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地区
哥伦比亚地区 Columbia District District du Columbia | |
---|---|
毛皮贸易区 | |
1818年至1846年,大英帝国和美国“共同统治”该区域 | |
国家 | 英属北美 |
哥伦比亚地区(英语:Columbia District;法语:District du Columbia)是19世纪英属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的毛皮贸易区,北界为北纬54˚40,即俄罗斯北美殖民地的南界,西界为洛矶山脉,南面与墨西哥属加利福尼亚为邻。其大部分领土与当时美国宣誓主权的俄勒冈州领土重叠,被美方称为俄勒冈乡域(Oregon Country),是英美两国之间争相移民的争议地区。
西北公司于1793年至1811年间对该地区进行了探索,并于1810年左右建立了毛皮贸易区[1]。英国在1818年与美国签订条约,设立由两国并治的哥伦比亚地区。1821年,西北公司被哈德逊湾公司吞并,哥伦比亚地区亦被称为“哥伦比亚省”(Columbia Department)[2]。
英美两国最终于1846年签订俄勒冈条约,两国的领土以北纬49度线划分边界,49度线以北归属英国成为英属哥伦比亚,以南的地域(除温哥华岛和海湾群岛外)全归美国。两国并治哥伦比亚地区的局面亦告结束。
早期 (1807年-1814年)
[编辑]从1807年开始,为西北公司(NWC)工作的大卫·汤普森(David Thompson)探索了哥伦比亚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1811年,他发现了阿萨巴斯卡山口,该山口成为与新毛皮贸易区的主要陆路连接[3]。
美国太平洋毛皮公司(PFC)在哥伦比亚河入口附近建立了阿斯托里亚堡,并开始对抗西北公司的内陆贸易站。该公司主要由德裔美国人约翰·雅各·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资助。
在1812年战争(美英战争)期间,太平洋西北地区是距离战区较遥远的地区。在战争之前,两家公司在该地区和平相处。英国军舰即将到来的消息使美国太平洋毛皮公司陷入困境。 1813年10月,公司高层在阿斯托里亚堡会面并同意将公司资产清算至西北公司。
英国军舰于次月抵达该地区。为了纪念不列颠君主乔治三世,阿斯托里亚堡更名为乔治堡[4]。
西北公司统治时期 (1815年-1820年)
[编辑]1815年,西北公司位于落矶山脉西部的商业区正式分为两个区:北部内陆的新喀里多尼亚地区和南部的哥伦比亚地区。
同年,新喀里多尼亚地区开始从哥伦比亚河下游通过海路接收大部分全年供应,而不是从威廉堡和蒙特利尔陆路接收。
截至1820年,西北公司在哥伦比亚河下游及其支流上建立了以下6个毛皮贸易站(Fur Trade Outposts):
- Fort Astoria
- Fort Nez Percés
- Fort Okanogan
- Kootanae House
- Saleesh House
- Spokane House
在西北公司统治下,哥伦比亚地区的边界大致为北部汤普森河的南岸以及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南部和东部边界。汤普森河的北部和西部是新喀里多尼亚毛皮区,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北部。汤普森河地区以毛皮贸易站为中心,后来成为甘露市(Kamloops)。汤普森河区是联系哥伦比亚地区和新喀里多尼亚地区的纽带。
根据英美两国签订的1818年条约,两国都可以自由进入俄勒冈州。这种“共同占领”状态一直持续到1846年,直到俄勒冈条约签订才宣告结束。但面对哈德逊湾公司的激烈竞争,美国在该地区开展商业活动的尝试失败了。美国暂时占主导地位的唯一领域是沿海的海上毛皮贸易,但是,哈德逊湾公司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接管了沿海海上贸易[5]。
哥伦比亚地区的美国原住民大多不愿意成为毛皮捕手和猎人,西北公司发现仅依靠洛矶山脉以东的本地劳工、西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很难开展业务。出于这个原因,该公司于1815年开始从蒙特利尔地区将狩猎和诱捕经验丰富的易洛魁群体带入太平洋西北地区。这种做法很快成为一项政策,并且由西北公司和哈德逊湾公司持续多年,对于将毛皮贸易扩展到哥伦比亚盆地的大部分地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易洛魁群体不仅支持公司业务,而且希望能够教授当地土著人狩猎和诱捕技能,并说服他们从事这项工作,但是这些尝试基本上没有成功。人们普遍认为,土著人不愿从事诱捕和狩猎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高度依赖于鲑鱼,该地区有丰富的鲑鱼资源,而捕鱼对狩猎和诱捕技能的依赖程度不高。所以,在易洛魁人和当地土著人之间发生了冲突。
1816年,西北公司的职员,包括一些易洛魁人,探索了考利茨河谷(Cowlitz River Valley)和威拉米特谷,向南到达安普夸河(Umpqua River)。两次探索都以易洛魁人与当地土著人之间的暴力冲突而告终[6]。
同年,西北公司开始雇用夏威夷原住民,称为卡纳卡斯人(Kanakas),哈德逊湾公司继续并推广了这项政策[7]。
处于西北公司统治下的哥伦比亚地区仅有少量的盈利,很多贸易站都有其弊端。唯一持续盈利的区域是库特内河(Kootenay River)和斯内克河(Snake River)区域。虽然新喀里多尼亚地区出产了许多毛皮,但由于该地区较偏僻,使得其运作成本很高。然而,西北公司通过哥伦比亚河成功建立了面向太平洋的商业网络[7]。中国广州的毛皮贸易对于西北公司和后来的哈德逊湾公司来说都是财务上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是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大英帝国在远东的贸易[8]。
哈德逊湾公司统治时期 (1821年-1846年)
[编辑]西北公司于1821年与哈德逊湾公司合并,洛矶山脉以西的业务进行了重组,新喀里多尼亚地区和哥伦比亚地区于1827年合并为“哥伦比亚省”。新喀里多尼亚的名称继续用于北部地区,也用于弗雷泽峡谷(Fraser Canyon)和低陆平原(Lower Mainland)等地区[8]。
1824年,哈德逊湾公司在哥伦比亚河下游建造了温哥华堡,作为哥伦比亚省的首府。
哈德逊湾公司的约克工厂捷运(York Factory Express)由西北公司在乔治堡和苏必利尔湖上的威廉堡之间的捷运队演变而来,通常有两队,每队由40到75名男子和2到5艘特制船组成,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当时)行进。沿途的印第安人经常以贸易货物的形式获得报酬,以帮助他们在极易摔倒和无法通过的急流中进行搬运。
1839年的一份报告将航行时间定为3个月10天,平均每天航行近26英里(42千米)[9]。这建立了一个“快速”的方式来补给他们的毛皮贸易中心,以及在温哥华堡和约克工厂之间传递讯息。
这些物资每年都被运到温哥华堡和约克工厂。公司试图维持一年的额外供应,以防发生船难事故。毛皮被送到供应船上,温哥华堡的毛皮经常被运往中国,在返回英国之前进行贸易。
1821年到1846年之间,哈德逊湾公司大大增加了哥伦比亚省的贸易额。毛皮贸易向北延伸至育空河,向南延伸至科罗拉多河口的每条主要河流,向东延伸至密苏里河支流的源头。公司通过各种策略有效阻止了美国的毛皮贸易竞争,包括有选择地过度开拓边境地区以制造“毛皮沙漠”,并在太平洋西北海岸建造堡垒,以便在美国船只获得它们之前拦截毛皮。
哈德逊湾公司使其经济活动多样化,并开始出口农产品、鲑鱼、木材和其他产品到俄罗斯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州。 哈德逊湾公司还在一些城市设置了代理商以促进贸易[10]。
温哥华堡是太平洋沿岸毛皮贸易的中心。温哥华堡在其鼎盛时期,有超过34个前哨站、24个港口、6艘船和600名员工[11]。
截至1843年,哈德逊湾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毛皮贸易站,以下列出其中一部分:
- Fort Vancouver
- Fort George
- Fort Nisqually
- Fort Umpqua
- Fort Langley
- Fort Colville
- Fort Okanogan
- Fort Kamloops
- Fort Alexandria
- Flathead Post
- Kootanae House
- Fort Boise
- Fort Hall
- Fort Simpson
- Fort Taku
- Fort McLoughlin
- Fort Stikine
另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British Columbia:Land of promises ISBN 0-19-541048-3
- ^ North West Company - 1820.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 3.0 3.1 Mackie 1997,第12, 18–21页.
- ^ Franchère 1854,第190-193, 200-201页.
- ^ Mackie 1997,第123页.
- ^ Mackie 1997,第12, 18-21页.
- ^ 7.0 7.1 Meinig 1968,第64-65页.
- ^ 8.0 8.1 Mackie 1997,第54-55, 70页.
- ^ Mackie 1997,第61页.
- ^ Mackie 1997,第xviii-xxiii页.
- ^ Koppel 1995,第21页.
- ^ Mackie 1997,第250页.
参考书目
[编辑]- Koppel, Tom, McLean, Elizabeth , 编, Kanaka: The Untold Story of Hawaiian Pioneers in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Pacific Northwest, Vancouver, B.C.: Whitecap Books, 1995
- Mackie, Richard Somerset, Trading Beyond the Mountains: The British Fur Trade on the Pacific 1793–1843, Vancouver, B.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97
- Meinig, D.W., The Great Columbia Plain Weyerhaeuser Environmental Classic,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