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德鲁·萨里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德鲁·萨里斯
出生1928年10月31日
纽约布鲁克林区
逝世2012年6月20日(2012岁—06—20)(83岁)
纽约曼哈顿区[1]
职业电影评论
配偶Molly Haskell
施影响于J. Hoberman, Kenneth Turan, Armond White, Michael Phillips, AO Scott

安德鲁·萨里斯(1928-10-31 – 2012-6-20),美国影评人,美国作者论的首位倡导者。[1]

生活和事业

[编辑]

萨里斯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在皇后区臭氧公园英语Ozone Park(Ozone Park)附近长大,父母是希腊移民。[2] 他195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8年取得硕士学位);从Army Signal Corps服役3年后旅居巴黎一年,并在那里结识了尚卢·高达法兰索瓦·杜鲁福。返回纽约的下东城之后,萨里斯在返回影评事业前,很快在他的母校和教育学院学习了研究生课程。在他为《电影文化英语Film Culture》撰写影评后,1960年,他在《村声》发表了称赞《惊魂记》的影评。受《电影手册》启发,他在美国推广和普及电影作者论,并于1962年在《作者论笔记》一文中,创造了“auteur”这个半英语半法语的术语,认为电影是导演进行自我表达的媒介,这样的导演应当视为一位“auteur”。[3]

1968年,他出版了影响深远的著作《美国电影:导演与导演术1929-1968》。尽管该书对有声片导演的评判显得武断而主观,但它却影响了许多影评人,帮助人们加深了对电影导演地位、尤其是作者理论的认识。在《美国电影》一书里,萨里斯列举了14位在美国拍片的导演,并为他们造了一座“万神殿”。这些“最伟大的导演”是:罗伯·佛莱厄提约翰·福特大卫·格里菲斯霍华·霍克斯巴斯特·基顿奥森·威尔士;德国导演有,弗里茨·朗恩斯特·刘别谦F·W·穆瑙马克思·欧弗斯约瑟夫·冯·斯坦伯格;英国导演查理·卓别林亚弗列·希治阁;以及法国导演让·雷诺阿

此外,他也评出了二三流导演。同时对比利·怀德大卫·利恩斯坦利·库布里克等人刻意贬低。在1998年的作品《美国有声电影:历史与记忆1927-1949》中,他重估了比利·怀德的地位,将他列入一流导演,并为早年著作《美国电影》中的草率论断致歉。[4]

萨里斯常年为NY Film Bulletin和《村声》撰写影评,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被视为宝琳·凯尔英语Pauline Kael的对手。凯尔在《方与圆》一文中,对电影作者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凯尔还在《凯恩的培养之路》(Raising Kane,1971)中对萨里斯引证的《公民凯恩》进行批驳。[5]

他的职业生涯得到认可,是在Gerald Peary的记录片《电影之爱:美国电影批评史英语For the Love of Movi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Film Criticism》(For the Love of Movi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Film Criticism)里,片中他解释了自己如何将作者论应用到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谈及他与老对手宝琳·凯尔的论战时,他机敏地评论说:“我们彼此成就了对方,算是针锋相对。”[6]

此后他继续为《纽约观察家》撰写电影评论,直至2009年。他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教授一职,并于2011年退休,主要授课内容为:世界电影史、美国电影和希区柯克研究。他联合创办了美国电影评论协会,J. Hoberman[7]、Kenneth Turan[8]、Armond White[9]、Michael Phillips和AO Scott都曾表示受过他的影响。

萨里斯和影评家莫莉·哈斯凯尔英语Molly Haskell在1969年结婚;他们在曼哈顿的上东城生活。[1]

作品

[编辑]
  • 《斯坦伯格电影研究》(The Films of Josef Von Sternberg,1966)
  • 《美国电影:导演与导演术1929-1968》(The American Cinema: Directors and Directions 1929–1968)
  • 《一个狂热崇拜者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 Cultist,1970)
  • 《原初银幕》(Primal Screen,1973)
  • 《政治与电影》(Politics and Cinema,1978)
  • 《约翰·福特电影之谜》(The John Ford Movie Mystery,1983)
  • 《美国有声电影:历史与记忆1927-1949》(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 The American Talking Film – History and Memory, 1927–194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Powell, Michael. Andrew Sarris, Film Critic, Dies at 83. The New York Times. 20 June 2012 [24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 ^ Who's who in writers, editors & poets, United States & Canada – Google Books. [201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3. ^ Sarris, Andrew. Notes on the Auteur Theory in 1962. Film Culture. Winter 1962/3, 27: 1–8. 
  4. ^ Andrew Sarris You Ain't Heard Nothing Yet: The American Talking Film, History and Memory 1927–1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324-34, 328
  5. ^ Kael, Pauline. Circles and Squares. Film Quarterly. Spring 1963, 16 (3): 12–26 [2015-10-21]. doi:10.2307/12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6. ^ For the Love of Movi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Film Critic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TCM Movie Database
  7. ^ J. Hoberman. Get Reel. Village Voice. 2005-10-18 [201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8. ^ Sight & Sound; Critics On Critics. BFI. 2010-03-25 [201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6). 
  9. ^ THE CRITIC- Filmmaker Magazine – Winter 2004. Filmmaker Magazine. [201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