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伍达德
大卫·伍达德 David Woodard | |
---|---|
出生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 | 1964年4月6日
职业 | 指挥家,作家 |
国籍 | 美国 加拿大 |
母校 |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新社会研究学院 |
体裁 |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讽刺文学 |
配偶 | 索尼娅·韦奇托莫夫 |
签名 |
大卫·詹姆斯·伍达德(英语:David James Woodard,英国 i/ˈwʊdɑːrd/, 美国 /ˈwʊdərd/;1964年4月6日—)是一位美国作家和指挥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创造了一个由灵音和安魂曲组合而成的新词汇“灵音安魂曲”。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以佛教思想谱写的专用音乐,这些音乐将在主体死亡或临死时呈现[1][2]。
伍达德作为一位指挥家和音乐指导供职于洛杉矶追思礼拜,参与了包括在现已解散的天使铁路于2001年举行的民间仪式,以纪念事故死者里昂·帕拉博和他受伤的遗孀罗拉[3][4]:125。他同样指挥过野生动物安魂曲,包括悼念一只在海滩护堤顶上丧命的加利福尼亚棕褐鹈鹕[5]。
伍达德同样因为复制造梦机器而闻名,造梦机器是一种温和的作用于人类精神的照射灯具,它曾在全世界的大博物馆里巡回展出。在德国和尼泊尔,他因为著有文学期刊朋友而被人熟知,包括写作有关物种间因果报应、植物自我意识和巴拉圭的殖民地新日耳曼尼亚的文章[6]。
教育经历
[编辑]伍达德曾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新社会研究学院[7]。
新日耳曼尼亚
[编辑]在2003年,伍达德被选为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杜松山的议员。在任职期间,他提议与巴拉圭的新日耳曼尼亚市结为姐妹城市。为了推进他的计划,他动身前往曾经的的素食者/女权主义者乌托邦,并会见了其市政领导。在初次会见后,虽然他选择不再继续这段关系,但是他在这个社区里找到了一个可供日后写作研究的对象。使他格外感兴趣的是两位先驱策划者理查德·瓦格纳和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的那些原始超人类主义观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曾和她的丈夫伯恩哈德·福斯特一起建立了这个殖民地并在1886年到1889年之间居住在那里[7]。
2004-2006年间,伍达德曾领导了许多人前往新日耳曼尼亚探险,并得到了时任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的支持在2011年[9],伍达德准许瑞士小说家克里斯蒂安·克拉赫特出版他们之间关于新日耳曼尼亚的大量通信[10]:113–138,此书分为两卷,由威汉出版社在汉诺威大学出版[11]:180–189。法兰克福汇报,伍达德和克拉赫特之间的信件来往,“打破了生命与艺术的边界”[12]。《明镜周刊》认为,本书的第一卷《五年,第1卷》[13],是克拉赫特后来创作的小说《人类帝国》的“精神准备”[14]。
根据安德鲁·麦凯恩所说,“克拉赫特陪伴伍达德旅行到了那个地方,去寻找当地的遗产,可惜那里的原住民已经不剩几人了。根据信件显示,克拉赫特打消了伍达德想要在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故居原址上建立一个小型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兴社区文化的念头”[15][a]。近年来,新日耳曼尼亚尝试了变成一个更宜居的地方,可以提供住宿、早餐和一所临时搭建的历史博物馆。
造梦机器
[编辑]从1989年到2007年,伍达德建造了造梦机器的复制品[16]。造梦机器是一件由布里昂·基森和伊安·萨默维尔设计发明的频闪装置,由黄铜或纸制成,围绕一个电灯转动——当闭目观察机器时,它可以触发类似于药物中毒或是做梦所带来的心理异常[b]。
在伍达德贡献了一台造梦机器给威廉·柏洛兹于1996年在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视觉回顾展《进入之门》后[17],伍达德和伯洛兹成为了好友,并为了庆祝他的第83个、也是最后一个生日而展示了“波西米亚风模型”(纸质)造梦机器[18][19]:23。在2002年,苏富比拍卖行将前一台机器拍卖给了一位私人收藏家,而后一台机器则一直留在斯宾塞艺术博物馆的宝来公司财产的超期贷款里[20]。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S·卡朋特,《在杀人者死亡的音乐会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5月9日洛杉矶时报。
- ^ A·拉平,伍达德肖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雅图:盖蒂图片社,2001)。
- ^ K·赖希,《家庭起诉城市:天使铁路背后的公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3月16日洛杉矶时报。
- ^ J·道森,洛杉矶的天使之战(南卡罗来纳州芒特普莱森特:阿卡迪亚出版公司,2008年)125页。
- ^ T·门泽,《鹈鹕的告别是一首悲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8年10月2日电报出版社。
- ^ I·卡洛奇,《新日耳曼尼亚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0月13日职业邮报。
- ^ 7.0 7.1 C·瑞尼科,《五年一书中的著述阶段和演说失常》J·博尔顿和al.,编者,德国人监视者79(莱顿:布里尔,2016)。
- ^ Chandarlapaty,R.,"Woodard and Renewed Intellectual Possibilities",Seeing the Beat Generation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杰斐逊: 麦克法兰公司出版社,2019年),142–146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J·爱普斯坦,《在丛林中重建家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3月13日旧金山纪事报。
- ^ J·施乐特,《对作者的阐释困难、自我加工和叙述者》,在Birke,Köppe,编者,《作者和叙述者》(柏林:德格鲁伊特,2015),113-138页。
- ^ D·伍达德,《拦腰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夏天032c,180-189页。
- ^ M·林克,《就像汤力水和琴酒一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1月9日《法兰克福汇报》。
- ^ C·克拉赫特和伍达德,《五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汉诺威:威汉出版社,2011)。
- ^ G·迪兹,《克拉赫特的死亡意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年2月13日明镜。
- ^ A. L. 麦凯恩,《寓言和(一半)德国的世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5年8月28日悉尼书评。
- ^ M·艾伦,《蒂莫西·利睿设计的装饰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1月20日纽约时报。
- ^ C·奈特,《随意的艺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6年8月1日洛杉矶时报。
- ^ 美国驻捷克大使馆,《文学百年纪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4年10月。
- ^ 伍达德,《摩羯座的伯洛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4年3月Schweizer Monat,23页。
- ^ 斯宾塞艺术博物馆,《欢迎来到斯宾塞藏品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堪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