6英寸(5.94米)
* 满载吃水:24英尺9英寸(7.54米)
武器装备 30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6座双联装+18座单装)
注释 其他参数与巨像级相同

1942型轻舰队航空母舰,通称英国轻舰队航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研发的轻型航空母舰,旨在填补护航航空母舰舰队航空母舰之间的战力空缺。该级舰采用民间造船标准,成本效益显著,共设16艘建造计划,1942-1943年间全部以巨像级方案下单。最终建成8艘原型舰,其中4艘于战争期间服役但未参与实战。巨像级中包含2艘特殊改装型——拆除航空设备转为航空维修舰,另有6艘经结构性强化后升级为威严级。这6艘改进型因战争结束曾中断建造,最终5艘在1961年前陆续完工,最晚者耗时二十年方告完成。

起源与设计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战经验促使英国意识到,皇家海军亟需加强舰队防空与海空作战能力,而航空母舰在此领域具有关键作用[1][2]。1941年中,海军部门启动新型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并突破以往直接建造大型舰队航母的传统发展路线[1]。初期提出的方案包括:对霍金斯级重巡洋舰英语Hawkins-class cruiser进行飞行甲板加装、将商船与远洋邮轮改装为航母,以及研制类似护航航空母舰的新型舰艇。经过论证评估,至1941年12月最终确定采用全新设计的航母方案。

在新型改装航母设计方案提交后,基于降低建造成本、加快建造速度的需求,英国海军高层决定简化船体结构设计。通过采用更轻型化的船体构造,使非专业军用工船厂也能参与建造,从而实现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充航母舰队的目标[1][3]。不过由于该型舰艇仍需满足作战要求,因此并未完全沿用商船标准,而是结合了多项军事设计要求[4]。1941年底,该项目以"中型航空母舰(Intermediate Aircraft Carrier)"正式立项,成为当时英国海军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建造计划,设计方案主要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承担[5]

为落实1942年设立的"未来造舰委员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在四年内击败轴心国同盟,英国海军在原有1941年方案基础上制定了新型航母量产计划。该计划以"光辉"级航母为母型,分为三个子型号:4艘放大改进的"怨仇"级(实际建成2艘)、8艘排水量18,000吨的中型舰队航母(IFC),以及16艘13,000吨的简装版"光辉"级。其中简装版型号又称"1942年轻型航母",相较原型舰其主尺度缩减约十分之一,通过取消机库装甲防护来增加载机量;动力系统采用常规舰用蒸汽轮机,仅配置4台锅炉,总功率较"光辉"级下降三分之二,最高航速限制在25节[6]。该级舰飞行甲板长度210米,全长212米;甲板宽度24米;标准吃水5.64米,满载吃水7.16米[2][7]

巨像级

[编辑]

1942年初,英国海军执行委员会批准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巨像"号英语HMS Colossus (R15)"光荣"号英语HMS Glory (R62),同年3月正式签署建造合同[2][8][9]。根据1942年修订的造舰计划,除首期两舰外,1942至1943年间英国海军又追加签署了十四艘同级舰的建造合同,由八家本土造船厂共同承建[2][9]。尽管最初规划的建造周期不超过21个月,但因设计变更导致工程进度延长至27个月,后因战局变化仅两艘按期完工[1]

该级轻型航母自1943年起陆续下水,至1944年进入服役阶段[1][9]。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这批舰艇未及展现实战价值便失去作战机会。实际完工情况显示:仅"巨像"号、"光荣"号、"可敬"号与"报仇"号四舰完成完整建造,其余在建舰艇多数停留在不同施工阶段。

服役期间,巨像级暴露出一定的设计缺陷:初期舰艇配置的生活保障系统设计存在缺陷,舰员生活环境问题持续引发诟病。据记载其居住条件与维护性均未达到海军标准,成为当时水兵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10]

技术转型期

[编辑]

受巨像级实际使用经验影响,英国皇家海军曾暂停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2]。在此间隙期,仍有部分巨像级舰艇陆续服役,包括"海洋"号、"探索者"号、战士号英语HMS Warrior (R31)、"忒修斯"号、"凯旋"号及"珀耳修斯"号。这类航母虽在1944-1945年间完成建造并紧急入列,但均未参与实战检验。随着喷气式战机的问世,促使英国调整发展策略,在尚未完工的六艘巨像级航母基础上实施喷气式战机适配改造计划[1][11][12]

威严级改造

[编辑]

未完工的六艘舰体虽延续巨像级基础设计,但针对喷气式战机操作进行了系统性改进:加装强力弹射装置与改进型拦阻系统;在部分舰船开展新型着舰控制技术试验;并配备二战末期研发的现代化雷达组网。改造后满载排水量较原始设计增加1,500吨,飞行甲板扩展至1英尺6英寸(0.46米)的新标准。1945年9月,经升级的六艘舰被重新命名为"威严级",其中五艘最终赶在二战结束前实现服役[13]

1944年舾装中的威严级轻型航母
1980年代完成现代化改装的威严级航母墨尔本号

最终处理与海外部署

[编辑]

受战争进程影响,巨像级及其改进型威严级共计仅建成服役6艘。这些舰艇虽然建造时程与战争进程存在错位,但得益于其充裕的机库空间、模块化设计结构及低成本维护特点,战后迅速成为多国海军青睐的改造平台。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印度等国相继购入作为舰队核心力量。英国海军亦将其用作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菲涅耳透镜助降系统等创新技术的实证平台。鉴于拆解成本高昂,造船厂创新采用"期房式"处理方案:对处于舾装阶段的6艘威严级实施封存维护,待获得国际订单后再进行定制化改装,部分舰艇经历两次以上转手后被租售至7个国家[6]

实战应用方面,印度海军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部署的维克兰特号(原威严级"赫丘利斯"号改造),以及阿根廷海军在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中使用的5月25日号(原巨像级"可敬"号改造),均为该型舰的代表性作战案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Robbins, The Aircraft Carrier Story, p. 91
  2. ^ 2.0 2.1 2.2 2.3 2.4 Ireland,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p. 172
  3. ^ Harding, The Royal Navy 1930–2000, pp. 79–80
  4. ^ Preston, Aircraft Carriers, p. 142
  5. ^ Konstam,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1939–45, p. 24
  6. ^ 6.0 6.1 网易. 远去的南美航母:被现实压弯的海上强国梦. news.163.com. 2017-03-09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2). 
  7. ^ Blackman (ed.), Jane's Fighting Ships (1968–69), p. 313
  8. ^ Wright, Australian Carrier Decisions, p. 65
  9. ^ 9.0 9.1 9.2 Konstam,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1939–45, pp. 24, 26
  10. ^ Robbins, The Aircraft Carrier Story, pp. 91–2
  11. ^ Bishop & Chant, Aircraft carriers, p. 62
  12. ^ Ireland,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p. 173
  13. ^ Konstam,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1939–45, p. 26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