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长节 (唐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天長節 (唐)

天长节,乃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生日,于每年八月初五,后在玄宗退位后改为八月十五。曾称千秋节。日本沿用此法,曾将天皇生日叫做天长节。

历史

[编辑]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9月8日(八月初五),712年即位为帝,改年号开元。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的44岁生日时,百官奏表请求将八月五日设作“千秋节”,寓意“千秋万岁”[1][2][3]。唐玄宗准奏,千秋节由此而设,全国休假三日,前后各一天。[4]

天宝七年(748年),皇宫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生灵芝,被认为是吉兆,于是百僚于五月壬午日合奏,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 圣文神武 应道皇帝”,请他顺应天意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天长一词取自《老子》“天长地久”。唐玄宗龙颜大悦,遂改。[5][6]

庆祝方式、风俗传统

[编辑]

每年千秋节,唐玄宗与杨贵妃都会在兴庆宫内的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宴及歌舞演奏,与百官同乐。在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结束后,官员们会向皇帝敬献铜镜,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官员发赐铜镜[7]。唐玄宗还特设“天长节使”的职位,由鄂州刺史韦公担任。唐朝属国每年都会遣使来贺,其中日本国最勤。

当时有诗篇记录了盛景: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唐)王维
太阳升兮照万方。
开阊阖兮临玉堂。
俨冕旒兮垂衣裳。
金天净兮丽三光。
彤庭曙兮延八荒。
德合天兮礼神遍。
灵芝生兮庆云见。
唐尧后兮稷契臣。
匝宇宙兮华胥人。
尽九服兮皆四邻。
干降瑞兮坤降(一作献)珍。
《天长节》
(唐)梁锽
日月生天久,年年庆一回。
时平祥不去,寿远节长来。
连吹千家笛,同朝百郡杯。
愿持金殿镜,处处照遗才。
《千秋节赐群臣镜》
(唐)李隆基(皇帝自提)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影响

[编辑]

千秋镜

[编辑]

开元十七年千秋节庆典结束后,群臣纷纷进献铜镜,唐玄宗还赐铜镜,这些铜镜被冠以节日之名,叫做“千秋镜”。此后,唐玄宗便在当时铸造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铜镜,每年大约有400名官员可以得此待遇。

民间受到影响,也形成于八月初五铸铜镜相送的习俗,寓意祝福。这段时期铸造的铜镜,也可称为千秋镜,这一名称延续了十四年,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退位。

千秋县

[编辑]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天宝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与千秋节呼应,属淮南道扬州广陵郡)。[8]天宝七年,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也改为天长县。天长县今为安徽省天长市

舞乐

[编辑]

开元十七年,在花萼楼(即花萼相辉楼)前举行天长节庆典时,唐教坊专门创作了一部《千秋乐》(也称《千秋万岁》、《千秋节》),曲作者是龟兹白明达。庆典上还演奏了唐玄宗亲自编写的《霓裳羽衣曲》。

《千秋乐》由此成为曲牌,又称《千秋岁》、《千秋万岁》、《念奴娇》。另有《千秋岁引》。

天成地平节与中秋节

[编辑]

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退位,唐肃宗李亨即位后效仿玄宗,将自己的生日九月三日定为“天成地平节”。因为唐玄宗退位后尚还身为太上皇天成地平节天长节还共存过一段时间。

因八月初五和九月三日相隔不远,朝廷便将两个节日折中为八月十五天长节。唐代宗唐德宗延续了八月十五天长节,但庆典规模越来越小,中唐后不再举行庆典。受到八月十五天长节的影响,在此前不在民间流行的中秋节,在天长节不再庆祝后反而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日本天长节与地久节

[编辑]

日本奈良时代光仁天皇沿用天长节,将日本天皇的生日称作天长节,当天休假一日。皇后的生日则叫做地久节,不休假。

二战后,日本天长节改称天皇诞生日,明治天皇诞生日成为了文化日;地久节改称皇后诞生日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燕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2. ^ 《唐会要·节日》:“ 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
  3. ^ 《唐会典·卷二十九》:“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
  4. ^ 《唐会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八月五日,本是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其休假三日宜停,前后各一日”。
  5. ^ 《明皇宝录》:“开元十七年,百官上表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天宝七年改为天长节。”
  6. ^ 《旧唐书.玄宗纪》:“(天宝七年)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
  7. ^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
  8. ^ 《旧唐书·玄宗纪》:“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