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奉先寺

坐标34°33′13″N 112°28′14″E / 34.55367°N 112.47051°E / 34.55367; 112.4705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俗称九间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水东岸龙门山南部半山,依山凿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寺院(露天大龛)。

奉先寺原是龙门石窟的木结构建筑群,后寺毁,但居于寺庙一部分的造像卢舍那大佛石雕像仍矗立于崖壁。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卢舍那大佛佛座北侧,根据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舎那像龛记”碑文记述,大佛龛是唐高宗时创建。

碑记记载,咸亨三年(672年),皇后武氏施助脂粉钱二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完工。调露元年(679年),奉敕置大奉先寺于大像龛南,翌年正月,高宗题写寺额牌匾。[1]

卢舍那大佛

[编辑]

崖壁上雕出成组的11尊大佛,布局宏伟、构思完整。其中卢舍那大佛肉髻到佛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含向背约20米。佛龛东西深38.7米,南北广33.5米。左右金刚立像,高13米。有一种说法认为,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面貌是根据武皇后的容貌塑造。负责建筑的是中国浄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禅师。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主像卢舍那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梵语“卢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即佛的智慧光照一切。这尊佛像神态安详,刻画生动自然。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佛像体态丰润,面容庄严、典雅,螺形发髻,披袈裟。似男性的雄伟和力量,又似女性的慈祥和秀美,头微低,略俯视,视线可与礼拜者仰视的目光相遇,大佛头部略大于正常人的比例。从而为观者近处观看作了巧妙的“视差校正”。[2][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历史大辞典》
  2. ^ 《中华百科要览》
  3. ^ 《辉煌鼎盛:隋唐五代时期佛教》

34°33′13″N 112°28′14″E / 34.55367°N 112.47051°E / 34.55367; 112.4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