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哥拉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哥拉主义英文Nicolaism,亦称NicholaismNicolationism或者Nicolaitanism)是一个负面意涵的称号。发生在11世纪至11世纪的中世纪教会,神职人员在道德上出现严重堕落、离谱与腐败行径,使得教廷为之所苦,教会与神职人员形象大受打击与质疑。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东王国的日尔曼王亨利三世(1039年-1056年)时期,才能杰出的亨利三世王干预当时教廷的混乱情况──“教宗昏庸无道,教延为争夺罗马教宗职位闹得满城风雨”,并且亨利三世任用一批品格高尚的宗教改革家,其中之一为希勒德布兰Hildebrand),就是之后的教宗贵格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1073年-1085年)。因着贵格利七世在教延的革新,并受到帝国法国境内兴起的一波修道制度新觉醒──克吕尼改革运动(994年-1109年)是在个人信仰生命上有圣洁的绝对要求,此运动并在帝国内受到持续性的推广及响应,随后顺利的将尼哥拉主义、西门主义于圣职界的破坏力有效的消毁与控制。[1][2]

历史背景

[编辑]

尼哥拉一党究竟何所指,目前也只能猜测。第二世纪爱任纽的作品中,认为那是指圣经里的异教归信者尼哥拉(徒6:5),但这可能只是臆测之语。亦有学者认为是指来自异教徒的逼迫,如《启示录》2:2中的“恶人”或《启示录》中2:9和3:9的“犹太人”,但这也只是猜测。历史虽然没有为读者存留真相,而语源之路也因着过分曲折而让人质疑,然而在面对尼哥拉党之谜时,却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最合理的推测是,尼哥拉党是那些与假先知巴兰的观点近似的人——他们纵容、宽待不道德的行为,容忍吃祭过偶像的食物,无度的放纵肉体的私欲,实行淫乱。(启2:14-5)其教导是越过基督信仰的自由,而在信仰上与异教妥协,脚踏两条船。[3][4][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aniel E. Bornstein.People's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4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09), 179.
  2. ^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谢受灵、赵毅之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348-51。
  3. ^ 基纳,《启示录》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6,钟越娜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6年),129-40。
  4. ^ 罗伟,《启示录注释(上)》(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2007年),398-401。
  5. ^ 李群,《启示录注释》(香港:天道书楼,2005年),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