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实证史学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实证史学作品,欧内斯特·拉维斯法语Ernest Lavisse主编的《法国通史》

实证史学(法语:Histoire positiviste/École méthodique[1]:4,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史学的主流思潮,尤其盛行于法国德国。实证史学受到实证主义哲学启发,力图使史学成为一门科学,重视史学方法论、客观叙事、史料搜集和考证,期望建立完全客观的历史叙事,其理论总结于朗格罗瓦法语Charles-Victor Langlois塞诺博斯法语Charles Seignobos合著的《历史研究引论》(Introduction aux études historiques),代表史家有英国亨利·巴克尔,法国丹纳德·库朗日,德国兰普雷希特英语Karl Lamprecht。实证史学的出现,使西方历史学得以独立和成熟,产生不少资料丰富的巨著,包括欧内斯特·拉维斯法语Ernest Lavisse主编的《法国通史》(Histoire de France depuis les origines jusqu'à la Révolution)、他与伦保法语Alfred Rambaud合编的《世界通史》(Histoire générale),以及阿克顿计划的《剑桥近代史》(Cambridge Modern History);但其理论有不少缺陷,过于理想化,实行上有不少困难,并且研究范围较狭窄,缺少宏观的历史论述,对社会史和经济史有所忽略,其理念受到社会学哲学两方面的批评,典范地位在1920年代以后被年鉴学派取代。

起源

[编辑]

实证史学受实证主义哲学启发。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倡议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事现象,利用科学方法精确而客观地鉴定及描述社会现象,继而找出人事现象的因果规律[2]:28。“实证”就是指实在、有用、精确。实证主义重视事实,将知识严格限定在实证的范围,对史学的最大影响,是对事实的要求[3]:211、217、221,促使史学家提倡批判、考订和审查史料,使历史研究更为严谨。此外,实证主义力主把史学当作科学,受其影响,实证史学相信史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3]:224-225、232。但实证主义主张研究规律,实证史学则主张历史事件独特而无规律,二者目标其实大相径庭[1]:13

发展

[编辑]
兰克史学带到法国的摩诺德法语Gabriel Monod

先驱

[编辑]

实证史学以德国兰克学派为主要代表[1]:4。兰克强调考证和批判事实,成名作是《罗马和日耳曼人的历史》(1824年),强调要弄清事实,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即“如实直书”,严厉批评意大利史家马基亚维利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二人错误运用史料。由于兰克推崇历史事实,兰克史学被视为实证史学的代表[3]:208,兰克亦受推崇为“这一学派中最伟大的历史家”[4]

全盛期

[编辑]

19世中后期,实证史学成为西方史学主流,在学术组织中确立权威与规范,占据各学术机构的要职[1]:4[5]:488,在德国,兰克弟子众多,专精政治史,在学界举足轻重,尽占各大学历史系教席[2]:45、24。实证史学代表史家,有英国亨利·巴克尔,法国丹纳德·库朗日,德国则有兰普雷希特英语Karl Lamprecht[3]:218亨利·巴克尔的《英国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指出历史并非由形而上的力量所控制和引导,而是无异于自然现象的,可以进行科学分析,在英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作用[3]:219。实证史学建立史学理论,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手段、程序、史学的认识论,建立实证史学模式。1866年,法国史家贝尔纳尔(C. Bernard)在其《论史学批判》中提出历史研究的步骤;德·库朗日强调资料与史学研究的关系,其《古代城市》(1864年)成为法国19世纪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1]:6-7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兰克学派影响日大,促使法国实证史学更加完善。1876年,曾留学德国的摩诺德法语Gabriel Monod创办《历史杂志法语Revue historique (France)》(或译《史学评论》),声称“植根于事实”,“摒弃政治与哲学理论”,这一学报标志了法国实证史学确立主流地位,增大兰克学派的影响[1]:7,使兰克学派在法国开枝散叶,与法国实证史学潮流汇合。实证史学支持者许多成为各大高等院校教授[2]:54。1898年,朗格罗瓦法语Charles-Victor Langlois塞诺博斯法语Charles Seignobos合著《历史研究引论》(Introduction aux études historiques),总结实证史学的理论,力图建立科学的史学体系,反对神学史观和历史哲学,其书被法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引为教材[1]:9[3]:222。而240卷《法国史料集成》、欧内斯特·拉维斯法语Ernest Lavisse主编的18卷《法国通史》(Histoire de France depuis les origines jusqu'à la Révolution),以及他与伦保法语Alfred Rambaud合编的12卷《世界通史》(Histoire générale),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史学成果[5]:488

被取代

[编辑]

20世纪初,实证史学分割历史、突出历史偶然性的做法,受到社会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激烈批评,为史学典范的改变做准备;西米昂法语François Simiand等史家也挑战实证史学的方法论。1920年代末,法国年鉴学派出现,形成新史学潮流,迅速成为新典范,取代实证史学的主流地位[5]:490-493、496,堪称法国史学革命。二战以后,除了年鉴学派,德国新社会史、美国新史学及英国的左翼史学等新学派亦告兴起,部分史家亦承认史学根本没有绝对的客观,放弃将史学提升至科学的幻想[2]:52、37、89-92。在德国,兰克史学到1950年代则仍占主导地位[3]:223,1960年代以后,信徒逐渐减少[2]:35-36

对中国史学影响

[编辑]

中国20世纪共经历了四次实证史学思潮:先是世纪初的“为历史而治历史”思潮,以梁启超于1901、1902年所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基础;后二三十年代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的新历史考证学,80年代初的“回到乾嘉时代”,90年代的“振兴国学”与“南北二陈”,[6]最终形成中国有别于西方的新实证主义史学。

宗旨

[编辑]
法国实证史学代表德·库朗日

实证史学相信,史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历史真相是存在的,揭露其全貌亦指日可待[3]:232。历史的实证研究,可以达到完全的客观,揭示出历史的真理[1]:4德·库朗日强调史学是一门事实的科学,必须禁绝一切抽象概括、形而上学,让历史事实说话。他们力图在历史研究中贯彻实证、科学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事实进行科学处理,与传统史家着重叙述很不相同[3]:221、218

实证史学强调史学研究的客观性,最重视历史事件,力求重构史实原来面貌[2]:55,史家职责,是真实地、不折不扣地叙述过去发生的事。历史写作中,毋须思辨性的理论,史家与其研究对象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根据经过严格考订的史料所展示的历史事件,本身已显示了发展的因果[1]:4

实证史学坚信历史文献,以客观验证及史料批判为中心[2]:54-55,提出“史学仅是资料的编纂”,史料收集和鉴定是主要工作。为了达到完全客观,要严格考订史料[1]:9、4,鉴定史实时力求审慎精确,在表达和叙述上力求不偏不倚,离开史料即不作任何陈述。德·库朗日强调无史料即无史学,史家必须研究各种古代文献,才能避免当代的偏见,精确地展现前人的生活[3]:232、221

方法论

[编辑]

法国史家贝尔纳尔《论史学批判》提出历史研究的4个步骤:1.分析选择历史事件;2.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3.对这些事件进行定义和定性;4.分析各定义、各事件之间的联系。其后实证史学的发展,进一步改善这模式[1]:6丹纳主张研究历史,首先必须尽量寻找事实,然后寻求各事实间的联系,他推崇德国史家的史料批判方法,认为可以提供精确可靠的事实[3]:211、220

朗格罗瓦法语Charles-Victor Langlois塞诺博斯法语Charles Seignobos总结实证史学的方法论,他们将史家工作分为4部分:首先是搜集史料及分类,其次严格考证史料,判定史料真伪及可信性,然后比较几种史料以组成事件,藉演绎及类推,建立事件关系,最后综合和联结各事件于一个总架构中,将相关史实组织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整体,填补史料空缺,选择重要事件加以叙述,并加以概括[2]:55[1]:9。按照朗氏二人的方法,史学研究可由不同等级的人来完成:文献和图书馆人员作第一步资料整理工作,年轻和初级研究员致力于专题研究,如一个村庄、一场战役等;最后才是大学教授,综合各专题研究,写出信史;全面的综合,由各类专家共同完成,如欧内斯特·拉维斯法语Ernest Lavisse主编的《法国通史》,以及他与伦保法语Alfred Rambaud合编的《世界通史》,皆是各专家综合著作[1]:8-9

成就

[编辑]

在实证史学兴起之前,史学家几乎就是哲学家[5]:491;在英国,由教士及政治家写成的史书充满强烈的个人政治与道德观,史学距离专业化尚远[2]:49。实证史学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史学主流,促使史学科学化,首次建立历史学的方法论,西方史学至此摆脱哲学、文学以至神学的束缚,得以完全独立发展[5]:491、488,进入成熟时代,与哲学、文学、经济学等区分开来[1]:1、9,堂堂正正成为一门学科,不再是文人的业余技艺[2]:21克罗齐指出:“幸亏有了实证主义,历史著作才变得不那么幼稚,著作中的事实才变得较丰富。”[4]当时史家充满信心,摩诺德法语Gabriel Monod声称:“我们的世纪是一个历史学的世纪。”[5]:488

理论缺点

[编辑]
着重政治史与军事史的《史学评论法语Revue historique (France)

要完全实践实证史学宣布的信条,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实证史学主张摒除史观的影响,实际上很难做到[1]:14,不能将主观价值和科学精神彻底分开,如法国史学作品往往呼唤法国人团结共抗外敌[2]:54-55,英国亨利·巴克尔把地理环境作为历史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丹纳强调人种、时期和地点三项作为历史的决定性因素,都是史观影响历史研究的例子[1]:14。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参战国的史学,许多都受政治主导,把史学变成政治宣传工具,更反映出历史并无绝对客观的答案[2]:83-84

强调史料的齐全和完整无缺,使历史学可能变成史料学,资料汇编“伪装”为历史[4]。史料会有新发现,史料定义亦会扩大,史家根本难以真正掌握全部史料。1904年,朗格罗瓦法语Charles-Victor Langlois感叹,各类历史资料集及参考书“从未真正地完成过”。而且依靠史料,亦不能达到客观的历史,因为文字材料由人记下,记载时已经带上了当事人的标准和好恶。面对矛盾的史料,史家又须作出他的选择,因此强调史料是远远不够的[1]:10-12。实证史学使历史研究“微观化”,题目越小,就越容易掌握全部材料,但历史也就失去其整体性,通过这种支离破碎的专题研究,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历史本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历史著作主要是专题论文,宏观的史书极为少见。著作中堆集大量材料,作者的评论或分析只占极少几页[1]:10-11

实证史学理论限制了史学的领域。文字史料大多记载和反映政治变迁、战争过程和外交成败等,所记的多是国王、大臣、将领等大人物,似乎他们操纵了历史进程。依靠这些史料所写出的,主要是军事史、政治史、外交史和大人物传记。欧内斯特·拉维斯法语Ernest Lavisse的《法国通史》、阿克顿计划的《剑桥近代史》(Cambridge Modern History)14卷,都属其例[1]:12。在20世纪初,作风保守的《史学评论法语Revue historique (France)》刊登论文2/3仍属人物传记、政治史和军事史,不太注重社会史及经济史[2]:55。这种史学研究的局限,在20世纪受到严峻挑战[1]:12

批评

[编辑]

20世纪初,实证史学所受批评主要来自社会学涂尔干等社会学家视历史学为辅助学科,只是收集和整理事实。实证史学强调事件的特殊性、历史并无规律,又强调史家只是被动地反映史实,社会学便贬低史学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证史学史家塞诺博斯法语Charles Seignobos等曾与社会学家进行论战,实证史学处于守势[1]:17-18。哲学家如狄尔泰克罗齐文德尔班等,则质疑实证史学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否定史学实证化的成果,希望史学重新哲学化[5]:491-49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姚蒙. 《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從年鑑派到新史學》.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88. ISBN 9789573206606 (中文(繁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麦劲生.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0. ISBN 9789571121949 (中文(繁体)).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王晴佳. 《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 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ISBN 9579449651 (中文(繁体)). 
  4. ^ 4.0 4.1 4.2 克罗齐. 〈實証主義的史學〉.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主题阅读网. [2014-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简体)).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姚蒙. 〈法國年鑑學派〉. 何兆武、陈启能 (编).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487–549. ISBN 9787806812532 (中文(简体)). 
  6. ^ 侯云灏. 20世紀中國的四次實證史學思潮. 史学月刊. 2004年, (7期)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