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漫步
外观
声音漫步(英语:Soundwalk)是一种专注于倾听环境声音的散步形式。20世纪70年代,该术语由作曲家默里·谢弗领导的“世界音景计划”成员提出。来自同一艺术团队的希尔德加德·韦斯特坎普,即世界声景生态学论坛(World Forum of Acoustic Ecology)的创始人,将声音漫步定义为“……任何以聆听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出行。无论身处何地,这种体验都使我们敞开双耳,聆听周围的一切声音。” [1]
谢弗特别关注工业社会中声音景观变化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通过声音与世界的关系。 他提倡“洁耳”(即认知层面的清洁),并将声音漫步视为重新唤醒我们听觉感官、寻找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感的重要途径。[2]
韦斯特坎普利用声音漫步创作了多部声音艺术作品,如《蟋蟀之声》(Cricket Voice)、《穿越城市的漫步》(A Walk Through the City)、以及《森林之下》(Beneath the Forest Floor)。都是受声音漫步启发的作品。[3]
声音漫步也被一些视觉艺术家和纪录片制作者(如珍妮特·卡迪夫)艺术媒介。2018 年,声音艺术家弗朗切斯科·焦米首次提出了“声音骑行”这一术语,其直接源自声音漫步,通过骑自行车到达更远的地点,从声音角度探索更有趣的地方。
其他术语
[编辑]由谢弗提出的以下术语与声音漫步密切相关[4]:
- 基调:通常指背景中常存的声音,这些声音并非因音量较低而难以察觉,而是被认知过滤掉,例如公路噪音或空调的嗡嗡声。
- 声音地标:某地的标志性声音,具有特定地点特征的声响。
- 声音信号:前景音,传递信息的声音,例如狗的叫声或闹钟,通常通过声音信号传递含义。
- 声音体:最小的可识别声学单位(通过其振幅包络识别)。
- 隐音:指声源不可见或未知的声音,同时也可指代幻听类电子音乐。
相关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Westerkamp, Hildegard. Soundwalking. Sound Heritage. 1974, III (4).
- ^ Schafer, R. Murray. Ear cleaning: notes for an experimental music course. New York: Berandol Music; sole selling agents: Associated Music Publishers. 1969. ISBN 0911320903.
- ^ Catalogue. www.hildegardwesterkamp.ca. [2020-04-29].
- ^ Schafer, R. Murray.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Michigan: Knopf; origina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7. ISBN 039440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