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
外观
(重定向自呈示部)
原本的奏鸣曲式(英语:Sonata form;德语:Sonatensatzform;意大利语:Forma-sonata)是由拉丁文演变而来,意思是指非声乐而是用器乐来演奏。古典主义时期特别定义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常见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多乐章体裁作品的第一乐章、第四乐章,自古典主义时期以后开始被广泛使用。
结构
[编辑]一般而言,奏鸣曲式主要由三个部分呈示部、发展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所构成的;但有些作曲家再会加上结尾,如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创作之第3号交响曲《英雄》。
部分: | 引子 | 呈示部 | 发展部(展开部) | 再现部 | 尾声 | |||||||
---|---|---|---|---|---|---|---|---|---|---|---|---|
次级部分: | 主部 | 连接部 | 副部 | 结束部 | 主部 | 连接部 | 副部 | 结束部 | ||||
材料: | 主部主题 | 主部主题的离题,或引入新材料 | 副部主题 | 呈示部材料或新材料 | 呈示部材料的发展或引用新材料 | 主部主题 | 主部主题的离题,或引入新材料 | 副部主题 | 呈示部材料或新材料 | 对全曲材料进行总结 | ||
调性: | 大调主部: | 主调(T) | 转调 | 属调(D) | 调式变化灵活、自由 | 主调(T) | 在主调附近徘徊 | 主调(T)
调性附和 | ||||
小调主部: | 主调(t) | 转调 | 关系大调(dtIII) | 调式变化灵活、自由 | 主调(t) | 同主音转调 | 同主音大调(T)
调性附和 |
主调(t)
调性附和 |
- 呈示部
它又细分为第一主题(主部)、连接部、第二主题(副部)、结束部。呈示部结束时,可再从头进行反复。
- 发展部(展开部)
它通常引申并进一步展开呈示部中的内容。
- 再现部
再现呈示部,但各部分不再进行转调处理。结束时可再从发展部开头进行反复。
- 引子和尾声
奏鸣曲式可能有引子和尾声。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上与呈示部相呼应或者产生对比,在快板奏鸣曲乐章中往往为慢速。早期奏鸣曲的引子一般不参与发展,但是舒伯特等人都曾在发展部当中引用引子的材料。有的尾声很长,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
延伸阅读
[编辑]- 乐曲范例: 第一号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