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嫁妆一牛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嫁妆一牛车
作者王祯和

《嫁妆一牛车》是一本由台湾作家王祯和所著之短篇小说合集,1969年5月由台北金字塔出版社出版,收入他1960年代陆续发表在《现代文学》、《文学季刊》的短篇小说。

内容介绍

[编辑]

本书以底层小人物为主角,描述在逐渐资本化的转型社会中,价值观、伦理观与人际关系的改变,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与现实妥协的痛苦、焦虑、怀疑与挣扎。全书收录〈鬼.北风.人〉、〈快乐的人〉、〈来春姨悲秋〉、〈嫁妆一牛车〉、〈五月十三节〉、〈三春记〉六篇。正文前刊也斯〈杂谈王祯和近作(代序)〉、〈关于王祯和〉[1]

创作背景

[编辑]

王祯和崛起于1960年代,适逢反共文学式微,新一代知识分子为求新求变,向西方现代化及文学艺术汲取资源的时代。1960年3月,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李欧梵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引介西方现代主义。王祯和1959年9月进入台大外文系就读,1961年3月在《现代文学》第7期发表〈鬼.北风.人〉,引起瞩目,被视为文学生涯的起点[2],并受到张爱玲的欣赏。

1966年,尉天骢创办《文学季刊》,这份起初引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的刊物,逐渐关注起台湾本土现实,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人在此创作了后来被称作“乡土文学”的小说。1967年1月起,王祯和陆续在《文学季刊》发表〈来春姨悲秋〉、〈嫁妆一牛车〉、〈五月十三节〉、〈三春记〉,〈嫁妆一牛车〉以反讽的“喜剧”描写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小说混合台语、华语的书写,于《文学季刊》第3期刊出时因校对的误差,引起王祯和的不满,故第4期重刊一次[3],可说是王祯和文学语言实验的起点。

分析研究

[编辑]

《嫁妆一牛车》是王祯和第一本出版著作,1999年被选入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34。 同名小说〈嫁妆一牛车〉曾被与吕赫若〈牛车〉并列研究[4],其语言风格亦成为讨论焦点[5],被视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6]

版本

[编辑]

《嫁妆一牛车》1969年由金字塔出版社首次印行。1975年5月远景出版社重新出版,删去〈三春记〉,新增〈永远不再〉、〈那一年冬天〉、〈两只老虎〉、〈小林来北〉四篇。正文前有舒凡〈“危机时代”的新反抗文学——王祯和“嫁妆一牛车”自选集序〉,正文后有王祯和〈后记〉,并附录也斯〈感觉温暖外的风尘——谈王祯和的作品〉。远景第五版新增尉天骢〈王祯和小说的现实意义〉与胡为美〈在乡土上掘根〉两篇代序。1993年9月,洪范书店重新排版印行,新增〈夏日〉一篇,原序文及〈后记〉均移为附录[7][8][9]

1984年,〈嫁妆一牛车〉被改编成剧本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同年由张美君导演改编,由陆小芬(饰阿好)、陈震雷(饰姓简的)、金涂(饰阿发)主演[10]。2001年,台湾电视公司改编为迷你影集,由刘议鸿导演,陈亚兰(饰阿好)、柯叔元(饰姓简的)、龙邵华(饰万发)主演[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王, 祯和. 嫁妝一牛車. 金字塔. 1969. 
  2. ^ 刘玟伶. 王禎和(1940.10.1~1990.9.3).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3. ^ 尉天骢,〈悲悯的笑纹〉,收入许俊雅编选,《王祯和》(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2013-12),页85-93。
  4. ^ 洪, 锦淳. 悲歌兩唱--論呂赫若「牛車」與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台湾文学评论. 2002-01, 第2卷 (第1期): 84-95. 
  5. ^ 徐, 富美. 從語言風格學角度看〈嫁妝一牛車〉怪誕風格的語言偏離現象. 台湾语文研究: 143-174. 
  6. ^ 应凤凰. 書的故事 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7. ^ 许, 俊雅. 王禎和. 台南: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3: 38. ISBN 978-986-03-9159-6. 
  8. ^ 王, 祯和. 嫁粧一牛車. 台北市: 远景. 1976. 
  9. ^ 王, 祯和. 嫁粧一牛車. 台北市: 洪范书店. 1998. ISBN 957-674-045-2. 
  10. ^ 中影电影授权. 中影電影授權 嫁妝一牛車. 中影电影. 1985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11. ^ 马翊航. 《嫁妝一牛車》〔電視劇〕. 文化部. 2015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