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革新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大化の改新 |
假名 | 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
平文式罗马字 | Taika no Kaishin |
大化革新(日语:大化の改新/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Taika no Kaishin)是645年日本大和王权实行的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当时豪族专政的制度,并效法中国唐朝体制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对日后日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背景
[编辑]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豪族垄政,皇室实权甚少。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后来的藤原镰足)发动乙巳之变,刺杀当时掌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并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最终,皇室得以重掌大权,中大兄皇子等人便拥立自己的舅舅孝德天皇登基,但实际政权掌握在中大兄皇子的手中。
孝德天皇(645年—654年在位)即位后,中大兄皇子总摄朝政,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建元大化,意为“伟大的变化”,也是日本历史上首个年号。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中大兄皇子推行政治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此后日本迈向以治天下大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1][2]
内容
[编辑]- 效法隋唐之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与部民的私有权,并将其收为国有。政府计口授田,凡六岁以上之国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田地(称“口分田”)。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 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上缴谷物(此为“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此为“庸”),并上贡地方土产(此为“调”)。
- 中央设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和八省(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台);一般地方设国、郡、里。
- 兵制:首都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国民需服兵役。
争议
[编辑]在日本战后,日本古代史学家对《改新之诏》的可信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日本历史学家坂本太郎和井上三贞之间的“郡评论争”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说法。在1960年代提出了“改新否定论”,例如原秀三郎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大化时期的改革本身是由《日本书纪》的编纂者虚构的,应该否定它。比如“改新之诏”与奈良时代的《养老律令》的条文几乎完全相同,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
1977年,当改新否定论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时,镰田元一在《评的成立与国造》一文中表达了对大化改新再次予以了肯定,此后“新肯定论”成为学术界的主流。
1999年,在大阪难波宫遗址发现了刻有戊申年(大化4年・648年)”的木简,证实了难波长柄丰碕宫的存在。新政权建造规模空前的皇宫属于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一部分,难波宫遗迹的发现从考古学上证明了改革的存在。2002年在奈良县飞鸟石神遗址发现了刻有“乙丑年(天智4年・665年)”记载着“三野国ム下评大山五十戸”的木简,证实了在庚午年籍编撰之前存在称为“评”的行政组织,这些考古学的成果也进一步强化了 "新肯定论"。
“评”是一种日本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在律令制时期,是“国”管制下“郡”的前身。随着大宝元年(701年)《大宝律令》的颁布,“评”才改为“郡”。但对于“评”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也有不少议论,一方面认为在大化改新后不久在孝德天皇时期设置了评,另一方面认为在“国造”的“国”逐渐崩溃之后,历经孝德天皇、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后,评才开始设置起来。
后续
[编辑]尽管学界主流认为《改新之诏》存在,但实际上《改新之诏》颁布后改革没有马上进行,直到660年日本在白江口之战战败,国家受到唐朝直接威胁,才加速大化革新的实施。668年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670年制定日本首个户籍即庚午年籍,671年颁布日本第一个成文法令--近江令。671年天智天皇驾崩,其子即位为弘文天皇,但天智天皇弟弟天武天皇发动壬申之乱夺权,天武天皇继续大化革新的改革,689年天武天皇颁布《飞鸟净御原令》将国名从倭国改成日本,君主称号从治天下大王改成天皇。[3]701年文武天皇颁布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宝律令》正式将国名改成日本,日本此后进入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律令时代。[4]
影视作品
[编辑]- 2005年日本古代史电视剧:《大化改新(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