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奇域治
外观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f/%D0%98%D0%BE%D1%81%D0%B8%D1%84_%28%D0%9E%D1%81%D0%B8%D0%BF%29_%D0%90%D0%BD%D1%82%D0%BE%D0%BD%D0%BE%D0%B2%D0%B8%D1%87_%D0%93%D0%BE%D1%88%D0%BA%D0%B5%D0%B2%D0%B8%D1%87.jpg/220px-%D0%98%D0%BE%D1%81%D0%B8%D1%84_%28%D0%9E%D1%81%D0%B8%D0%BF%29_%D0%90%D0%BD%D1%82%D0%BE%D0%BD%D0%BE%D0%B2%D0%B8%D1%87_%D0%93%D0%BE%D1%88%D0%BA%D0%B5%D0%B2%D0%B8%D1%87.jpg)
哥奇域治(俄语:Иосиф Антонович Гошкевич) ;1814年4月16日—1875年10月5日)是一名白俄罗斯裔的沙俄外交官和东方学家,懂得中、日、韩、蒙等语言[1]。他183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神学院后,派驻俄罗斯驻北京使团[2]至1848年。1853年至1855年被派驻日本,在叶夫菲米·普提雅廷的使团中担任汉语翻译。1856年到1858年,他于俄罗斯帝国外交部亚洲司工作。1858年起,他担任历史上首位俄罗斯驻日本的外交代表,直至1865年[3] 。
哥奇域治有多本以中国、日本为题,特别是日语和汉语特点的著作。1857年,他与一位日本人合写了历史上第一本日俄词典,于圣彼得堡出版[3]。
克里米亚战争
[编辑]1852年,他参加了叶夫菲米·普提雅廷的使团出访日本,担任护卫舰帕拉达号上的翻译和顾问。 1月26日,参与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1855年7月,当他们乘双桅帆船Greta号离开日本时,由于当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他们于鄂霍次克海遇到英国海军,被俘后送到香港。 [4]他在港期间获港督宝宁友善接待,并将见闻写成一篇见闻录,投稿至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学报[5],描写了1850年代的香港社会实况。克里米亚战争后,他获释返回俄国。
参考资料
[编辑]- ^ Researcher of the Far East. National Library of Belarus. [2025-01-17].
- ^ 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前,俄罗斯帝国没有驻清帝国的正式使馆
- ^ 3.0 3.1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Sovetskaya Entsiklopediya. 1972: vol. 7, p. 192.
- ^ 贝立棠. 香港的戰爭與和平. 城邦(香港)出版集团. 2023. ISBN 9789887699804.
- ^ Goshkevich, Iosif Antonovich. HONG KONG (from the notes of a Russian traveller).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8, 38. ISSN 0085-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